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输液危害大,远离抗生素,你有更好的选择!

2020年11月16日23:52:03 育儿 1014

孕期是孕妈妈们最小心谨慎的时候,不管是吃的、喝的还是穿的方面都特别讲究,就连生病也是不敢随便乱吃药物,担心会对肚子里的宝宝有影响。可是为什么宝宝出生之后,一点点小毛病就是喂药、打针甚至输液呢?

宝宝输液危害大,远离抗生素,你有更好的选择! - 天天要闻

01

宝宝输液的危害

一次抗生素,身体七天不发育

中国人一年打多少吊瓶?去年是104亿吊瓶,按人均就是8瓶,但是世界水平是2.5-3.3瓶,超出整整3倍多。吃药成灾,就是抗生素滥用。

谁家里没个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头孢拉定之类的消炎药。但是这类都属于抗生素,并且比吊瓶应用更广泛。

而从小区门诊到医院全在打吊瓶,抗生素直接从静脉进入心脏,再由心脏运输到全身各个器官,虽然能很快的抑制病毒,孩子好得快。但毒素也会通过静脉直接进入血液、首先伤害的是孩子的肝、肾、脾胃,严重的也会影响脑部神经。

危害一:引起过敏

宝宝身体的抗过敏系统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所以在输液的时候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出现头晕、恶心、皮肤红肿等不适症状。

危害二:药物不良反应强烈

“是药三分毒”,不论是什么药物,都有可能使身体产生不良反应。口服药物时,经过肠胃消化、肝脏排毒等,能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而输液是直接将药物输入血液中,未经身体的消化吸收,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危害三:容易引发意外

输液短则40分钟,长则可能两三个小时。在输液期间,人是不能动的,因为动了有可能会使针头移位。但宝宝通常好动,很难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所以宝宝在输液的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跑针等意外情况。

危害四:产生输液依赖

宝宝生病输液后,会比其他宝宝容易生病,而且再生病时吃药就很难好,基本都需要输液。这是因为输液直接将入侵身体的细菌“消灭”,宝宝身体没有形成抗体。另外过度输液会让一些病菌产生耐药性,当宝宝因为这些病菌而生病时,吃药和打针就比较难好,这时父母又会要求输液,形成依赖。

危害五:安全隐患高

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的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做好消毒工作,都有可能让病菌进入身体里,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会使病菌随着血液扩散至全身,引起败血症等更为严重的后果。

宝宝输液危害大,远离抗生素,你有更好的选择! - 天天要闻

02

远离抗生素,您有更好的选择

不论大病小病,习惯于依靠输液的方法来治疗,会严重削弱孩子的免疫能力。而孩子的免疫力也是需要锻炼的,平时的一些小感冒啊头疼脑热,只要孩子通过自身能力恢复的,都会增加自身的抗病能力。而总是输液,会让孩子的免疫系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以至于孩子的免疫力就越来越低下。

乳铁蛋白是母体中非特异免疫系统的重要成员之一,是母乳中的核心免疫蛋白,14公斤牛奶中仅提取1g。乳铁蛋白具有抗菌、抗病毒和调节机体免疫等功能,被誉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对初生婴儿的营养需求和生产发育极其重要。

乳铁蛋白的好处:

一、乳铁蛋白具有广谱抗菌作用

二、乳铁蛋白具有抗病毒作用

三、乳铁蛋白具有抗氧化作用

四、乳铁蛋白调节机体免疫反应

五、乳铁蛋白调节胃肠道铁的吸收

六、促进肠道中益生菌的生长

七、乳铁蛋白能减少抗生素对身体的伤害

预防大于治疗,远离抗生素,从我做起!

以上内容摘选于网络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不喜欢出门,可以一整天在家里的,多半是这3种人 - 天天要闻

不喜欢出门,可以一整天在家里的,多半是这3种人

有些人忙碌起来,仿佛永不停歇的陀螺,可以一月甚至几月都无暇休息;而有些人一旦闲下来,便仿佛与世隔绝,可以很长时间都不踏出家门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呢?他们一旦有了闲暇时光,便不喜欢出门,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宁愿一整天都待在家里。其实,他们大多属于
清明节,致远在天堂的亲人! - 天天要闻

清明节,致远在天堂的亲人!

人间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际,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户户焚香祭祖,缅怀先人。在这特殊的日子里,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淡淡的哀愁与无尽的思念。天堂的亲人啊,你们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牵挂?
记住了:狗永远喂不饱,人永远讨不好! - 天天要闻

记住了:狗永远喂不饱,人永远讨不好!

狗实在喂不饱啊,人实在是讨不好啊!给得再多,它都能帮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讨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脸。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还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讨好让步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了!
三月初六发财日:食三宝纳财,行一善积福,避一忌守运 - 天天要闻

三月初六发财日:食三宝纳财,行一善积福,避一忌守运

亲爱的宝子们,来吧!美食不会辜负你!晨起推窗,见庭前桃李初绽,方知今日已是农历三月初六。古书《岁时广记》有载:“三月初六,天地交泰,万物生发,乃纳福聚财之日。”这一日,民间称为“发财日”,承载着人们对富足生活的朴素向往。作为美食与传统的虔诚信徒,我愿以舌尖为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