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钟意叹一盅两件。
本港不少食肆为节省成本,将部分食材甚至整道菜肴、甜品等转用“预制菜”或“半预制成品”,市民光顾时未必知悉。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向《星岛》表示,预制菜存在多年,可节省人手及成本,估计现时有超过8成酒楼使用预制点心,预制菜发展蓬勃是大势所趋,象征本港餐饮业进入新时代,又透露自己也试用“机器人冲奶茶”。渔农界立法会议员何俊贤认为,预制菜与非预制菜需“两条腿走路”,作为美食之都,香港美食文化须有“差异性”去维持竞争力。
“预制菜”现时未有官方统一定义,程度亦有别,不少市民最担心的是为商家为减成本,怀疑使用来历不明、过期、满布各种化学添加剂的食材制造“黑心预制食品”。早前内地央视曾报道,有企业被揭使用“劣质淋巴肉”制作黑心梅菜扣肉,吓怕两地民众。
香港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向《星岛》表示,预制菜已存在多年,例如制作酒楼点心的中央工场,疫后在内地市场更是蓬勃,不少本港餐厅使用预制菜,以节省人手及成本。
与持牌工厂合作保持商誉
黄家和表示,疫情期间很多餐厅经营困难甚至结业,使用预制菜便能节省大量人手及成本。他指,不论是平价抑或贵价的预制菜,内地均有生产线,由于属大量采购食材,加上工厂制作完成会分销售卖至全国各地,因此成本大幅减低。不过,他认为,工厂式生产味道较不会有“惊喜”,与厨师烹饪有一定分别。
对于香港市民最关注的食物安全,他提到一些制造劣质食物的“山寨厂”,为赚取暴利疑购入来历不明、低价材料等,产生食安忧虑,他又估计,现时有超过八成的酒楼,也使用预制点心,但相信有关食肆会与有信誉的持牌工厂合作,因食肆希望保持商誉,“唔会想做衰自己个朵”。他坦言预制菜发展蓬勃,象征着本港餐饮业开始进入新时代,自己亦试行采用“机器人冲奶茶”,坊间的炒菜机器人亦开始普及,某程度上能代替人手。不过,有业界人士坦言,茶餐厅营运上难以大规划使用预制食品,因为在香港的储存、翻热方面地方有限,大部分菜式其实不太可能预制。
渔农界立法会议员何俊贤认为,何俊贤认为预制与非预制菜需要“两条腿走路”,因作为美食之都,本港美食文化须有“差异性”。就预制菜监管方面,何俊贤称香港食物安全监管制度属世界领先,若检讨法例与时并进,也非坏事;反而,他认为目前较急切是修例监管“送递外卖”质素与相关食安问题,因法例无订明外卖若“变坏、食到人肚痛”等责任谁属,无密封包装的外卖比预制菜食安风险更大。
食安查逾千样本 1款小龙虾不及格
食环署食安中心回复查询时表示,预制食品包括“预制菜”、“食物半制成品”、“预制𩠌菜包”等,不论进口或本地生产,均受《公众卫生及巿政条例》内各项食物安全标准所规管及必须适宜供人食用。中心会按风险为本的原则在进口、批发及零售层面抽检食物样本,在2023年至2024年,共抽取逾1000个预制食品样本作化学、微生物及辐射检测,当中除一个预先包装冷冻小龙虾的微生物检测结果不满意外,其余样本均测试及格。食安中心已就该不满意样本采取适当的跟进行动。
食安中心又指,市面出售的预制菜种类繁多,五花八门,部分预制菜的进口会受特定法例规管,例如皮蛋及流心(半熟)蛋皆受《进口野味、肉类、家禽及蛋类规例》规管,即有关食物在进口香港时,必须附有由来源地有关当局发出的卫生证明书及食环署发出的进口准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