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为。”这是西汉名将霍去病的豪言壮语,由此激励着无数英雄好汉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然而,有一次汉武帝刘彻,派人千里迢迢给霍去病送去十车好肉,他却不领情,一点儿也没碰,直到放臭了丢掉,也不让士兵们享用。那么,霍去病为何这样做?他有多厉害呢?汉武帝又是怎样的反应?
年少时期的霍去病就能拼杀于沙场,而且打仗速度之快,让将士们望而生畏的敌人,对他来说小菜一碟,用六年时间,将中原王朝最强大的对手,赶出了汉朝边境,斩杀的匈奴首级达到11万,是汉武帝时期所有武将斩杀的总和,就连舅舅卫青也没有他多。
在霍去病最后一战中,他更是斩杀七万多匈奴,可见他有多厉害,是大汉最厉害的武将。
有一次,霍去病带兵去攻打匈奴,汉武帝派人给他送去十车好肉和食物,可是仗都打完了,送来的东西一点也没动,粮食发霉了,上好的肉都放臭了,霍去病也没能吃上一口。
霍去病不吃,士兵倒是非常馋,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就算肉放臭也不发给他们吃。霍去病带兵征战塞外,本来就缺乏粮草,有时候几天都吃不上东西,没有体力还怎么打仗呢?
就算是这样,霍去病还命手下的士兵修建蹴鞠场,他要在塞外玩蹴鞠。
即使霍去病立下不世之功,因为这些事情他被人看不起,还有一些文学家批评霍去病,在这些文学家眼里,霍去病比不上大将军卫青,卫青行军打仗,吃苦耐劳,能和手下的士兵同甘共苦。
反观霍去病呢?他就算把肉放臭也不愿意给士兵吃。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难道他真是一个不通情理的人?
还真有人说霍去病是一个纨绔子弟,皇帝是他的姨夫,大将军卫青又是他的舅舅,而且他从小就生活在皇宫中,他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带兵打仗虽然很厉害,但体会不到士兵们的辛苦,他不体恤自己的手下,是因为他的少爷脾气犯了。他崭露头角的时候,年纪还比较小,也还没到成熟稳重的年纪,贪玩儿,也喜欢挑食。
对于霍去病把肉放臭也没吃的这种情况,给出了千千万万的解读,还有人是这样觉得的,他们认为霍去病不吃送来的肉是有特殊打算,是什么打算呢?这十车食物要是全部吃下来,将会成为自己建功道路上的绊脚石。
为什么这么说呢?了解霍去病的人都知道,他之所以能成为匈奴的克星,是因为他擅长打闪电战,用非常快的速度杀匈奴于无形中,这是霍去病的优势,也是他取胜的关键。
和匈奴交战的地方,是广袤无边的大草原,匈奴又是强悍的铁骑,单靠这两点就非常难对付了,再加上北方寒冷的天气,在戈壁地带还缺水缺粮,没有经验的将领带兵进入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这些匈奴一直困扰着中原王朝,直到霍去病出现,才改变了这种状况。
在这些地方打仗,要想活着回来,必须要有非常给力的后勤,但是带着如此多的后勤,会严重拖慢军队的脚步,面对来无影去无踪的匈奴人,是打不了胜仗的。所以汉军只有比匈奴人更快才有可能取胜。
行动要快的话,那就不能带上后勤部队,军队怎么补充能量呢?直接从敌人身上夺取食物,这样一来就不用带上后勤了。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说霍去病打仗从来不带后勤部队,他行军打仗都是抢匈奴人的粮食,没有粮食的时候就抢他们养的牛羊。
霍去病就是天生的将才,很多用兵带兵的方法都是他自己领悟出来的,那些说霍去病从小养尊处优、贪玩又喜欢挑食的是没有根据的,他要是挑食,怎么会去抢匈奴人的食物?他和士兵一样,吃一样的东西,喝一样的水。
对于汉武帝千里迢迢送来的美食,霍去病不是不想吃,也不是不敢吃,而是他忙于作战,根本没有时间吃。所以只能等着放臭。
关于霍去病的死因,有些专家推测说,他可能是吃了有病的牛羊肉,不然年轻力壮的他,不会那么早离开人世。关于霍去病命人帮他修建蹴鞠场也是没有根据的,在汉朝,蹴鞠在军营中是很常见的一种娱乐活动,这项运动不仅可以玩儿,还能强身健体,而且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可以增加军队凝聚力。
这样一看,霍去病命人修建蹴鞠场,带人玩蹴鞠不仅是为了娱乐,还是他练兵的一种方法。那些批判霍去病的基本上都是文人,他们天生就对武将充满偏见,觉得霍去病出身不好,还对其不是特别友好。
还有人评价说,霍去病自己不吃汉武帝送来的东西,也不给手下的士兵吃,不是因为自私,当然也不是怕有毒,而是霍去病的一种自污之术,让人觉得他一点都不通情理。
这样做是有一定道理的,霍去病使用自污之术,为的是什么呢?就是减少汉武帝对他的猜忌之心,古代的君王多多少少都有猜忌心,他们坐在龙椅上,最怕的一点儿便是朝中的武将太得军心,如果是这样,就会危及皇权。
霍去病从剽姚校尉升迁,和卫青同时当上了大司马,霍去病手下人人封侯,致使大将军府门庭冷落,纷纷改投霍去病麾下。《智囊》载:
自是之后,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
皇帝之所以能成为皇帝,还不是因为他们武力强大,要是武将比皇帝更得军心,那就意味着统治不稳定,所以霍去病在这方面是非常地谨慎,虽然他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狂傲,但私底下霍去病是一个十分小心的人。
其实,汉武帝送来的十车美食,是他以个人名义送给霍去病的,要是霍去病不留个心眼儿,把皇帝送给他的食物,转手就以自己的名义分给士兵吃了,就成了用皇帝的礼物收买人心,要是传到皇帝的耳朵中,汉武帝是不会高兴的,他会变得警惕起来,不再那么信任霍去病,还会在心里思考,这支队伍到底姓刘还是霍去病的私人军队。
清朝末年就出现一种比较奇葩的现象,军队都掌握在大臣手中,就比如李鸿章的淮军,曾国藩带领的湘军,清朝打仗都要依靠他们,他们也因为手中紧握军队,在朝中占据重要地位,慈禧有时还要看他们的脸色。
这就是为何帝王们不愿臣子手中的权力太大,他们只有将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觉得整个天下是自己的。
明朝的朱元璋到了晚年的时候大杀功臣,就是因为武将们实力太强了,怕自己的皇位坐不稳,为了天下传到朱家手中,那些能力强的武将他都没放过。
所以霍去病反其道而行之,不在士兵面前表现自己,刘彻很高兴,汉武帝对他彻底放心了。霍去病也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汉武帝永久的信任,就算他去世后,汉武帝对霍家还是和从前一样,对他的儿子视如己出。
可惜霍去病的儿子霍嬗10岁时就病逝了,汉武帝觉得有愧于霍去病,便对他的弟弟格外照顾,对待霍光,汉武帝没有说过一句重话,还让霍光担任自己的顾命大臣,保护自己的安全,可见对其的信任和照顾。
霍去病去世的时候只有23岁,可在他去世后,汉武帝就以使用巫蛊之术为由,下令将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诛杀了,就连卫青的后代也没逃过此劫。
《智囊》载:
元康四年,诏赐青孙钱五十万,复家。
此时距离卫青病逝,已有44年之久了;就是从“巫蛊之祸”,卫氏没落算起,也已经过了15个春秋。
按理说,霍家是他们的亲戚,关系十分密切,也应该被抹杀,汉武帝却放过了霍家,霍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可以说明一点,在汉武帝的心中,霍去病是忠诚无二的武将,所以他善待了霍家,这也是霍去病早年努力的结果。
小心驶得万年船,霍去病把汉武帝的心思摸得明明白白。
在《智囊全集》中还记录了许多像霍去病、卫青这样拥有大智慧的人,他们都应用了一些计策智谋,巧妙地解决了自己的麻烦,使自己转危为安。全书中有1000多个启发的智慧故事,很多智慧可以应用在我们生活工作中,也是发人深省。
据说乾隆皇帝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总是在退朝以后常时捧着这本书反复阅读,李鸿章,曾国藩等晚清名臣也将其视为经典之作,一读再读,看看《智囊全集》,既学习历史又增加智慧,也可以使阅读者明智,如果在以后遇到难处理的事,才能化繁为简,像太阳一样自然就能化冰消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