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的出现,让汽车市场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但这些年的技术缺陷,也让电车成了很多人“又爱又恨”的东西。
毕竟,这玩意给力倒是给力,但依旧存在续航焦虑、电池起火等各种问题,让人心里犯嘀咕…
但现在,或许真的有了破局的希望。
因为据最新报道,本田正式官宣,其自研的固态电池示范生产线已经公开,并计划向量产迈进。
不仅如此,广汽、LG等企业也纷纷公布了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目标是在2026年装车应用。
按照这一时间节点,是否意味着燃油车就要到头呢?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件事。
提到这个话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因为从理论数据来看,“固态电池+电车”的确像是一张王牌:
不仅可能终结燃油车,就连现在的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等技术,也可能被淘汰。
毕竟,固态电池号称“电池界的终极形态”。
它不仅能大幅提升续航,还能彻底解决充电慢、低温掉电、起火爆炸等问题。
最关键的是,它的能量密度远超现在的电池。
也就是说,同样的电池大小,固态电池可以存更多的电,甚至让电车的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
如果这个愿景真的实现,那燃油车还能靠什么翻盘?
要知道,现在不少人买油车,图的就是“稳定、续航长、补能方便”。
可如果未来的电车比油车续航更长,充电比加油还快,那油车的最大卖点还能剩下什么?
可能一个优势都没有了!
听起来或许很有道理,但回归现实世界来看,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固态电池真正实现量产,还面临着一系列难以跨越的技术和产业难题。
说白了,关于固态电池“量产”的消息层出不穷,不少车企和电池厂高调宣布进展,看上去仿佛量产就在眼前。
但你仔细看看这些表述,基本都是“准量产”、“试量产”、“待量产”、“有望量产”……
真正的大规模商用,仍然遥遥无期。
所以说,所谓的2026年量产?真的太乐观了。
说到底 ,现在各家放出的时间节点,更像是一场“技术秀肌肉”或者“资本造势”。
本质上就是先抢占市场心智,增强投资人信心,顺便制造点技术话题。
但距离真正普及,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技术难题被攻克,要让固态电池真正普及,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一方面,固态生产难度极高,良品率极低。
按照业内人的说法就是:
固态电解质的生产和组装极为复杂,目前固态电池良品率甚至还不到10%。
换句话说,生产100块电池,真正能用的可能不到10块。
在这种情况下,别说大规模量产了,就算勉强量产,也完全不具备商业推广的可行性。
另一方面,就算真的量产了,那定价也是一个问题。
说白了,当前动力电池的价格是6万一块,那固态电池的成本至少30万起。
再算上整车的其他成本,这意味着固态电池车的售价,至少要在50万以上。
这样的定价,别说颠覆燃油车了,连豪华车市场都很难撼动。
毕竟,全国14亿人口中,能买得起50万以上豪车的人,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多。
绝大多数消费者买车,依然是10-20万级的主流市场,而这个市场,是目前固态电池根本无法触及的。
更现实的问题还在于,电车产业链已经围绕现有的锂电池技术,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生态。
车企、电池厂、供应商……整个体系都是基于当前的锂电池技术搭建的。
如果固态电池要真正普及,不仅是生产工艺要升级,整个供应链、生产流程乃至商业模式,都需要大规模调整。
这绝对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事。
所以,短期内燃油车就“到头了”?这个结论恐怕下得太早了。
事实上,真正的市场竞争,往往不像理论上那么理想化,不可能“一步到位”。
就算固态电池未来能成为主流,它也不会一夜之间彻底颠覆燃油车,而是一个漫长的过渡过程。
毕竟,电池厂要调整产线,车企要重新研发新车型。
整个市场的适应过程,也需要时间。
产业升级向来是“稳扎稳打”,而不是“一步登天”。
否则,步子迈得太大,别说抢占市场,反而还会大亏一笔。
甚至某种程度上,会因为过于激进,而直接出现资金链断裂。
总的来看就是,固态电池确实是新能源车的一大进步。
但短期内,它既淘汰不了燃油车,甚至连现有的锂电池都替代不了。
技术突破是一回事,商业落地又是另一回事。
毕竟,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买车最重要的还是价格、补能、耐用性。
而不是技术多先进,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