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座谈会暨未来技术学院成立大会在珠海校区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校长于吉红、常务副校长王守军、副校长孙红培,珠海市副市长黄振球等出席会议。
成立大会上,程建平强调,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北师大作为中国教师教育的排头兵,必须勇担时代使命,主动适应新发展要求。珠海校区是北师大“一体两翼”办学格局中的增量改革示范区,坚持“同水平、同标准”办学,依托毗邻港澳的独特区位优势和创新机制,积极布局新兴交叉学科,已形成多个优势学科集群,汇聚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为未来技术学院的设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希望未来技术学院立足全局、谋划发展,打造一流创新高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兼容并蓄、开放合作,积极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模式。
会上,于吉红宣读《关于成立未来技术学院的决定》。程建平、于吉红、王守军、孙红培、黄振球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未来技术学院院长余刚共同为学院揭牌。未来技术学院的成立,标志着北师大在建设工科学科和交叉学科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余刚介绍了未来技术学院的建设思路。他表示,未来技术学院将以制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聚焦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健康、智慧技术,通过环境资源、生态生命、物质科学、系统科学、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革命性和颠覆性技术;建设由前沿技术课、工程案例课、实践训练课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探索科研项目引导的多元动态自主培养模式,培养具有系统思维并能综合解决复杂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复合型交叉工程拔尖创新人才;以教育部科研能力建设专项为契机,依托珠海高新区建设城域级污水信息解析与预警系统,加快推动污水信息产业发展;利用学校赋予珠海校区增量改革示范区的机遇,探索“学院—研究院—书院”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机制,在学校面向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领域的世界一流学科群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事业以及构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座谈会上,文理学院院长仲佳勇、乐育书院党委书记卢忠林、余刚,分别结合各自单位的实践,分享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书院制育人模式创新、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与协同育人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与思考,提出探索“学院—书院—研究院”协同育人体系新路径。与会嘉宾热烈讨论,未来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凯介绍学院在教师教育方面推动学科交叉、科教融合的探索与思考,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院长刘凯分享学院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方面的规划与实践。
于吉红深入阐释了“学院—书院—研究院”联合培养模式的内在逻辑,希望通过优化课程设计、深化国际合作,结合人工智能、智慧教育,探索科研育人新路径。她表示,在学校“一体两翼”向“两翼一体”推进的新阶段,要勇于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的现实路径,服务湾区、服务国家,打造北师大在南方的人才高地、教育高地、科技高地。
程建平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指出人才和教育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他强调,全校教师要抓住机会、勇于担当、敢于争先、创造一流,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校全面深化改革,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未来技术学院的成立是北京师范大学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举措,彰显了学校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创新效能的战略决心。作为北师大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战略支点,未来技术学院依托教育部、广东省及珠海市的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北师大百年学府的学术积淀与珠海校区“特区+校区”的双重优势,重点构建“教研融合、产教协同、科教融汇”的创新生态体系。在教育维度,探索未来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在科技维度,攻关制约可持续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新突破;在人才维度,构建高端人才集聚新范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通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为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供北师大方案,贡献北师大智慧。
文|何叶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