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2022年06月29日23:36:35 历史 1157

1967年,已经来到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员7个年头的李连庆,终于得以回乡探亲,而这距离他当初参军已经17年了。

有老乡认出他后,随意拉了几句家常,问起当了这么多年兵,而今在部队当了大官吧?

游子归来闻乡音,这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李连平一腔自豪涌上心头,可随即突然间想起了什么话头一止,摸了摸头恢复了平静:“我现在还是一个炊事员,参军多年从来没有升 过。”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上世纪农村孩子(旧照)

老乡顿时一阵叹息,随之由原来期待与艳羡,变成了瞧不上眼,并把李连庆视作了反面教材,在村子里对娃娃们说:“不要学你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个炊事员!

为此,李连庆这趟回家并不多愉快,还让老娘为自己多有担心,他有心解释却不能说出口,只因为与毛主席有关的一切,都是国家的最高机密。

作为一名久经考验的中央警卫,他自然不会犯这不容原谅的低级错误。

本文,便带大家走进李连庆的光辉一生,看看一个穷苦山村的野小子,是如何蜕变成毛主席警卫员的,而他在毛主席薨逝后,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李连庆与毛主席合影(旧照)

1932年2月,李连庆出生于今广东省高要市禄布镇荷路村,家中世代务农,却也是世代贫穷。

更为不易的是,李连庆11岁那年,父亲便不幸离世了,小小年纪的他,不能与其他孩子一样上私塾,却要给人家放牛做工来赚取家用。

广东高要地处南疆大山之中,历来为匪患常起之地,当地民众为了自保,世代修习武艺,就是李连庆所在的一个小小荷路村,也有几位不错的武师傅。

李连庆幼年便拜了一位拳术师傅,经过多年的勤学苦练,及至成年之际,已经是他们那一片有名的“拳王”了,兼之身手异常敏捷,被乡党们称作“过树龙”。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习武(资料图)

“过树龙”是当地的一种毒蛇,不发怒的时候性情温和得紧,一旦被触怒了发起狠来行若闪电、异常狠辣。

按照李母的期盼,李连庆身体强健、武艺不俗,留在家中安心种地兼做工,在教教后辈们拳法,将来娶媳妇生儿子过安稳日子,也算是对娃他爹有个交代了。

世世代代如此的生活,李连庆却不想要。

1949年10月18日,肇庆得以解放,当地政府深入到每一个村子,来把土改的好政策落实下来,原本的地主恶绅一股脑被端,农民们拥有更多的土地,李连庆家也是如此。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解放军进入肇庆(旧照)

李连庆身处其间,为共产党这样的作为而动容不已,心想自己要是能成为其中一员该多好。

然而,当时人民军队的体量已有五百万之众,而国民党只剩下不足百万的残军,部队不需要扩充不说,甚至于还要大大地减员,也就是参军这条路不好走。

可偏偏他又没什么文化,自然很难加入到这个团体中。

天无绝人之路,或者说是时运所济吧,1950年6月下旬,朝鲜战争骤然爆发。

因为美帝插手干预,并将战火延伸到我东北边境,毛主席力排众议发起了抗美援朝志愿军一批批远赴异域,在那片陌生的国土上亡命苦战。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志愿军跨过鸭绿将(旧照)

八个月时间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莫大的死伤,成功抵制住了敌军的攻势,并将战线恢复到三八线一带。

从1951年6月开始了“边谈边打”的阶段,考虑到前线战势紧张而战士疲惫,毛主席建设性地提出了轮战之策,同时各地也在征收训练新兵,来达到一个总量上的不输于敌。

1951年秋,李连庆对母亲如此说到:“现在国家有需要,家里就算再困难也要克服。”

李母知道儿子的心思,他是要参军上战场,来回报共产党的恩情,尽管心中有太多不舍与担心,还是硬生生忍住了,没有吭声阻止一句。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志愿军成立后,将士们写下请战书(旧照)

几天后,收拾好简单的行装,在当地通过报名程序后,便被送进了肇庆军分区,经历了半年多的军事训练后,于1952年初随部队来到了朝鲜战场。

战火与硝烟时有出现,而这还是在远离前线的后方,可李连庆却没有一点恐惧,反而心中充满了兴奋,想要扛着枪炮去一线战斗……

只是,李连庆的运气有点背,他们一行新兵到了朝鲜战场后,被随即分配到各部。

李连庆的去处倒也有火有烟,可却不是战火与硝烟,而是厨房中的烟熏火燎,李连庆就这样悲催地成了个炊事员。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志愿军炊事班(旧照)

然而,哪怕是炊事员,也是一线部队的炊事员,经常需要上前线送饭,而李连庆的一身武艺在此间有了不小的用处,而他自身也足够努力。

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一有闲暇就搞军事训练,很快就得到了战友们和上级的认可,被调离了炊事班去到了团警卫员连。

就这样,李连庆终于实现了夙愿,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

作为团警卫连的战士,一般是用不到他们上场的,而但凡用到的话,则必是死战、苦战,李连庆从不退缩,每每冲杀在前,表现得极其突出。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志愿军某部战士坚守在铁原城地区某高地阻击美国侵略军(旧照)

1953年夏,朝鲜战争结束,李连庆随部回国归建于肇庆军分区,本来1954年他就该退休了,可上级觉得他素质出众,又为了他延了一期。

李连庆很是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更加刻苦地训练与执行任务,同时也在努力识字学习,来补充自己这最大的短板。

转眼间到了1957年,李连庆的服役期限再次到了,似乎复员转业就是他的命运,李连庆很是不舍。

就在这关头,中央警卫局来到下面选人,李连庆听闻后心思一动,遂向连长递交了申请材料,连长笑着对李连庆嘱咐到: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警卫员们(旧照)

“中央警卫团可算保卫国家领导人的,招人很是严格,在这次报名的一百多人里面,只取两个人录取,你可以试一试,可失败了也不要灰心啊。”

一百多个警卫精英里选拔两人,选拔的因素有:出身、能力、经验、文化等。

李连庆出身贫农绝对可靠,一身武艺颇为不俗,五年警卫生涯,除过文化水平上的短板,李连庆毋庸置疑可以胜出。

中央警卫团来人,最终还是把李连庆这个好苗子选走了,可对他也有一个要求,必须要尽快的补足文化上的短板,否则给中央领导人当警卫,弄不好就要出大糗,这是万万不能的!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警卫员们(旧照)

李连庆很用功,到中央警卫团时连字也识不全,可经过两年多的苦功,已然能够顺利地读写算,而这也为随之而来的机会奠定了条件。

这个机会不是别的,正是去给毛主席当警卫员,而李连庆又一次成功的脱颖而出。

他后来回忆说:“当初我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为主席服务的警卫员,并且一干就是十几年。”

众所周知毛主席喜欢游泳,这便要求他的警卫员必须在水下也能执行保卫工作,而李连庆可是一只大山里长出的旱鸭子,至今连狗刨都不会。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毛主席在韶山游泳(旧照)

可能够毛主席当警卫员,这是多大的幸运啊,李连庆硬是在不长的时间里,从一个旱鸭子变成了浪里小白条。

1961年,时年29岁的李连庆来到毛主席身边,正式成为了毛主席的警卫员,一直保卫着直到毛主席去世并办完了身后事,才结束了这段神圣的使命。

李连庆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自己被工作人员带着进了中南海,一路穿行来到了菊香书屋

那一路,自己简直是怀着朝圣一般的心情,既肃穆又忐忑,毕竟自己即将要见到的,可是伟大的毛主席啊!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毛主席和张东兴(旧照)

在见到人民领袖的那一刻,李连庆内心很是不安,怕自己不符合毛主席的要求,很快就会被赶走。

所幸,这只是他多想了,毛主席很是亲切和蔼与平易近人,主动邀请他坐下,与他拉起了家常,尤其是得知他幼年的遭遇后,神情间颇为动容,仿佛是想到了自己的那些亲人。

毛主席一直亲切称呼“李连庆”为“小广东”,得知他文化水平一般后,请警卫员中这方面出众的,为其开小灶。

几年下来,李连庆在繁重的训练与任务之余,竟然利用闲暇时间,通过刻苦学习拿到了高中文凭。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毛主席(旧照)

李连庆拿到了高中文凭的那一刻,整个人不禁热泪横流。

幼年丧父后自己没能读书,这一直是他莫大的缺憾,而今却因为毛主席的照顾,拥有了高中文化,成为了他们村那一辈中最有文化的人,不禁感动地说:“没有毛主席,我就当不上这个文化人。”

有所得就必有所失,给毛主席当警卫员这是莫大的荣耀,而这背后自然就是莫大的牺牲。

出于保密的需要,他的工作内容是不能透露给家人的。

家人只知道他在部队,却不知道具体的情况,就连他妻子生产的时候,他因为执勤任务在身,也没法回家陪伴,惹得妻子娘家人多有不满与埋怨。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毛主席(旧照)

1967年,毛主席的身体已经有所不便,而整个国家却处于一种混乱之中,毛主席必须得坐镇中枢来掌控大局,便无法切实地了解各地的情况了。

毛主席考虑到一众警卫员也长久没有回家,就让他们轮流回家探亲,看看各地的情况,察看老百姓们缺什么、少什么。

李连庆正是因此才得以归家,收拾了一番回去后,村民们对他颇为好奇,想着妻子生产都回不得,怕是在部队中有了大出息。

有位看着他长大的老乡好奇询问:“孩子啊,你参军到现在都十几年了,你在军队中当了什么官啊?看你都不经常回来了。”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上世纪农村劳作景象(旧照)

这便出现了如文初的那一幕,李连庆本想答:我是毛主席的警卫员。

可话还没出口,突然想到了保密纪律,连忙把剩下的字咽了回去,摸了摸头如是说到:“我现在还是一个炊事员,参军多年从来没有升过。”

当兵17年还是个烧火做饭的,这让村里人都不免心生鄙夷,本想着能在外边混这么久,怎么着也该混出个人样了,却不成想还不如村里的后生,他们起码活得大气与自由呢!

同时,李连庆多年间难有时间回来,却是大大地苦了老娘与妻子了,“不孝”“不顾家”“没出息”等标签很快就打在了李连庆的身上,这让他心中颇不是滋味。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上世纪农村家庭(旧照)

李母知晓后却什么也没有说,这让李连庆愈发愧疚,给母亲跪下说:“妈!是我不好,让您受委屈了!”

在娘眼里,哪怕他再不成器,也是娘的珍宝。李母便是如此,儿子当兵17年,没有混出大出息被人笑话,想必儿子心中更苦呢。

她这个当娘的,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臂膀,给儿子一点抚慰罢了。

这还不止,李连庆很快就被当成了村里的反面教材,教育孩子们时常说:“不要学你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个炊事员!”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上世纪农村(旧照)

这愈发让李连庆无奈,而李母也为此更加难受与愧疚,心想当年要是想办法让儿子读些书,这会怕是不会如此了。

李连庆知晓母亲的心意,心里在说:“你的儿子在给毛主席当警卫员呢,那出息可是老大了……”

可宣之于口的,却只能是一些干巴巴的劝慰和自勉言语,自己毛主席警卫员的身份,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出去的。

毛主席交付的任务,李连庆并没有因为被村民白眼就放弃或者糊弄,而是十分尽职尽责地挨家挨户进门问询,把问来的情况详细记录,以备给毛主席汇报。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上世纪农村(旧照)

探亲假很快就结束了,在老母恋恋不舍的泪水与嘱咐中,李连庆登上了北上的列车。

而这一次分别,母子二人再无得见之日。李连庆因为特殊使命的缘故,在母亲去世时都没能回家送其最后一程,可谓是把“不孝”这两个字给坐实了。

1976年9月9日,一代伟人与世长辞,十万万国人同一悲,而李连庆却是最为悲痛的人之一。

在他心里毛主席不仅仅是国家领袖与自己保卫的对象,更是如父如师般的存在。

作为毛主席身边的人员,他当然不能在这时候有损毛主席的形象,所有的悲伤只能藏在心中。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毛主席逝世(旧照)

那时的李连庆只能在休息时躲在被窝里啜泣,而平日里却要为毛主席站那最后一班岗,及至毛主席的身后事彻底了结,他的使命这才圆满结束。

李连庆遂向组织递交了转业申请,打算回到家乡好好陪伴家人。

可在这时,组织又向他下达了新的使命,为叶剑英元帅担任卫士长。

当时的叶帅是党与国家的定鼎柱石,有太多的风浪汇聚到他的身上,必须要有绝对信得过且能力足够的人来负责他的警卫。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叶剑英元帅正在办公(旧照)

李连庆能连续十六年为毛主席担任警卫,且其间尽职尽责、不出纰漏,这是极其难得的,故被委以了如此重任。

李连庆没有任何犹豫,便接下了这份重任,不为个人利益,只是共和国军人的担当而已,只是不负毛主席的教导而已。

在李连庆的保护下,叶帅在那段关键的转折时期里,以过人魄力与智慧,与小平同志等人成功把整个国家搬回了正轨,并以更加迅猛的步伐大踏步的向前。

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元帅与世长辞,享年89岁,李连庆同样为其站完了最后一班岗后,终于结束了他三十多年的警卫生涯。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李连庆(右一)与叶剑英元帅(旧照)

李连庆被调往总政治部广州联络局工作,及至1997年退休,已然是大校军衔,带着家人去到了北京生活,享受着副军级待遇。

在大伙的想象中,李连庆这下终于可以好好歇歇了,与老伴、孩子们安然幸福地生活着,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算是已经颇为圆满了。

然而,李连庆的晚年并非如此,而是一如年轻时那般不平凡。

那是2008年的春节,发小陈日明来北京探亲,李连庆邀其来家里一聚,在说及家乡而今的情况时,陈日明说到家乡时,有些惋惜: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年夜饭(资料图)

“村里400多口人,村集体的收入居然不到3000元。”

“祠堂也日益衰败,乡亲们的生活举步维艰,哎!现在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一些孤居老人留在家中,整个村子很落魄啊……”

发小离开后,李连庆久久无法平静,他想到了幼年的种种,想到了老母亲在世时的样子,想到了毛主席的殷殷教导,他决定要为家乡做些什么,否则他良心难安。

决定好后,李连庆把家人召集在一起,郑重其事地宣布了自己的决定:“我感觉得到,我的家乡在呼唤着我,乡亲们也需要我,我一定要回去为他们做些什么!”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左为李连庆(旧照)

而这时,李连庆已经76岁高龄了,家人们怎么能放心他前去呢?

另外,当年李连庆无法道明自己的身份时,作为他的家人,在那些年里可没少受村民们的白眼与嘲讽,如今花大力气去帮助他们,这是何苦来哉?

尽管家人们不支持、不理解,李连庆却无比坚定。

他仍毅然决然于当年国庆节后一个人踏上了回乡之路,放弃了在北京的安逸与幸福,去以老弱之躯担当那前途渺茫的、本不需要承担的莫大责任。

李连庆回去的时候,带着毕生攒下的130多万积蓄,回去后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修祠堂、整理村子、硬化公路、翻修学校、建蔬菜大棚……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李连庆(旧照)

很快就花得没几个子了,可距离让村民们都富起来的愿望,还是差了很远很远。

李连庆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与外孙一块再借贷了100多万,成立了一个养牛的畜牧公司,想以此来带动整个村子的发展。

一个人只要抛弃了纷繁冗杂的愿望,去诚心诚意地做事,并顺承当时的社会趋势,想要不做出成绩都难。

短短几年下来,李连庆的养牛厂就有了300多头牛的养殖规模,一方面为村民们提供打工的所在,一方面他们若想经营此道便可以无偿教导并合作,再有一些上下游的小本经营。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李连庆(旧照)

很快荷路村都有了巨大变化,脱去了旧日的穷帽子,成为了广东省的示范村。

李连庆因此被村民们称为“牛司令”,而当初那些曾经出言不逊的人,都纷纷前来道歉,希望李连庆原谅他们当初的愚昧无知。

对此李连庆从来都不甚为意,推心置腹地告诉他们:“没关系,我本来就是农民的儿子。这次回乡也不是为了光宗耀祖,只是为了在自己有生之年给乡亲们多做一些事。”

后来,有记者前来采访,询问以后养牛厂的归属问题,李连庆表示:不会交给自己的子女,只会交给村里的后生。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改造后的荷路村(资料图)

记者询问他为何执着,李连庆答道:“作为一个老党员,我还有一点精力,就应该报答人民,不管怎么样,我都会坚持下去。只要我活着一天,就要发一天光,为人民出一天力!”

回顾李连庆的一生,发现他一身淳朴与执着,否则少年时无法拳术大成,青年时无法屡屡被命运眷顾,中年时无法再接再厉,老年时无法继续不凡。

而这些品质,经过不断地被部队熔炼、升华,就成了一种伟大的奉献精神,那是对国家与人民的无限热忱,是一个中国共产党员的根本,是我们国家得以继续向前的源头。

列夫托尔斯泰曾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一文中,借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保尔·柯察金(该书的主人公)之口,如此来阐释了自己的价值观:

1967年毛主席警卫回乡遭嘲笑:不要学连庆叔,参军17年还是炊事员 - 天天要闻

图|列夫托尔斯泰(旧照)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笔者认为,这段话正是对李连庆一生的极好写照,他的一生未曾虚度,始终是在为了国家与人民在奋斗!

如今,李老已经90多岁高龄,腿脚不如往昔灵便了,可仍然坚守在他“牛司令”的岗位上,去为乡亲们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在此,谨祝愿李连庆老同志能够寿元绵绵、长乐安康!

-完-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 天天要闻

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

标题:1952年中葡之战:解放军的英勇与国家的尊严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在历史的洪流中,有一些事件犹如璀璨的星辰,不仅照亮了当时的天空,更成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 天天要闻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

中国海岸线上的租借地与不平等条约作者:温读历史(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和关注温读历史)此文为首发原创,未经本人同意严禁各种抄袭、搬运,否则将诉诸法律,后果自负!一、引言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不仅拥有广袤的陆地疆域,还拥有着漫长的海岸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 天天要闻

罗瑞卿的最后岁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只要罗长子往我身边一站,就感到十分的放心!”川湘等地的男子很多身材都不高,但罗瑞卿却是个例外,他身材十分高大,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他为“罗长子”。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 天天要闻

蔡英文和赖清德会分步骤地特赦陈水扁

蔡英文不可能特赦陈水扁,但是,她一定会为特赦陈水扁创造出最好的法律通道,为陈水扁解除法律方面的阻碍,这一点蔡英文在这8年里早都在做,现在基本也比较成熟了,蔡英文办任何事情都是比较稳妥的,陈水扁这件事情,不可能一步到位,更不可能立即特赦陈水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