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苏北平原泇水河畔的一个小村子。村子很普通,村小学也很普通,我懵懵懂懂地毕了业。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九月,我踏进了沙埠中学,在这个黑砖灰瓦满院高杨的乡村中学里,我遇到了鼎鼎大名的丁思俊老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丁思俊先生尤以传道名扬四乡八镇。
刚入学不久的一次摸底考试,我的成绩是全年级前五。成绩出来后的当晚,约莫八点钟,我正在教室自习,有同学叫我说是丁老师让我去一趟他的办公室。我很诧异,丁老师是校长,并不是我的授课老师,我们之间并没有交集。我忐忑不安地朝他办公室走去。那晚是个雨夜,风声很大。一推门,一股暖意扑面而来,几个老师洋溢着笑脸在热烈地讨论着,一看我立马把我围坐在校长办公桌前。我的几科试卷就铺在满桌书籍上,老师们轮番上阵给我一通试卷讲解。现在想当时到底讲了什么我记不得了,只记得老师们的“茶杯”很有意思,各式罐头瓶里有泡茶叶的,有泡桔子皮的,还有一个满玻璃杯里夸张的盛开了一大朵菊花的。
好久,丁思俊老师一身风雨地进来了,显然他对老师们“全科式教授”很满意。他拉了把椅子坐在我面前,面容和蔼地对我讲:“你的成绩不错,很有希望。我教了这么多年的书,你们这一届最优秀,你和XXX以及XXX这次成绩都很好,你们是一个村的吧?”看起来丁校长把情况摸得比较透彻。看见我点头,他接着说:“你们都很优秀,几科上各有千秋,但是你们之间我最欣赏的是你的文章,文采飞扬,我觉得你将来可以成为一名作家。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优秀的人要多出去历练。我希望你以后好好加油走出我们这片大平原。”
一个作家梦和闯荡世界的种子就这样由一个老师种进了我的心里。以后很多年月丁老师划的那条人生道路粗线条一直若隐若现地指引着我努力往前,当然我没能成为一名作家,而是做了一名律师。但有空闲时还是坐在书桌上写几笔发表几篇豆腐块的小文章,也算对丁老师一番期望的告慰。后来有同学说我那晚上享受的“待遇”是丁老师独有的育人之道,好多同学同样都接受过他类似的点拨和传道。其中一个让人忍俊不禁并津津乐道的故事广为流传,一位学习成绩从来都是倒数还经常打架斗殴的同学,居然也享受过丁老师的贴心“辅导”。怎么辅导得无从所知,大概是夸他他身体强健肢体协调能力好,是一个好运动员的苗子,好好练,要在赛场上而不是操场打垮对手才是英雄,打赢了还能拿奖牌为我县争光。自此那位同学着了魔似的天天在操场上流汗,无论寒暑。听说后来居然考上了师范成了某校的体育教师。就连全校老师都说邪了门了,丁校长有点石成金,化朽木为奇才之功。
可见老师的态度对塑造一个未成年人性格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善于发现一个学生的优点是非常重要的,哪怕他闪了那么一点光,只要育人者们不断地因材施教,鼓励他激励他去把闪光点擦亮,他一定能星火燎原,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成果。
工作后,我去看望过丁老师。他已退休在家,依然挺括的白衬衣,口袋里别着一支笔。见了我他很惊喜,“听说你进了政府做了律师,律师好,律师也是拿笔吃饭,写书写诉状都需要好文笔。”我们我们四目相对会意一笑,这次他不再提作家的事,我如释重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