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2022年04月04日16:10:32 历史 1413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 天天要闻

“上书李鸿章”这件事,孙中山生前绝口不提,1934年,孙中山挚友陈少白在《兴中会革命史要》中首次披露,可孙先生已去世,无从求证。直到顾颉刚在《万国公报》上找到《上李鸿章书》以及沈渭滨教授发现孙中山北上的三封信,这段秘史才真相大白。

1894年1月,28岁的孙中山遭受“葡医”排挤,决定停止在澳门、广州悬壶济世,与好友陆皓东密返家乡翠亨村,闭门撰写《上李鸿章书》,当年春夏之交初稿完成:全文八千余字,中心思想是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要实现上述目标,需从这四个方面入手。孙中山随即与陈少白推敲、修改。孙中山认为: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在天津修铁路、开煤矿、通电报、建学堂,组建北洋水师,为国人瞩目。如若主张被采纳,就意味着自上而下的中枢变革。孙中山早有改良想法,曾上书因病返乡的郑藻如,建议禁烟、创办学堂、组织农会以倡农桑。孙中山还曾设想自备资金,周游欧美各国,学习农桑。学成后,集资办书院,教育青年,还计划游历新疆、琼州、台湾等地,招人开垦等。

那怎么才能见到李鸿章?为此孙中山进行了精心谋划。他找到澳门海防同知魏恒(孙曾治愈好他的痔疮病,结为好友),请求写一封介绍信给盛宙怀。魏恒乐于帮忙,信中表示:“逸仙久仰令兄观察公德望,欲求一见。”孙中山持函与陆皓东到上海面见盛宙怀,宙怀是津海关道盛宣怀堂弟,与魏恒旧交多年。见到信件后,当场写了一封推荐信给哥哥盛宣怀,并附上了魏恒原信。

与此同时,孙中山在上海拜会了香山前辈、轮船招商局帮办郑观应,恰巧王韬亦在座,大家听取《上李鸿章书》后,又帮助修改、润色。特别是郑观应写了一封推荐信给上司、密友盛宣怀,信中“嘱弟恳请我公代求傅相”。有了这“双保险”,又得到同乡烟台商人谭虚谷提供的活动经费,6月26日孙中山与陆皓东信心满满地踏上赴津之路。

孙中山抵津后,下榻在天津法租界佛照楼客栈,他带着推荐信与《上李鸿章书》,叩开了盛宣怀邸门面呈。孙中山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观点,与盛宣怀多年追求的洋务事业不谋而合,故双方“交谈甚洽”。送走孙中山后,盛宣怀特在郑观应函上亲笔写下“孙医士事、陶斋”六个字,以示格外关注。

盛宣怀旋将上书递交李鸿章。然而,孙中山迟迟没有等到消息,便去开平煤矿看望宗亲,耐心等待。在此之前,日本枢密院已决定对中国发动战争,中方在朝鲜掉入日本预设的陷阱。7月,李鸿章联络英、俄出面调停失败,感到在朝鲜的清军军力单薄,遂急调各路大军援助。恰在此时,运兵船“高升号”遭日军偷袭,损失惨重。与此同时,日军在朝鲜成欢向清军发起攻击,大战不可避免。李鸿章派陆军增援、调海军巡逻海面,与总署商议备战,军务繁忙。对于盛宣怀引荐之事,传出话说:“打仗完了以后再见吧!”

盛宣怀退而求其次,从总理衙门为孙中山办理了一张“农桑会出国筹款护照”。听到回话后,孙中山一行闷闷不乐地返回上海,想做最后努力。10月,在上海广学会倡办的《万国公报》第六十九号、七十号上连载发表了《上李傅相书》,副标题为“广东香山来稿”。孙中山希望此举能引起李鸿章或其他封疆大吏的关注,但如石沉大海,无人问津。

上书失败教育了孙中山。11月他抛弃改良幻想,远走檀香山,组建兴中会,走上武装推翻清政府的道路。

(摘自《今晚报》)

历史分类资讯推荐

大刀队是我们的悲哀,并不是什么荣耀 - 天天要闻

大刀队是我们的悲哀,并不是什么荣耀

大刀队最早得追溯到国民革命军西北军那时候。1933年,长城抗战打响,日军大举进攻喜峰口。当时中国军队的处境有多惨?枪支弹药都凑不齐,工业底子薄得像张纸,连个像样的炮都造不出来。面对日军的三八式步枪、机枪甚至坦克,咱们的西北军将领没办法,只能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集体学习 - 天天要闻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集体学习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论述,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7月9日,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部分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党委书记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大家认真聆听解说,参观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
从马扎然到丘吉尔:首相们的职场生存指南 - 天天要闻

从马扎然到丘吉尔:首相们的职场生存指南

《首相塔》全八集完结!今年三月到六月,陆大鹏与程衍梁带我们走近欧洲历史上的八位首相或总理,在纷繁的历史中,串联起他们的故事:从缔造“太阳王”的马扎然,到瓦解拿破仑的梅特涅,再到力挽狂澜的克列孟梭,直至缔结“英美特殊关系”的丘吉尔... 他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抉择,也亲手推动着历史的进程。光环背后,其实这些首...
1951年,得知古大存紧急汇报,叶剑英焦急致电陶铸:刀下留人 - 天天要闻

1951年,得知古大存紧急汇报,叶剑英焦急致电陶铸:刀下留人

1951年3月的一天清晨,电话那头传来古大存压低却颤抖的声音:“叶帅,莫雄今晚就要被枪决!”叶剑英愣了不到三秒,随即抄起另一部机子拨向陶铸,四个字掷地有声——刀下留人。广东省政府大院的走廊里,传令兵一路小跑,陶铸收到命令,当场批示暂停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