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辣椒传播史的人就知道,人家没说错。个人口味和贫富无关,但是一个地区的整体饮食习惯与该地区贫富还是有一点关联的。辣椒首先进入东部沿海地区,几百年都是作为观赏植物,进入西部省份后才逐渐成为调味品。江浙地区历来是富庶的鱼米之乡,食材丰富,不需口味重的东西来下饭,自然难以普及。近几十年辣味菜席卷全国,跟人口流动,以及生活好了人们越吃口味越重越刁钻有很大关系。
流放岭南的人居然不吃辣,辣椒被吃的历史不超过两百年,说白了清朝中后期才吃辣椒,虽然辣椒明朝就引进了,但是刚开始被当成绿植观赏用[捂脸]。
辣椒当绿植还挺好看的,尤其是近年的彩椒[大笑]。说到辣你就知道辣椒,以前那些茱萸呢?芥末呢?
岭南的穷人,主要是吃咸,咸鱼白菜,就是穷人必备的,一块咸鱼,够一家人吃一顿了,腐乳也是,一小块可以下一大碗饭[看][灵光一闪]。现在是富人吃的,咸鱼都是海鱼做成的,价格不便宜。逃亡、迁徙的爱吃咸。一顿不吃辣,嘴里都能淡出鸟来。[捂脸]。岭南地区气候适宜,物产丰富。流放的时候没辣椒,要是有,估计广东也吃辣。
人家确实没说错啊,不知道为什么有的人会那么激动。地区有穷富发达和不发达之分没什么可耻的,可耻的是不承认落后还整天嘴老又懒不想着不改变现状。古代确实饮食清淡或者爱吃甜的地方一般都比较富庶,糖在古代是很贵的。
那怎么古代都是盐商,没听过糖商。糖可不吃,盐不可不吃。再说现在概念的糖也没发明,更贵。糖自己地里都能种出来,盐才是垄断的。从来就不缺糖,但缺盐。其实类似于以前酒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因为酒需要有吃饭以外更多余的粮食才能酿造,粮食是必需品,酒是奢侈品。盐是必须品,关乎民生需要管控,糖是你温饱满足之后对味道的更高追求,也因其制作工艺比盐更复杂,和材料来源的工作量更大,所以糖比盐相对更稀缺更贵。古代没有现在的设备,制不了白糖,而且糖原料没盐这么好弄。所以古代贩盐犯法,贩糖没事是吗?那是古代,咸香辣有味。
辣我不清楚,我家乡不吃辣,咸确实是,以前小时候家乡经济不怎么样,菜确实咸的一批,比如豆腐乳、咸菜、芝麻炒盐等等,因为没什么菜,咸的东西可以下饭。。现在没人这样吃了,多喜欢清淡口味。比如说苋菜梗[捂脸]我家里喜欢吃,我也喜欢吃,我拿了一桶到湖北婆婆家,她说跟屎一样臭!这个还好,菜蒂头更臭。一烧起来几十米外多有味道。这个也很下饭。
你说的是霉菜蒂头吗?那个我也喜欢吃[捂脸]。
台州的吗?这个是我家乡特产。。外地的从来不吃的啊,以前和外地同事吃饭,我在饭店点这个菜,别说吃了,他说,你点这个菜,我饭多不想吃了,到胃口。 。[捂脸][捂脸][捂脸]。不是,主要省菜。。比如一斤青菜和一斤芝麻炒盐,一斤青菜一家3口够吃吗?一斤芝麻炒盐一家三口3顿饭也吃不完。。咸了吧唧的。
我从小家乡人基本都不吃辣 以淮阳菜系为主 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是吃不惯辣 咸 坐标江苏沿海地区。
口味主要是地理位置问题。我以前看到一种说法类似。说辛辣作为一种刺激性调味品可以部分替代盐(因为盐在古代比较稀缺而且作为重税物资比较贵)。而且可以掩盖食材的不新鲜。
成都历来也是天府之国,食材不丰富吗?那里吃辣难道不是因为潮湿的原因吗?
别看几年,看看五六十年前。要说吃辣,还是湖南,江西,贵州厉害。
水土问题,有些地方太潮湿,不吃点辣椒身体受不了。辣椒被用来吃的历史不超过两百年,况且南方都湿热,为啥只有中南和西南地区吃,东南地区不湿热吗?还有西北地区也吃辣椒,很明显跟湿热没关系啊。
他说的对呀!不过说的不是这个年代的是,应该是很久以前的吧!说火锅就是以前穷人吃的,有钱人不吃的下脚料扔了穷人捡回去做成火锅吃[捂脸]。王志文是美食专家?这观点真的不能苟同!吃辣之地诸如西北东北中原湘湖蜀赣由来已久,不吃辣的南方沿海地区脱贫致富仅仅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
不要忘了,深圳以前是个大渔村,靠的是政策,靠的是地利。江南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地方。沿海平原地区物产丰富,所以清单偏甜,山区产量低所以咸辣。一般爱吃麻辣的地区,多的都是气候潮湿寒冷的地方,比如云贵川湘宁等,吃麻辣的东西可以祛除湿寒,吃东西的口味自古以来都是根据地域环境的因素长期积累的生活习惯,而非贫富差距!
云贵川陕甘宁重口味地区确实比不吃辣的江浙沪闽粤穷呀[奸笑]。地理位置决定的生活习性,与穷富无关。
地理位置决定了整体贫富。
你们觉得呢?欢迎评论点赞加关注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