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窗‖熬 年

对我这样一个离开家乡近一个世纪的游子来说,回莱州过年就像是一次赴约。没有请柬,却似乎有一根看不见的丝线在牵动着我,年越近,这丝线扯得越紧。

有道是,年三十熬一宿,这一宿是从年夜饭开始的。不过,年夜饭不是一次吃完,要分两个阶段。掌灯时分,为祖先上了供,一家人便喜气洋洋地围坐在餐桌前,喝酒吃菜。年夜饭的菜肴各不相同,即使邻居也不会是一个样。鸡、鸭、肉必不可少,在我生活了十多年的过西村,离海不过三五里,鱼虾则成为年夜饭的主打菜。

莱州湾多虾,有两只一斤的大对虾,也有一拃长的大爬虾。不过,在年夜饭里,有“早春第一鲜”之称的桃花虾是最受欢迎的。虾不大,皮薄籽多,肉厚而细嫩,口感鲜美。它的名称来历有两种说法,捕捞的最佳时节恰逢桃花盛开,或者,煮熟后颜色艳红似桃花。在人们的心里,桃花的寓意和象征有很多,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到唐代诗人崔护的著名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无不展现着人们追求美好的心迹。因此,在年夜饭里,凉拌桃花虾就不仅仅是一种美味了。

在莱州人的餐桌上,一年四季都少不了鱼,吃鱼的哪个部位也讲究,素有“加吉头,鲅鱼尾,河鳓身子,鲫鱼嘴”的说法。这押韵上口的民谣从鱼头一直说到鱼尾,当是美食家的经验之谈。年年有余,那么,在年夜饭里,吃什么鱼?红烧鲅鱼、煎焖鳎米鱼、清蒸鲈鱼……莱州湾里鱼类众多,你愿吃什么鱼就吃什么鱼。不过,年夜饭的意义重大,许多人家更青睐加吉鱼。它分红鳞与黑鳞两种,加吉鱼的名称听着就喜庆,而稀少的红鳞加吉鱼通体覆盖着褐红色鳞片,带有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则更为名贵。加吉鱼头大而口小,肉质白嫩细腻。它栖息于泥沙底的近海,以头撞击牡蛎壳或其他贝类,吸取鲜肉为食物。所以,加吉鱼头上的肉全都是活肉,尤其是鳃上和眼后骨里的肉最为鲜美。吃完加吉鱼,一根不少的头骨能拼出一只羊头或小猴子。因此,这成为孩子们一项有趣的智力测验,是否心灵手巧,由此可见一斑。

在诸多历史文献中,加吉鱼有多种名称,诸如嘉鲯、夹鲯、佳季等等。不过,在莱州一带,人们比较认同的还是“加吉”。原因有二,一是有“吉上加吉”之美好寓意,二是与一段民间故事有关。传说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御驾跨海东征,途经登州(今蓬莱),择吉日登船出海。不多时,一条大鱼跃上船头。但见那鱼周身赤鳞,在阳光下泛着红光。李世民问随同的大臣,这是什么鱼?随臣亦不知,便请皇上赐名。良辰吉日,吉上加吉,李世民思忖片刻,遂赐予“加吉”之名。

酒足饭饱之后,撤掉酒席,一家人便兴高采烈地包饺子,准备年夜饭的第二阶段。馅多是白菜肥肉的,有“百财”与“富有”之寓意。饺子里还要包进铜钱、年糕、红枣和栗子等,有“发财、高升、甜蜜、利子”之象征。除夕夜12点的钟声响起,热腾腾的水饺端上来,年夜饭的第二阶段便开场了。

饺子的历史悠久,其来历在民间有诸多说法,其中一个与莱州有关。传说在丞相李斯和大臣赵高的陪同下,秦始皇率文武百官东巡,来到东莱郡的三神山(今莱州市三山岛),住进一大户人家用膳。御厨将烹饪好的鱼虾端上桌,秦始皇吃了一口就吐了出来,龙颜大怒,说腥气难咽。内地的御厨对做海鲜一窍不通,无奈之中,当地亭长胡安只好找来了村里的一对名厨夫妻掌勺,并要求必须做出可口的菜和饭,否则将有杀身之祸。丈夫会做菜,妻子会做饭,胆战心惊的他们便急中生智,拟将菜和饭合二为一。他们把虾仁等剁碎,加上调料和韭菜以及一大勺猪油。和好的面擀成一个个小薄片,将馅包了进去。在热水沸腾的锅里煮熟后,这个菜饭合一还没有名称的食物被端到了秦始皇跟前。秦始皇吃得有滋有味,遂宣赵高和胡安觐见,并问这菜不是菜、饭不是饭的东西叫什么。赵高以为皇上吃得不合口味,连忙请求削他和胡安的职以谢罪。胡安一听就急了,心想不能削他们的职,应该绞死这对夫妻,便斗胆请求道:“不是削职,是绞死……”胡安吓得神不守舍,吐字不清。秦始皇打断了他的话,却将“绞死”听成了“饺子”,连称这饺子美味可口,并重赏了这对夫妻。

如今,李世民命名的加吉鱼仍然在莱州湾里繁衍生息,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食。在三山中峰的顶部,秦始皇当年祭祀阴主的遗址尚在,矩形平石上有石坑酒樽九只,筷印一双,手掌模两个。还有当地人说,那石头上的几块月牙或元宝形状的图案就是饺子的化石。

饮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熬年,人们在享用美味佳肴中度过一个不眠之夜。年夜饭里有许多生动而有趣的传说,尽管这些故事大多无案可稽,字里行间却透露着人们对故土的热爱。

(方 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