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集团,刘备算得上是好领导,尤其是体贴下属,公司内部有着很高的凝聚力。蜀汉将军赵云,就很尊重刘备,一直追随左右。
刘备
而这样有领导力的人,继承人刘禅却很平庸,远不及对手曹丕,孙权,很多人难以理解。自古道,虎父无犬子,刘备知道自己的儿子如此无能,也是心里着急的。据说,有一次刘备拜访荆州一户人家,由于自己的皇叔身份,这个刘姓的百姓便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刘备。刘备见其勇猛过人,有英雄之资,当时很高兴,便取名刘封,当作自己的义子。
而后来,由于关羽反对,必须要有血缘关系才能继承,才作罢。
刘备
刘禅,天资平庸,甚至缺乏帝王之资,担任国君让刘备很担忧,可以说是一个守业者。在刘备眼里,这样的窝囊儿子,是自己的遗憾。
然而,刘备也对自己的儿子,进行过教育,做父亲,也是有责任感的,这么大的家业,不操心自己的接班人说不过去。
尤其是自己临终的时候,还把诸葛亮选为辅政大臣,很有眼光,毕竟来说,诸葛亮非常有才华,是合格的老师。
而十多年的同朝共事,诸葛亮也认为,作为国君,刘禅举止失位,引喻失义,很容易吸引小人。换句话来说,刘禅的才能,诸葛亮认为是不合格的。
乐不思蜀
这样的接班人,作为对手的司马氏,也暗自轻视,封其为安乐公,感慨其乐不思蜀,苟且偷安的人。
成为平庸之辈,而不思进取,是刘禅的人生写照。而作为父亲,刘备对刘禅的教育是不到位的,提高刘禅的能力也不明显。
教育失位,有很多的原因。
其一:
刘备没有把刘禅带在身边,言传身教。而要成为国君,成年之后要跟随军队,南征北战。这一点,是作为储备干部的潜规则。仔细看看其他的接班人,就能明白,曹操和袁绍在中原对峙,曹丕一直追随左右,参与军事谋略。而赤壁之战,孙权作为吴国的领导人,也亲自上阵,早年的时候,孙权也曾跟随父兄,参与讨伐董卓的军事行动。甚至西凉的将军马超,18岁的年纪,也跟随马腾征战长安。而作为接班人的刘禅,很少出现在重大事件当中,让人很意外。
其二:
刘备工作繁忙,作为诸侯,刘备身为领导人,可谓是劳心久矣。一方面,自己对标的人是北方的曹操,对手很强大,随便就能击败自己。另一方面,刘备是汉室正统,任重道远,而内部的人,大部分都是后面追随的,前期的干部,文臣不多,导致内部不和,很多时候,会出现领导问题,这是做领导很头疼的。刘备用人,各尽其才,也是很考验自己的工作能力的。要是公务繁忙,自然没有时间管儿子。
其三:
刘禅作为子嗣,幼年的时候,曾发生过危险的事情。当时的刘禅差点死在战场上,赵云拼命才救刘禅突围。而当时的刘备,却很讨厌刘禅,甚至说过,为了这个小儿,差点损失了我的将军赵云。似乎在刘备心里,刘禅虽然是长子,但不是事业上的得力助手。
·其四:
身边人的建议,防止家庭巨变。历史上,有很多的接班人,兄弟争权存在。比如,荆州刺史刘表,英雄气概,但是却宠爱自己的小儿子,导致内部不合。
刘禅出身高贵,很多人重视他,叔父张飞,关羽眼里,他是未来的接班人。汉中之战以后,刘备成为王侯,当时的关羽,私下建议刘备不能宠幸刘封,应该乘早把刘封支出成都,在外带兵,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刘禅身上。
刘备无奈听从,而很多人都知道,义子刘封的能力在刘禅之上,刘禅的带兵能力并不突出。而身为父亲,刘备却没有栽培刘禅,带兵打仗,很多时候刘禅,都在打酱油。
刘备的儿子,没有才华,父亲刘备也不曾指导,或许来说,是因为刘备认为,汉室虽然衰微,但是不会灭亡。
其五:
刘备的志向,是汉朝忠臣,清君侧的理想。仔细看刘备的手下人才,大部分都是汉朝忠良,看不惯曹操对天子无礼。作为领导人,刘备年轻的时候,曾经面见天子汉献帝,知道汉献帝的难处,也认为自己的一生,是要消灭奸臣乱党,打败曹操。
刘备此人,谦虚有礼,曾经认为,手下的人听命自己,是因为贤德,而不是能力,这样的领导角色,自然儿子刘禅,也成为唯唯诺诺的庸才。
作为一代枭雄,刘备是怎样认为社会的结局的呢?
刘备占领西川,结盟东吴,说服马超,兵分三路,打败曹操,让汉朝能够重整声威,自己也是一方将领,加官进爵。这是刘备的人生梦想,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差点实现的。
真正毁约的,是东吴孙权,原因是结盟不靠谱,东吴在找理由去占领荆州。
如此的话,刘备是当时社会的希望,也是能够整顿天下的将军。刘备也自负地认为,不需要自己的儿子,多么的优秀,因为自己能够和兄弟们,把事情办好。
所以,有一件事情,刘备没有去做,那便是在刘禅年轻的时候,给他找一个老师,进行人格教导。
刘备不是好父亲,这也是其中的原因。
善良的刘备,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要太累。作为父亲的刘备,能够把事情做好,自己的儿子坐着享福就可以了。这是刘备的天真梦想,也是宠溺刘禅的表现。自古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平庸的刘禅,教育不到位,自然能力是无法承受社会的期望的。
作为富二代,刘禅有很多的毛病,刘备成为王侯之后,刘禅不爱读书,吃喝玩乐有些纨绔子弟的样子。当时很多人认为,汉室还有希望,自然刘禅差点也无妨。
而刘禅继位之后,也不曾励精图治,把当皇帝当做上班一样对待,这是因为刘禅本人缺乏抱负,本来是要挽救汉室的,谁知道汉朝气数已尽,蜀国国运一般,只能过一天是一天。
那么虎父无犬子,在刘备这里,便是啪啪打脸。刘备年轻的时候,曾说过,孤不度德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刘禅,不曾努力,可见作为儿子,刘备很生气也是正常的。
白帝城托孤
生气归生气,刘备临死之时,还是托诸葛亮照顾刘禅,也是父亲的苦心。其目的,也是认为诸葛亮作为有才能的人,可以帮助刘禅成长。
虽然教育不到位,但这样做,也算是弥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