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父母,苦“孩子玩手机”久矣!
我作为一个初中生家长,也不例外!
整个小学,我从未管控过孩子的手机,可谓是非常之自由且宽松,一切有序且可控,彼此相安无事。
去年上初中,孩子的状态有些起伏,先是成绩来了个大跳水,然后是精神状态也有些不对。我默默观察后,发现她在手机上的时间有些多了:跟同学聊不完的天、没事刷小红书、逛购物网站、还捣鼓过一段时间的闲鱼(就是把她自己的明星周边卖了)等等。
有意地提醒:无效。
郑重地要求:好景不长。
看来这事不简单,这里面有解决的问题有点多,我开始了一个尝试,这个尝试持续了九个月。
先来看看孩子的改变,下面两张图为孩子发给我的手机截图(征得孩子同意后的截图,我从来不翻看孩子手机,更不会偷偷翻看孩子手机)
图1:8月22日-28日手机使用情况
图2:8月28日手机使用情况
每天手机玩多久,我不给规定,都由她自己决定。
每天手机干什么,我不干涉,都由她自己决定。
那么,她是如何从一个手机依赖的初中学生,变得自律且规律起来,我分享点个人的思路。
思路一:以用户思维理解孩子
先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有什么资格要求孩子“少玩手机”?
想一想,你躺床上是不是刷朋友圈刷抖音停不下来?周末在沙发上,是不是刷着新闻、刷着短视频停不下来?是不是总是说手机有客户/老板消息,不能错过?
你一个成年人都如此不可控,你好意思要求你孩子要做到比你还要好?
搞不搞笑?
你可能要说了,因为你是父母,你有资格站在“为孩子好”的道德高地,居高临下地提要求,此乃天经地义。
这有问题吗?
所有的一切,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孩子是一个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TA是活生生的人,TA有具体的感受,有被理解的需要。
玩手机是人的天性,有多少成年人都在手机里无法自拔,你到地铁里看看,有多少低头族?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玩手机是正常的不能再正常的行为。
那么,你内心要正视且接受一个事实:玩手机是正常现象。千万不要把“玩手机”搞得像洪水猛兽。
所以,我跟孩子沟通的时候,我并没有把玩手机当成了问题,而是引导她手机里都有有什么好的消息分享,比如好玩的游戏,同学聊的话题,明星的最新消息等等。
试想一下,你做生意还知道要有“用户思维”,那你为什么不会把孩子当做你的用户,你为何不以用户的视角去理解TA,干嘛只会用父母的姿态,居高临下地下命令。
换个思维,孩子的问题就变得简单起来。
思路二:以身示范
说千百遍道理,不如亲身示范一遍。
要求孩子少玩手机,你不妨先要求自己做到少玩手机,比如你在家能不能不刷朋友圈,不刷抖音短视频?比如吃饭的时候,你能不能把手机扔一边?比如休息的时候,你能不能捧本书看一看?
这些行为才是最好的示范,小孩都是“人精”,他们比大人更有辨别力,更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所以,我在家只有如下几个动作:看书、写文章、或者手机微信听书。
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但凡我说起玩手机可能存在的问题,孩子是可以听进去的,因为我是这么做的,我并没有“言行不一致”,她知道正确的样板是什么。
所以,要想改变你孩子手机依赖的问题,先改变自己开始。
图3:本人2023年微信读书数据
思路三:简单事情,持续做
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完后,我决心带着孩子改变一些事情,这也是我第一次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指导”,与其说是“指导”,不如说是相互”成长“。
事情非常简单:每周六晚上八点做一周的学习复盘。
从寒假第一天到今天,周周如此(暑期七月暂停除外),从未落下过。
图4:每周六复盘会记录
复盘就两件事情:“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我从不做具体学科的辅导(她偶尔请教数学题除外),更不会具体到怎么做题这些细节。
“学习习惯”两件事情:作息和手机。
“学习方法”两件事情:本周自己发现的方法和学来的方法。
每次学习复盘就围绕这两件事情,周周谈、月月谈,然后我把每次的沟通用飞书记录下来,有时候把链接发给她。就这么多,谈不上什么技巧。
复盘后,至于一周里怎么学,学得如何,我从不干预,一切权利都交给她自己,她想怎么来就怎么来。
简单事情持续做的效果是什么?
她会真正理解什么是”坚持“,她会真正理解什么是”笨功夫“,她更会感受到什么是”改变“。
我唯一要做的是:保持足够的耐心,接受所有的结果。
思路一是理念,思路二三是战术,孩子教育不过如此。
我见过太多的老板,赢了生意,输了孩子教育。家长除了用经济补偿、辅导班的手段之外,好像别无他法。
实质上,不管城市还是农村的家长,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谁也不想也不愿意接受孩子的平庸,总是把外在的“教育体制”当成了教育问题的背锅侠,这是不对的。
再试问一下:如果你现在四十岁,你还每天坚持读书一小时吗?你还保持学习的欲望吗?
再想一想:如果你的孩子资质平平,但TA始终保持上进的动作,TA到三十岁、四十岁都可能在保持这个动作,你觉得TA会差吗?即便是差,你认为TA的人生不值得尊重吗?
所以,作为家长,要学会把时间的周期拉长一点,把你的耐心拉久一点,孩子教育有的是解法。
如上,是我最真切的感受,但愿能带给你些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