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2025年07月09日17:30:14 历史 3313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吹雪

字数:8100,阅读时间:约21分钟

编者按:1987年始皇帝的万里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此长城既是我国古代军民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更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那么始皇帝长城是在什么基础上修建的?战国时代的北方诸侯国又有哪些长城?蒙恬的北击匈奴之战又与始皇帝长城有什么关联?与长城配套的秦直道又是个什么样的工程?

赵武灵王的开疆扩土:赵北四郡间的长城

赵武灵王时期的赵国曾经有过一波开疆扩土。其中就包括了赵北四郡: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雁门郡(今山西宁武至大同、内蒙古丰镇)、代郡(今蔚县)。

然而此四郡之地人口稀少,这对于赵国的农业补助并没有太大的益处,但为赵国增加了对匈奴的防御纵深的用处还是非常大的。因此这时期的赵武灵王便将赵武侯时期修建的赵北长城进行了扩建。

为此武灵王基本放弃了与列国的合纵的同时还调动了大批的中原人口“填”入了北疆。这一举动在当时看来可能得不偿失。

但从日后的结果来看不仅是为赵国日后保留了一支胡服骑兵的有生力量来抗秦,更为日后秦汉反击匈奴留下了可提供的借鉴和经验。具体到长城的走向则是东起河北蔚县,过雁门转入阴山山脉后西至乌拉特中旗的两狼山。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纪录片《风云战国》赵武灵王剧照

而关于赵北长城的行政区域这里要重点解读下东边的代郡和西边的九原郡。

其实赵人能够得代郡用的其实是“阴招”:赵襄子将姐姐嫁给了原代国国主后又将其诱骗至雁门杀之。这种得地“不正”的手段只能灭其国却并不能收服人心。因此赵国直至武灵王时期才在此设郡。

但这也反应了代郡的重要性:其地域主要是在蔚县盆地,而且靠近中山国的北疆。盆地的性质不仅能让赵军在此进可攻退可守,还能做为攻打中山国的前沿基地。赵武灵王正是利用了此地才得以攻灭中山国。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

▲纪录片《风云战国》赵襄子剧照

而九原郡则因为其设立的时间到底是赵武灵王还是日后的秦国发起北征匈奴的蒙恬?对此向来都有争议。关于这点笔者还是倾向于是赵武灵王。理由是虽然九原郡没有具体设郡的时间,但赵武灵曾经将赵国边境拓展至九原地,而且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载,赵武灵王曾经提出过一条绕道云中,九原南下从秦国北面发起攻击的路线。

虽然这样的路线最终没有成为现实,但这并不代表九原郡就不是赵武灵王时期设的。而且倘若赵武灵王没有在最近的九原地设郡,那么日后又该从何处出发去完成这条攻击路线呢?因此可以大胆的判定九原郡不仅是赵武灵王时期设下的。更是直接面对秦国上郡的前沿基地。

然而到了秦灭赵之战中,王翦选择的攻击路线并没有从秦国北线的上郡出发去攻打九原郡。这是因为保留九原、云中两郡秦军就可以不用直接面对匈奴,而雁门、代两郡所在的大同、蔚县盆地地形则很容易让秦军陷入持久战。

虽然凭秦国的国力并不惧怕持久战,但王翦还是找出了一条切割南北两线赵军的路线:从井陉、漳水两线出兵包围邯郸,再加上秦国又使用了用外交手段使赵国又一次阵前换将赐死李牧从而使赵北长城在没有经过大规模战火的情况下被秦国较为完整的接收了。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纪录片《风云战国》李牧剧照

而当赵国灭亡之后,秦国在北边的敌人就只剩下了燕国。

燕昭王的“遗产”:燕北长城

战国中后期,燕昭王治下的燕国开始短暂崛起。此阶段标志性的军事行动除了乐毅伐齐外便是昭王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前283一前279)的秦开率燕军袭破东胡开地千余里。

由此燕国的版图便延伸到了辽东。此后陆续设置了上谷(治所今河北怀来)、渔阳(治所今北京密云)、右北平(治所今河北平泉)、辽西(治所今辽宁锦州)、辽东(治所今辽宁辽阳)四郡。

并修筑了西起造阳(今河北赤城),东至满潘汉(今朝鲜西北部博川)的燕北长城,以及将原来的燕南长城进行了扩建,其大致范围应该是从长城门(今河北易县)沿易水直至太行山附近。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

▲纪录片《辽河文明:燕拓北疆》剧照:沈阳秦开铜像

但是新增的五郡之地其实都在燕山南北,也就是说既有南部平原又有北部山区。那为什么燕国几百年历史上唯一的雄主燕昭王会做这样的行政规划呢?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

▲纪录片《风云战国》燕昭王、乐毅剧照

其实这是因为燕国虽然也是“战国七雄”之一,但也和秦、赵一样面临北方游牧的威胁。如果将五郡南部的平原集中起来单独设郡虽然会方便燕国争霸中原,但相对应的就会有北疆农业资源不足而无法建立有效防御来保护南部农耕区的困境。因此将五郡分设才能最有效的稳固北疆同时又能争霸于中原。

而且这样的行政规划还为战国末年的燕国留下了两道天然的地理防线:南边的易水和北边的辽河。

只不过到了战国末年当嬴政开启了统一战争后,在国力不成对比的情况下秦国要灭燕国其实只是战略时机的选择问题。因为在秦灭赵之后,赵国的公子嘉逃入了代郡,于是秦军便有理由屯扎在易水南岸。但这样的军事布置便让燕太子丹在《史记》中留下了一个名篇:荆轲刺秦王。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纪录片《风云战国》燕太子丹、荆轲剧照

虽然秦国要灭燕国是早晚的事,但“荆轲刺秦王”无疑还是让这个时间点提前了。于是燕、代便组成了联军屯扎在易水北岸。然而就像后世曹操要胜马超难,胜马超、韩遂易一样,秦军很轻易就击溃了联军。

其道理却很简单:比起曹操使用的难度系数稍高的离间计,秦军只需要发挥其“看家本领”:以持久战逼出联军野战。而后来的结果也正如秦军所想的一样。

这是因为本土作战的燕军如果单独防守燕南长城,那么后勤就不会是太大的问题。而且就算秦军的战力再强也必须有战船才能渡过易水,然后再想要强攻燕南长城势必要付出不小的代价。

但如果加上了代军,那么联军后勤的压力就完全落在燕国一边。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旦军粮不足联军就只得选择与秦军野战。所以联军的战败只能是理所应当的结果。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截图:战国燕南易水长城剧照

好在燕昭王为后来的燕人留下的辽东有着辽河这道天然防线,再加上秦国准备开启灭楚之战,于是秦军这波攻击到了辽西便结束了。燕国便“苟活”了一段时间。虽然最终还是难逃亡国的命运,但是燕昭王的另一个“遗产”:燕北长城也算是在未受大面积战火波及的情况下被秦国接收了。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纪录片《辽河文明:燕拓北疆》剧照:燕北长城遗址实景

战国时代的秦长城

秦国最早的长城可以追溯到秦厉共公时期修建的河西长城,此长城后来还经过秦简公的进一步扩建,其目的就是为了与晋、魏争夺河东。其具体位置应当是在洛水流域附近。

如果考虑到春秋战国时代秦与晋、魏争夺洛水流域期间,秦大部分时间处于“弱势”地位。那么防御工事的修建对于秦来说是必要的。因为晋、魏想要西进就必须攻克秦国的河西长城。只不过到了战国中后期魏国只得“反过来”也修建大量的防御工事以应付秦国的攻击。由此也能看出百年来秦、魏两国在国势上的对比。

但秦国在战国时代最出名的长城还是秦昭襄王时期修建的北地三郡长城,其目的便是为了防守义渠国。本来义渠为古西戎的一个部群,因此很多时候也被成为义渠戎。其存在的时候可以追溯到商代。

到了战国时代已经立国数百年。与秦的关系却只能用时叛时降来形容。尤其是惠文王时期居然还参加了对秦的合纵,而且一度兵临渭河。虽然最终还是在昭襄王三十五年被秦所灭,但义渠的存在无疑是大大拖延了秦国东进的步伐。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

▲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截图:秦昭襄王长城、烽燧遗址剧照

于是昭襄王在攻灭义渠之后,设立了陇西郡、北地郡、上郡,并在此区域内修建了长城以防止更西、北边的游牧南下。其位置大约是在西起今甘肃岷县东至今内蒙古准格尔旗。

而且秦昭襄王的这段长城在之后很长时间的内都以“故塞”成为了秦汉的边关,直至后来的卫青收复“河南地”后汉武帝才将边疆进一步扩展。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中国历史地图集秦代:陇西郡、北地郡、上郡、九原郡、云中郡所在区域

华夏的第一次北伐:蒙恬北击匈奴之战与秦直道

在始皇帝发动统一战争期间匈奴也完成了内部整合从而以一个部落联盟的态势出现在了新生的秦帝国北面。而且此时的匈奴甚至已经占领了河套地区的九原地。由此匈奴的存在其实严重威胁到了秦王朝都城咸阳的安全。于是始皇帝二十六年时嬴政便想要北征匈奴。

然而此举遭到了秦相李斯的反对。因为李斯认为匈奴人行踪不定,在茫茫草原上很难找到其踪影。而且即使找到其踪迹只派小股骑兵突袭则无法解决后勤补给,如果派大兵团压境那么匈奴人只要听到风吹草动就可以拔营,等到下次再找到其方位又不知等到猴年马月。

其次就算打赢了匈奴,对秦国也毫无利益。另外便是战后对于普通的匈奴民众应该如何处置?如果安防地点不合适还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而当嬴政听到李斯这样的分析以后便冷静了下来,所以北击匈奴便暂时搁置了下来。没想到到了始皇帝三十二年时方士居然向始皇帝称“亡秦者胡也”。这下子早想打击匈奴的始皇帝再也按捺不住了。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

▲纪录片《风云战国》嬴政剧照

由此蒙恬的北击匈奴之战便在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拉开了序幕。

关于蒙恬的此战必须要弄清楚的就是进兵的路线。

如果按照当年赵武灵王的攻击路线那么就是从北地边郡的雁门、云中两郡往西攻击河套平原。因此如果想要收复九原“失地”那么雁门、云中仍然是一条可能的进兵路线。

然而蒙恬想要向九原发起攻击,那么从关中平原出发的秦军可以沿黄河北上直接进入河套地区,靠着黄河众多支流的存在也可以让秦军在这次远征中的水源和补给都不是问题。因此从上郡出发就成了最近的路线。

只不过上郡的兵力虽然是此次远征的主力,但考虑到《史记蒙恬列传》记载了远征的兵力达到30万,那么临近的云中、雁门、北地、陇西的数郡兵力应该都有参与。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纪录片《秦始皇》剧照:匈奴骑兵

如此可能的攻击路线便是兵分三路:一路主力由上郡出发从南往北发起攻击,一路由云中、雁门两郡出发由西往东包抄匈奴东侧。最后一路从北地、陇西郡出发从萧关西南往东北包抄匈奴西侧。

在这三路的钳形攻势下可将匈奴在河套地区的军事力量就地围歼。等将匈奴在河套的军事存在消灭后再北上跨过阴山,然后再发起一波攻击,将匈奴势力彻底逐出阴山草原。

考虑到此时秦帝国的实力比当年赵人强得多。因此战争的胜负其实没有悬念。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巩固帝国的北疆,毕竟始皇帝的时代还不具备后来汉武帝那样能在漠北打击匈奴的能力。

于是一项伟大的军事工程:“秦直道”便成了新生的秦帝国镇守帝国北疆的关键。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纪录片《秦始皇》剧照:现存秦直道场景图

秦直道的起点是在今陕西咸阳西北部的淳化县,秦代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叫林光宫的宫殿(或者是要塞)。直道从这里往北经过石门关、过马栏河后上子午岭过雕岭关再经过五里墩后到达兴隆关。

而在兴隆关这里开始除了继续往北横穿鄂尔多斯高原到达河套地区的主道外还有往两条各往东、西的支道。

往西的支道从子午岭向西的山涧干道入北地郡。即今天的甘肃宁县后经过合水、华池到达陕西定边县。往东则是从子午岭向东进入上郡。即今天陕西延安富县、志丹、甘泉、安塞等县到达榆林。

如此看来所谓秦直道其实并非是条单一连接咸阳所在的内史郡与新收复九原郡的纵向通道,而是要在九原郡的南部再加上一条连接北地郡、上郡的横向通道的“十字”型道路。

那么秦直道为什么是“十字”型道路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看从两方面考虑:首先是九原郡的位置。前文提到九原郡是赵武灵王初设,地理位置则是在河套西部的后套平原。如果考虑到到其的地缘潜力,那么如果不在这块区域设郡,就不光是农耕潜力无法成为秦帝国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成为匈奴南侵的跳板。

因此当始皇帝完成统一的任务后,如何在继续开疆扩土增加农业耕地的同时尽最大可能的保住现有的版图不受匈奴骚扰便成了在帝国北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秦直道的道路走向之所会是“十字”型则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因为如果匈奴只是小规模骚扰,那么光以九原郡和东部相邻的云中郡就足以完成防守的任务,再不济此两郡的南面的还有上郡、太原郡可以提供支援。

但是如果匈奴是大规模攻击那么光靠北地边军就很可能陷入持久战,这便需要附近几个郡加咸阳能够快速的将物资、兵力直接投送到九原郡。

具体到道路的修建方法第一步便是选择高度和宽度都合适的道路。道路上如果有山峦则采取“堑山”的办法,也就是从将山体间挖出一个“豁口”从而使道路可以通行。

但“堑山”并非是将山顶削平,而是将阻挡道路的山体削去一部分,然后再在削去部分的两旁堆筑一段斜坡进行加固。而且整个坡度既要能使来往车辆在上坡时顺利通过、也要能在下坡时平安着地。

当坡度的角度、高度都合适后再在山坡上修建自上而下的水利系统。如此一来以堑山、堆土、排水的“三合一”立体工程便在始皇帝的时代诞生了。与此同时始皇帝还开启了一项人类的奇迹:万里长城。

人类的奇迹:始皇帝的万里长城

战国时代的秦、赵、燕三国各自在北疆修筑了关隘、堡垒、烽火台、墙体等防御工事,而这样的体系只能称之为“城”。

但始皇帝不仅重新修筑了大量类似的“城”,更是将原先修筑的这些“城”连接了起来,而且其长度横跨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因此始皇帝时期修筑的长城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城。

而负责修筑长城的便是蒙恬麾下的30万秦军加上全国的众多刑徒当劳力。其长度大概是从今天的甘肃岷县一直到辽东。那么为什么始皇帝没有继续命令秦军继续深入漠南?

这是因为从经济来说根本得不偿失。

首先农民一般情况下不会离开耕种的土地,可游牧人过的是随草而居的生活,这也意味着不仅其流动性非常大。而且一遇天灾就只能南下农耕区劫掠。面对这种军事威胁,农民就只能依靠国家组织的武力和修建的防御工事来抵抗。

然而把平时只会耕种的农民转换成骑兵去与匈奴作战就不仅需要大量的战马,而且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军事、经济等各项资源来训练的同时由于农民成为了军人就不能从事农业生产还会使国家蒙受经济上的损失。

其次即使打造出了数万骑兵,如果要送这些骑兵去漠南、漠北作战,那么光粮草的运输都会是个“天文数字”。

而相对应的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低的多,身为游牧民族的匈奴人完全可以一边游牧,一边作战。因此其后勤保障比居住在农耕区的民族容易。而且即使占领了漠南、漠北草原却无法耕种,那也就意味着无法获得税收。因此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得多,而作战的收益却接近于零。

因此始皇帝便按照战国时代的经验修建长城这种固定的防御工事使流动的战场变为单一的战线便成了唯一可行的办法。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从经济上来说防守在农耕区的军队可以就近取粮,从军事上来说长城一线多群山,边军只要固守长城匈奴骑兵便难以逾越。

以后的历史其实也证明即使汉家王朝在占据了军事优势的情况下也会修筑长城,最典型的便是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战。因为此战不仅旷日持久、而且汉朝付出的代价实在过于巨大,但最后还是没解决问题。因为游牧和农耕是属于文明属性的冲突。在当时的背景下根本无解。

虽然修筑长城一定会损耗国家大量的资源,从短期来看尤其是经济压力会非常巨大。但从长远来看始皇帝的这笔经济账完全是划算的。

那么“万里长城”到底有多长?又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具体走向又是从哪里到哪里?

按照秦代的度量衡来看一尺合今23厘来左右,那么秦代的一万里便只有今天的不到八千里。

修建的时间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共12年。

第一阶段从始皇帝二十六年至三十二年(前221一前215年)。此阶段六国刚灭,始皇帝要做的是巩固内部,因此对匈奴采取的是守势。其重点便是维修加连接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的北地长城。

第二阶段是从始皇帝三十三年至三十七年(前214一前210年)。此阶段蒙恬已经收复了河南地,使得秦的边境向北拓展至阴山一带。为了巩固新领地,新长城的修建便被提上了日程。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截图:战国秦长城遗址剧照

因此秦长城的西北段首先是由蒙恬对秦昭襄王时期长城加以修缮然后再修建了一条从陇西郡西部往九原郡并连接原赵国云中郡的新长城。其大致走向就是从现甘肃往北经黄河到达宁夏、内蒙古的阴山脚下。

但在中段利用赵长城的部分则较少,这是因为随着蒙恬北击匈奴之战的胜利秦帝国在原赵国北疆的更北面又开辟了新的领土。因此除了最东部的与燕长城的连接处有所利用之外,大部分都是以蒙恬新修的线路为主。这一部分的走向则主要是沿阴山北麓修建。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截图:战国赵长城遗址剧照

而燕长城的利用则最长,大致可从上谷郡沮阳(今河北怀来)向东延伸至今内蒙古正蓝旗多伦县南部再折向河北围场后往东进入敖汉旗后继续往辽宁境内至辽东郡襄平(今辽阳)止。但再往东则因为秦帝国的快速灭亡还来不及修缮而没有被利用。

因此始皇帝时期的长城分布由西往东应该是:陇西郡、北地郡、上郡、九原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按照现行政划分便是西起甘肃岷县、沿洮河向北后分为两条线,一条秦昭襄王、赵武灵王、燕昭王时期的内长城:

向北从兰州沿黄河向东,然后自东北至宁夏固原,再由固原向东到陕西靖边、榆林往北至内蒙古境内的黄河南岸。另一条蒙恬所修筑的外长城的线路则是以由阴山北麓山脉向东经内蒙古至河北怀、围场诸县,再向东经辽宁抚顺、辽阳。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截图:战国燕长城遗址剧照

那么长城所构建的是怎样的防御体系呢?

事实上长城不是一道单一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辅以障、亭的三级军事建制并配备燧等结合的预警性防御工事,然后因地适宜进行修建。其城墙的垣都是修建在地势险要的山体间或者河间谷地,这样的地形使得游牧的骑兵无用武之地。

只有草原、平地的无险之处修筑城墙。与墙相结合的是周边的城和障。但长城附近的“城”主要是指有防御功能的垣墙所修筑的军事要塞。要塞里有驻军,也有普通平民。这样做的理由便是军民共同守护边疆的土地。

“障”则指的是守军的据点。也就是所谓的“障城”。而这样的“障城”只有驻军没有平民。一般是用来加强某一险要或者重点防御区域的防御力。“亭”则是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小型堡垒。通常是以辅助城墙防御的形式出现。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截图:现存秦长城城障剧照

而预警性的“燧”指的是烽火台,一般是用于传递信号的瞭望台,通常以狼烟为信号。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截图:烽火台剧照

可惜的是这样的军事工程不仅始皇帝没有看到其完工,就连秦王朝都在随后的短短几年内灭亡了。

总结:秦直道与秦长城的“十字形”防御工事

战国末年的农耕文明已经扩展到了与游牧的草原边界,长城便成了两种文明属性的分界线。另一方面当始皇帝发动的统一战争结束后,六国间大量的长城被下令拆除,而北方的秦、赵、燕三国长城却有意识的保留了下来并被连接成了秦长城。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截图:现存秦长城遗址剧照

而秦长城与秦直道都是秦代伟大的军事工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战国长城是列国在冷兵器时代军事斗争的产物,秦长城的作用则是进一步为了对付北方的匈奴。

而秦直道的修建就和南征百越时修的灵渠一样都是为了将物资快速投送到前线。但秦直道的工程量无疑远大于灵渠。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

长城与直道:秦始皇如何只用12年,打造中华第一帝国北部边防体系 - 天天要闻

▲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截图:战国楚、齐、魏长城遗址剧照

事实上在战国后期,匈奴的势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此前的草原诸胡,并趁着李牧死后始皇帝统一战争期间重新占领了河套地,由此可见其劫掠范围已经达到了黄河南岸。因此反击匈奴以保华夏安危就成了新生秦帝国的始皇帝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所以秦长城和秦直道便成了反击匈奴和固守领土都必须做的战略准备。

其中秦直道可谓是开创了古代军用高速公路的先河。尤其是其起点的林光宫。此处到了汉代经过扩建后被改名为“甘泉宫”。如果考虑到九原郡是处在横向的长城的突出位置,那么与纵向直道在华夏大地西北方形成的便是“十字形”的防御工事。

这样的防御工事既能让关中平原的物资可以快速的投送到长城,也确保了长城以南社会秩序的安定与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

古籍

《史记》

《战国策》

《吕氏春秋》

现代书籍

《燕国八百年》彭华著中华书局出版

《赵武灵王评传》靳生禾著山西人民出版社

《战国政区地理》后晓荣著文物出版社

《直道与长城:秦的两大军事工程》徐卫民喻鹏涛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秦长城研究》徐卫民余熠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匈奴史稿》陈序经著后浪出版社

现代论文

《战国秦汉时期鄂尔多斯高原军事地理研究》孟洋洋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吹雪,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 天天要闻

北京“回南天”,东北下“梅雨”?因为它偏北了

2025年7月1日8时许,北京大兴天宫院。尹亚飞/新京报/视觉中国2025年7月,北京仿佛进入广东“回南天”,地铁通道的墙壁上甚至挂上水珠。东北地区也连日阴雨绵绵,仿佛进入江淮“梅雨”季。潮湿、闷热、黏腻的空气,让北方人感到陌生。“我们家现在讲粤语。”有人如是调侃。还有人说:“南方人北漂,第一次有家乡的感觉。”另...
痛别!他在杭州逝世 - 天天要闻

痛别!他在杭州逝世

2025年7月5日18时15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现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原院长、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王祖耆先生,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98岁。王祖耆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45至1948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52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电机系硕士学位后于美国西北大学任助教;1955年9月与钱学森同船回国...
沈从文婚外情长达8年,期间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谈谈 - 天天要闻

沈从文婚外情长达8年,期间找林徽因求助,林:去找金岳霖谈谈

1936年北平一个冬夜,大作家沈从文失魂落魄地敲响了总布胡同三号的大门。开门的是女主人林徽因,她看着门外这位文坛好友,只见他一米六几的个子在寒风中微微发抖,脸上满是泪痕。能让写出《边城》这般纯净文字的男人,哭成这样,一定是天塌下来了。林徽因
外国船只插五星红旗避祸,国防部:公道自在人心 - 天天要闻

外国船只插五星红旗避祸,国防部:公道自在人心

最近中东海域上演了一出"换旗求生"的戏码,在霍尔木兹海峡这片火药桶般的水域,外国商船们突然集体玩起了"变装秀"——清一色挂上中国五星红旗。 (在霍尔木兹海峡,大量外国船只悬挂五星红旗以避免....
郭永红任天津市委组织部部长 - 天天要闻

郭永红任天津市委组织部部长

7月9日,天津市委组织部领导干部会议召开。市委书记陈敏尔主持会议,宣布中央有关任职通知和市委关于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任职的决定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和视察天津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严的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