自嘲编辑
海伦战俘营的正式名称,是中国德奥战俘黑龙江海伦收容所,收容的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中国境内被俘的德奥军队及外交人员。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8年11月11日结束。参战一方是德意志、奥匈、奥斯曼、保加利亚组成的同盟国,对立方是英国、法国、俄国、意大利和美国组成的协约国,战场在欧洲(因此被称为“欧战”)。
冯文澍于1921年写的《海伦杂咏》和李学通、古为明写的《中国德奥战俘营》两本书记录了海伦战俘营。
《海伦杂咏》之六写道:“荒放庆都统,富推孙秀才。清真校中止,慈善会重开。俘虏曾优待,饥民自远来。丰年筹积谷,聊以备偏灾。”作者冯文澍注释:“中国宣战,各国俘虏在各县散居,名为外宾招待。六年冬,始设俘虏收容所于海伦。各县送来俘虏多至一百五十余名,中以德奥两国人为多。数派军官总其事,衣食丰美,出人自由,并有宪兵陆军护守。九年春撤所,归并省城。”
海伦战俘营开办的时间是中华民国六年(1917年)。《中国德奥战俘营》记载:“位于黑龙江省海伦县的海伦战俘收容所,是1917年3月9日开设的,1919年时收容俘虏170名。”
海伦战俘营的地址在海伦县城西北的旧兵营,这是通肯副都统庆祺建立的八棋兵营,也是海伦城最早的建筑物,地址就在今天的海伦民福医院,由黑龙江省政府设立,后统归中国北洋政府陆军部管辖。一战战场在欧洲,离亚洲中国万里之遥,为什么会有俘虏营在中国黑龙江省绥化海伦县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917年3月14日,中国北洋政府宣布对德绝交,驻德公使颜惠庆奉命下旗回国。1917年8月14日,北洋政府正式宣布对德宣战,加人协约国一方,并将宣战范围扩大到奥地利。宣布自1917年8月14日上午10时起,中国与德奥处于战争状态。宣战之后,按照1907年海牙公约《陆战法规和惯例》,应将中国境内德奥军人全部收容,并设立专门机构管理。1917年9月4日,北洋政府成立陆军部俘虏情报局,负责俘虏的收容、看管、联络、通讯等具体事宜。陆军部俘虏情报局先后“于近畿带分设收容所两所,一设于海甸之朗润园.以拘禁德国使馆之卫队。设于西苑,以拘禁奥俘。复于京外之南京奉天、吉林、黑龙江等处分设收容所,以收容各该省及附近地方之德奥俘虏。"(中国德奥战俘营》认定,海伦俘虏收容所成立于中国正式宜布对德绝交之前,当然也在陆军部俘虏情报局设立之前。当时的黑龙江省已经出现德国军人的身影,省长郭宗熙即命省交涉署一干姓科长负责组织收容德奥战俘之事。
全中国共有7处俘虏收容所。根据中国陆军部俘雳情报局的布置,全国先后在南京北京、吉林黑龙江设立7处收容所。这7处收容所分别是:
南京收容所.中华民国三年十月十日开办,地址在南京三牌楼丁家桥,充用房舍是省议会议员公寓洋楼,收容俘虏65人。
吉林收容所,中华民国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开办,地址在吉林省西城外,充用房舍是旧同令部洋楼,收容俘虏76人。
黑龙江省海伦收容所,中华民国六年三月九日开办,地址在海伦县西北,充用房舍是旧兵房,收容俘虏170人。
海甸(海淀区)收容所,中华民国六年四月三日开办,地址在北京西海甸(海淀区),充用房舍是朗润园住宅平房,收容俘虏49人。
西苑收容所,中华民国六年九月三日开办,地址在北京西直门外万牲高北万寿寺,充用房舍是旧行富,收容俘虏162人。
西苑新所,中华民国七年七月二十九日开办,地址在北京西直门外两就兵五十一团旧营房,充用房舍是五十一团兵营,收容俘虏82人。
龙江(齐齐哈尔市)收容所,中华民国七年九月十五日开办,地址在黑龙省城西大营,充用房舍是旧兵房,收容俘虏456人。
以上7处收容所,共收容俘虏1060人。
海伦战俘营收容的俘虏是“东北逃俘”。“东北逃俘”指的是逃亡到中国东业地区的德奥等国俘虏。
“东北逃俘”由两部分人组成,大部分是俄国战俘营里逃亡的德奥俘虏。《中国德奥战俘营》记载:欧战爆发以后,历年作战中被俄罗斯军队生擒的德奥战俘被送往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及远东海地区,俄罗斯在那里建立了不少俘虏收容所。由于战俘越来越多,而且俄方对战俘管理粗放,所以常常有俘虏借机逃脱,四处流落奔窜于俄罗斯远东海地区。与俄罗斯接壤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自然成为德奥俘虏的流浪之地。“1915年以后,黑龙江地区的外国人一下子多了很多。看这些人的装束不像是有钱人,倒像是避难者,但又不知属于哪国人土。直到这些人被官方俘获之后,人们才知道他们是德国人。而且被俘虏者多为民籍,而非军人。”
其后的1921年4月19日,德国陆军中尉麦牙氏在《申报》发表了题为德人讲述中国待遇俘虏情形》的文章,文中讲道他被俘后,在西伯利亚关押两年,“衣衫污垢,百人一室,其苦楚情形不堪重述。”他于1917年春,“设法逸出该地,踉跄道上,备受艰辛,或徒步或乘马.或有时随骆驼队而行,沿途所遇华人均能相待优渥,此心方觉自安。计此行约七星期之久乃至中国东北。还有另一小部分,是俄国战俘营里逃亡的土耳其俘虏。
注:资料来源于《醉美都城地·海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