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听友问我这么一个有些难回答的问题,说历史上汉朝使臣频繁遭遇杀身之祸,到底啥原因?
实话讲,哪个朝代我们的使臣都有被杀的,但确实汉朝人数上是多了些。
我们就试着串着故事讲讲大概。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 139 年)在刘彻 "凿空西域" 的战略布局下,年轻有朝气,想青史留名的张骞奉命率百余人的汉家使团出使西域。
他们冒着风沙,横穿河西走廊,不料途中遭遇匈奴被俘获,羁押十年仍 “持汉节不失”。逃脱后西行,经黄沙漫卷的戈壁沙滩、冰雪覆顶的葱岭,归程再陷匈奴,历十三载九死一生,终仅二人衣衫褴褛、行程上万里返回长安,很是悲壮。
也就说,外交使团差点全军覆没。但这代价被汉武帝看来,是视为打通河西走廊的必要成本。
刘彻之后的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 77 年)楼兰(今新疆罗布泊附近)作为丝绸之路南道的关键节点,因地理位置险要,长期成为汉匈争夺的焦点。
楼兰王安归继位后,多次截杀汉朝使者、劫掠商队,并与匈奴合谋阻断西域通道此事。时任骏马监,主要负责皇家马匹的管理与调度,类似弼马温的傅介子,好男儿建功立业,这是大好机会,是主动向主政的霍光提出 “刺杀楼兰王以立威” 的策略。
霍光认为此计可行,遂奏请昭帝批准,派遣傅介子以 “赏赐西域诸国” 为名出使楼兰。
他领着十多人,看起来是不是有些过少?按道理说,为体现大汉威严,怎么也得上百人。但这十几个人精挑细选,都是武林高手,随身佩剑,名为 "宣谕" 实则执行 "斩首行动",人数少还能隐蔽。
傅介子抵达楼兰后,楼兰王安归因亲匈奴立场对其保持距离。傅介子佯装离开,至楼兰西界时,通过翻译向安归传话:“汉朝使者携带重礼赏赐各国,大王不来受赏,我将转赐他国。” 同时展示黄金财物,诱使安归贪念上钩。
财迷心窍的安归应邀至傅介子帐中饮酒,待其酒醉,傅介子以 “天子有密诏相告” 为由引其入内帐,两名壮士从背后持刀刺入,刀刃穿胸相交,安归当场毙命。
傅介子砍下他的首级,提着归走出帐外,宣称 “楼兰王负汉罪,天子遣吾诛之,当更立质子尉屠耆为王。汉兵方至,敢动者灭国!” 楼兰贵族与大臣慑于汉朝声威,不敢反抗。
楼兰也算是强国,就这被拿下。傅介子的行动使龟兹、乌孙等国不敢再轻易背叛汉朝,丝绸之路得以重新畅通。
虽然汉朝使团这次几乎全身而退,但这是在赌命走钢丝,稍有不慎,被剁成肉泥。
以上,也就说为了国家战略,也是为了自个能建立功勋青史留名九死一生,这种牺牲的使臣确实汉朝不少。
下面,还有一种情况。
汉朝一度很强大,比较富庶,大国就得有大国的风采。
汉朝使臣每次出使都会携带的巨额财物,张骞第二次出使时,使团携带的 "金币帛直数千巨万",相当于当时汉朝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这种古代"移动版超级运钞车”的存在,一次就使得大宛贵族铤而走险劫杀了车令使团,几百人全被屠戮,甚至在分赃时发现他们还发生了内讧。
还有,文化认知不同,也往往为汉使带来杀身之祸,比如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 60 年),西域都护府初立,一支三十余人的汉使团队奉命巡视疏勒国(今新疆喀什)。
当使团踏入疏勒王城时,正对神庙前矗立的三丈高雄性图腾柱 —— 赭红色岩石雕琢的阳具神像,顶端缠绕着牛羊头骨与鲜艳的羊毛绳。
儒家文化熏陶,使者对疏勒人崇拜雄性图腾,极其反感。逢新月还要举行集体祭祀,青年男女赤身围绕阳具图腾歌舞,以牛羊血涂抹下体,祈求五谷丰登。
带队的王尊,按剑怒斥:“此等秽物,当毁之以为”。幸好被人拦住。
第二日朝见疏勒王,疏勒王请汉使观赏 “神柱净身礼”,就是二十名勇士当众割破手腕,以鲜血淋洒图腾基座。
王尊难忍愤慨,突然抽出刀,砍断神柱顶端的羊头骨,厉声喝道:“蛮夷当知礼仪!”
这一下,疏勒贵族气坏了,亵渎神灵。
当夜,数百名手持火把的武士冲入汉使住所,一阵砍杀。
汉史虽力战,寡不敌众,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