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到尾声,除了西南等少数地区还被国民党反动派暂时占据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获得了解放。
这一年的六、七月,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已经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中,二野的前委在南京城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
该会议的主要议题竟然是千里之外的西南,二野奉命进军大西南,要研究解放大西南的作战部署以及对于重庆、成都等大城市的接管问题。
在当时人民军队势不可挡的趋势下,西南解放已经是指日可待。
所以,二野首长刘伯承元帅和邓小平政委根本不担心战事,而是直接找到了陈锡联,让他担任重庆市的第一任市长和市委第一书记兼军管会副主任等职。
当时的陈锡联是二野第三兵团司令员,戎马半生的他虽然在战场上叱咤风云,令敌人闻风丧胆,但对于如何管理一座大城市却是完全没有经验与把握的。
于是,他很忐忑委婉地向刘邓首长提出了自己的顾虑,邓小平却顾虑他说:“有什么关系嘛,你陈锡联也不是生来就会打仗的,还不是一步步学会的。不会管理也可以学嘛,何况你还是兵团司令,下面还有人帮你噻。”
邓小平的一席话令他豁然开朗,也自信了许多。在之后一年左右的重庆主官任上,陈锡联也不负众望地做出了突出成绩,完成了接管并治理重庆的任务。
就连当时一些著名的民主人士都对他在重庆的工作赞不绝口地说道:“没想到你这样一个带兵打仗的人,也很会管理城市啊!”
作为老部下,陈锡联与邓小平接触颇多,也十分敬畏这个老首长、老上级。1977年邓小平再次复出后还主动约见陈锡联,陈锡联对老领导说这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他了,邓小平又是怎样回复的呢?
一、与邓小平的初次相识
1997年2月,一代伟人邓小平与世长辞,华夏大地陷入了悲恸之中。邓小平的老部下陈锡联将军还专门写了一篇《追念敬爱的老首长》来追忆这个对他一生影响极大的世纪老人。
在文中,陈锡联尊称邓小平是他敬爱的老首长,还提到自己有幸能够长期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参加革命工作。
老将军还深情回忆了在邓小平等人的领导下,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大败国民党军、转战解放大西南的辉煌过往,充满了对邓小平的哀思和追念。
而对于陈锡联这员悍将,邓小平也是十分欣赏的。他曾在1989年与二野还健在的老将们亲切见面后,回忆起挺近大别山的战斗时,还说道陈锡联指挥过好几个战斗,对其印象极为深刻。
当初在跃进大别山的时候,邓小平在与刘伯承进行工作分工和部署的时候,还强调说只要把“二陈”留下就不用担心他的安全问题。
——“二陈”正是指的陈再道和陈锡联,邓小平的这种信任和对其能力的肯定令陈锡联非常自豪,也非常激动。
3月6日,《人民日报》的记者来到了陈锡联的家中,这时候的他还沉浸在悲痛之中。他对记者说道:“我这十来天吃不下、睡不下,心情十分难受,老首长走了,我们就好像失去了什么。”
“为了更好地继承老首长的遗嘱,我还特别研究了撒小平骨灰的报道,写得很好。老首长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就特别的辛苦,为我们的改革事业呕心沥血,指明了方向。”
陈锡联第一次与邓小平相识是在1938年的山西省辽县,也就是现在的左权县。当时刚刚全面抗战不久,人民军队也改编为八路军,邓小平任八路军一二九师的政委,师长是刘伯承。
在一月的军政领导会议上,邓小平侃侃而谈,还轻松地和大家开玩笑:“你们都很年轻,身体也很好嘛!”
事实上,我军的确是一支十分年轻的队伍,当时甚至不少首长也就是才三十出头的样子。陈锡联那时候只有二十三岁,十分的年轻,但已经参加革命好几年了。
从作战经验上来说就是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将。他听到邓小平诙谐的话后,还和几个年轻干部大胆的插话说:“邓政委也同样很年轻啊!”
邓小平出生于1904年,当时只有三十四岁,但已经是八路军三个师之一的主要领导,绝对称得上是年轻有为,所以陈锡联等人的话也没有说错。
陈锡联对记者说,这实际上也并不算他和邓小平的第一次见面,早在邓小平担任红一军团主任时,陈锡联去开会时见过他一次,只是双方当时并不算特别熟,都不记得了。
1938年的会议初识令陈锡联印象深刻,尤其是邓小平理论扎实、讲话水平很高,在如何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群众,来建设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问题上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与中央精神契合。
陈锡联当时就对这个新上任的政委感觉良好,用他的话说就是邓小平能够把握住毛主席的思想。革命年代的干部从来都是讲究效率的,邓小平更是如此。
他一到任就对一二九师的干部们进行了一次摸底,只有彻底了解自己手下的特点和优缺,才能在排兵布阵、调兵遣将时做到知人善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对官兵们的负责任。
很快,陈锡联的名字就不断地出现在邓小平的耳旁,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元帅都对这个已经担任团长的年轻军官赞誉颇佳。他早年在红军时期还因为敢打敢拼,总是冲锋在最前面而被指战员们称为“小钢炮”。
长征后期,陈锡联还担任了红四军第十师的师长一职,深受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的欣赏。李先念甚至还称他是“打仗数第一”。
这么多同志对陈锡联的赞扬和褒奖,并非是他浪得虚名,而是他本人在战场上真刀实枪用突出战绩赢来的。
1937年10月,陈锡联已经是八路军一二九师七六九团的团长,当时的日军格外嚣张,根本不将中国军队放在眼中。
在这种情况下,陈锡联奉命率部奇袭日军机场,决心给骄狂的日军一个深刻的教训。
他带领战士们深入到敌后,袭击了浮沱河南岸的阳明堡机场,烧毁了二十四架敌机,还消灭了一百多名日军,可谓是大功一件,还创造了用步兵歼灭大量敌机的经典战例,为兄弟部队打开了思路。
这一战也是一二九师的开门红,也算是狠狠得出了一口恶气,一度使得日军在山西北部战场失去了空中优势,还缓解了忻口前线的压力,甚至还受到了八路军总部领导的嘉奖。
这一战也使得陈锡联的名头更响了,邓小平在代表党组织与他谈话时,开口就称赞他是个将才,会打仗,能打仗。
二、陈锡联的革命之路
陈锡联与邓小平渊源颇深,战争年代他直接在邓小平的领导和培养下的时间就有十多年,建国后,两人后来在北京也断断续续有近二十年的领导交情。
所以对陈锡联来说,邓小平不仅仅是他的领导和上级,更是一位长者、长辈,是他革命路上的明灯。
1915年,陈锡联出生在湖北红安,家中的条件十分艰苦。他父亲在其三岁时就去世了,只有母亲将他辛苦养大,所以陈锡联一生也对其母亲格外孝顺,曾有“四跪母亲”的佳话。
在旧社会,穷人想要活下去是非常艰难的,正所谓“半大小子、吃垮老子”。陈锡联八岁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为了能够吃饱饭,他不得不去村里的地主家放牛。
但即使他再勤劳,也常常被欺负、虐待,日子并没有过得更好。甚至有一次他辛苦放牛回来后,因为在各地主家扫完地没有放好扫帚,打坏了一只猫碗,就被地主婆故意惩罚不给饭吃。
数年的放牛生活令他对地主阶级极为厌恶,也十分渴望改变这样不公平、不平等的命运。最终,他找到了组织,走上了革命之路。
1928年4月的一天,陈锡联找到了游击队,提出想要参加革命。
游击队领导詹才芳问他为什么要当红军,陈锡联哭着让詹才芳看了自己在地主家经年累月积累的伤痕,说道:“我八岁就给地主放牛了,不但吃不饱,还总是挨打受骂,这样的日子我已经受够了。”
“我听说红军是专门为老百姓的队伍,你们帮助穷人,我强烈希望成为你们中的一员,去打地主老财,为穷人伸张正义。”
陈锡联的一席话令詹才芳沉默了许久,他也非常希望将陈锡联招入麾下,只是陈锡联当时年龄太小了。于是,詹才芳与陈锡联约定了一年后来接他去部队。
一年后,陈锡联加入了革命队伍,开启了灿烂而又战斗的一生,一步步成长为军中的高级领导,成为开国上将。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陈锡联革命路上的引路人,詹才芳也只比陈锡联大八岁,他同样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在1955年全军授衔时成为了开国中将。
在部队里,陈锡联成长十分迅速,赢得了这个“小钢炮”的外号。
他后来回忆说:“在红一师的那几次战斗中,我打仗总是冲锋在前,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表扬。营长高汉楚有一次还在战后说我人小志气大,像一个小钢炮。”
陈锡联的小名叫“小胖”,但自从营长这样说了后,就没人再喊他小胖了,而是叫他小钢炮。
1930年10月,陈锡联还差点丢命。当时红军打下河南光山县,陈锡联在县城遇到了曾经的老班长孙玉清,老班长自己掏腰包请他和战友们吃了一些油条,以打打牙祭改善生活。
但就是这样一件很小的事情,却被别人大做文章,扣上了“吃喝委员会”的大帽子,甚至差点被处决了。
幸好徐向前元帅视察部队时发现了此事,还为此大发脾气地说道:“几个孩子家里穷才出来闹革命,就是吃点东西又怎么了?”
在徐帅的过问下,陈锡联没有受到处罚。当时正值张国焘搞“肃反”,要是被盯上 ,说处决就处决了。这件事也被陈锡联记了一辈子,感激了一辈子。
1990年,徐向前元帅走向了人生终点,陈锡联在看望他时还不由得落泪,他说道:“徐帅啊,当年是你救了我一命,我现在多想也救你一次。”
陈锡联从红军中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指挥官,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也与邓小平结下了上下级的战友情。
三、为何说对不起邓小平?
邓小平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后不久,就与刘伯承策划了一场战斗,取得了神头岭大捷,击毙日军一千四百多人,还俘虏了八十多人,可谓是战果振奋人心。
但陈锡联却有些闷闷不乐,因为他的七六九团奉命负责为兄弟部队创造歼敌条件,没有太大的战果。以至于他和战士们都有些抱怨,说:“咱们光啃硬骨头了,肉都没吃上一口。”
这些八路军就跟《亮剑》中李云龙的部队一样,就怕没仗打,个个杀起日寇来都很积极,有一股子的拼劲儿。
邓小平知道后,并没有批评他们的抱怨情绪,反而公开说:“咱们的小钢炮可不会闲着,会有让他开火的时候,但吃肉可以,啃骨头的本领也不能丢。”
很快,陈锡联就迎来了一场大战。日军虽然在神头岭受挫,但这些损失对于战争初期的日军还算不上什么,他们依然狂妄地在山西地界攻城略地。
战线一拉长,后勤补给就要依靠公路线来输血,其中从邯郸到长治以及从长治到临汾的公路成为了日军重要的交通运输线。
根据掌握的情报,刘伯承、邓小平及徐向前等首长决定布置一次伏击战,打击鬼子的运输队,断其补给。
这一次,七六九团被委以重任,其主力和七七一团埋伏在公路两侧,小部分队伍则和兄弟部队一起参与阻援。
战前,邓小平还专门到陈锡联的团部给大家动员鼓劲:“上次在神头岭,你们说光啃了骨头没吃肉,这次把肉送到你们嘴边了,但不光有肉,后面还有硬骨头,就看你们有没有这个能力啃掉骨头去吃肉。”
邓小平的激将法让大家都憋着一股气,陈锡联也表态要坚决完成任务。
1938年3月31日,战斗猝然打响,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八路军战果辉煌,不但歼灭了日军少佐以下四百多人,还摧毁了近两百辆汽车,缴获了一百三十多支枪和四门迫击炮。
纵是日军家底再厚,也被打疼了,一下子损失了这么多的汽车,对其后勤补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光是陈锡联部就摧毁了一百辆汽车,战后邓小平还在庆功会上大力表扬陈锡联,说他不但能吃肉,也会啃骨头。
战争年代,这样的情形很多,陈锡联会打硬仗也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8年6月,七六九团和师独立团合并为三八五旅,陈锡联任旅长。
第二年一月,陈锡联就缴获了一门日军山炮,这也是一二九师进军华北后的首次,邓小平非常高兴,在大会上提到:“到底是日本山炮厉害还是我们的小钢炮厉害,我看是小钢炮厉害,因为他缴获了山炮。”
阎锡山在华北搞反共活动时,邓小平又指示说让“小钢炮”轰他几下。陈锡联立刻就带着部队歼灭了阎锡山六千多人,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晋绥军,打掉了阎锡山的嚣张气焰。
阎锡山后来还对人说:“这门小钢炮不好惹,我还是躲着点好,我这块老锡不好硬碰他那块陈锡。”
战争时期的陈锡联与邓小平虽然是上下级之分,但陈锡联对他充满了敬畏,也十分钦佩邓小平的才华和为人。
陈锡联曾说过邓小奔驰军极为严格,即使是对他们这些高级干部也从不例外,尤其是在原则性问题上从不妥协、迁就。
在特殊时期,陈锡联受到了毛主席的信任,担任过中央军委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等职,还一度主持了中央军委的工作。
但邓小平却在这段时期几起几落。作为政治局委员,在这段时间,陈锡联身为老部下并没有站出来表示异议,没能够为邓小平说上几句话,这成为他心中永远过不去的坎。
等到历史的阴云散去,邓小平再次复出后,陈锡联与李先念去西山看望邓小平。对于之前的事情,邓小平并没有介意,他一见面就紧紧拉着陈锡联的手,欣慰地看着这个老战友、老部下。
陈锡联也很兴奋,他对邓小平说如果不粉碎那些人,就再也见不到他了。邓小平听完后没有说话,但他心中对于陈锡联是不怪罪的,也很有同感。
1978年秋末,邓小平又把陈锡联约去见面。在这次见面中,陈锡联向邓小平说出了心中的愧疚,说一生中最对不起的就是他了。
经历了无数历史考验的邓小平对此看得十分透彻,他宽慰陈锡联说在那样的情景下,谁都无能为力, 他也没有办法。当然风波过后,邓小平也保护了陈锡联。
对于这样的邓小平,陈锡联是发自内心拥护和爱戴的,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首长心爱护部属的长者风范, 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使我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