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出处暑前,必定是丰年”,出伏处暑啥关系?今年出伏在前吗?

2023年08月11日21:48:09 育儿 7740

文/茶人小谈

虽然已经是立秋之后,但是天气炎热相当的炎热,甚至很多地方的温度都超过36摄氏度,让我们感觉到异常闷热。这时候很多人就在想,啥时候可以凉快一点呢?你还别说,民间关于这种情况,还真的有很多的谚语民俗,通过对它们的了解,我们也可以进行一个预兆,这些他们生活经验的总结,还是能够给我们一定的指导意义。

“伏出处暑前,必定是丰年”,出伏处暑啥关系?今年出伏在前吗? - 天天要闻

老话就有:“伏出处暑前,必定是丰年”,这个到底是啥意思?出伏处暑有啥关系?今年出伏在处暑之前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不妨一一进行剖析。

出伏和处暑是啥关系?

出伏,它的意思是过完了伏天,代表着伏天的结束,一般是指三伏天结束,出伏之后,天气会开始慢慢转凉,这也就代表着真正的秋天就要来临。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炎热的一个阶段,出伏,也就代表着这个阶段过去了。

“伏出处暑前,必定是丰年”,出伏处暑啥关系?今年出伏在前吗? - 天天要闻

处暑,它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到了处暑节气,也就意味已到了高温酷热天气“三暑”之“末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这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整个炎热夏天的结束,天气逐渐凉爽,不会出现持续的高温。

曾有诗云:“蚕一二眠催出伏,秧三四叶尚忧风”,出伏后天气会变得更加的凉爽,那么当出伏在前,处暑在后,这样自然是正常的一个天气变化,先告别炎热,然后再变得凉爽,如果处暑在前,出伏在后,也就是说容易出现凉和热交替,也意味着秋老虎的袭来,那自然年景也不好。

“伏出处暑前,必定是丰年”,出伏处暑啥关系?今年出伏在前吗? - 天天要闻

今年出伏在处暑之前吗?

从万年历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今年的出伏具体时间是在,8月20日,而处暑的时间则是在8月23日,也就是说是典型的伏出处暑前,意味着今年的天气,不会特别的炎热,庄稼也会有一个好的收成,凉爽的天气也会如约而至。

“伏出处暑前,必定是丰年”,出伏处暑啥关系?今年出伏在前吗? - 天天要闻

“伏出处暑前,必定是丰年”啥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出伏在处暑之前,代表着今年将会是一个丰收年。为何这样说呢?民间有很多的谚语也验证了这个观点,比如“处暑不出伏,一年无春秋”。当春天和秋天时间比较短的时候,那么是不利于庄稼的播种和收成的。

“伏出处暑前,必定是丰年”,出伏处暑啥关系?今年出伏在前吗? - 天天要闻

再者说,如果处暑在初伏之前,那也代表着高温的天气会持续一段的时间,要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还要推迟,最重要的是,很有可能会迎来秋老虎,这样对于农作物的来讲是极其不利的,尤其是晚熟的作物,没有雨水的滋润,很难很好的生长。

出伏在处暑之前结束,天气会凉的比较快,那么不但我们人会感觉到特别的舒服,庄稼因为早晚温差比较大,生长的也会比较好一些,那么也就会带来一个丰收。并且秋后冷的早,那么冬天收成的萝卜白菜也不愁吃。

“伏出处暑前,必定是丰年”,出伏处暑啥关系?今年出伏在前吗? - 天天要闻

最后,我们从其它的俗语当中,也可以简单的进行预兆,比如“末伏热不透,冬季暖烘烘”、“末伏雨涟涟,冬日多雨雪”,末伏人们都希望下雨,这其实就是希望天气能够快速的凉爽起来,它和伏出处暑前,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

—The end—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别人避而不及的婆婆,却被高价请来当月嫂,选月嫂远离这3种 - 天天要闻

别人避而不及的婆婆,却被高价请来当月嫂,选月嫂远离这3种

嗨,大家好,我是咩小胖。现在不少家庭,会请月嫂来照顾产妇和小宝宝。尤其是家里生头一胎,就怕没有经验,带不好宝宝。请月嫂,确实能够减轻家里人照顾宝妈和宝宝的工作量,让刚有宝宝还没有适应的家庭,有一个缓冲适应的过程。但是,想要选个合适的月嫂却不
人是被垃圾压死的 - 天天要闻

人是被垃圾压死的

明明没搬砖,却浑身酸痛;明明没熬夜,却精疲力尽;明明生活按部就班,却总感觉喘不过气……
西藏“守艺人计划”启动:用数字化技术让千年非遗“可触摸传承” - 天天要闻

西藏“守艺人计划”启动:用数字化技术让千年非遗“可触摸传承”

由西藏攸贝文化发起,西藏自治区工艺美术协会指导的《YOOBEI守艺人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于7月7日在西藏拉萨启动,旨在通过影像记录、数字化技术与立体化传播,展现西藏自治区工艺美术大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与理念,推动传统艺术传承创新,实现“可触
鱼眼·探问丨官方通报后,天水幼儿园“颜料入食”血铅事件两大谜团仍待解 - 天天要闻

鱼眼·探问丨官方通报后,天水幼儿园“颜料入食”血铅事件两大谜团仍待解

尽管官方通报确认甘肃天水褐石培心幼儿园233名幼儿血铅异常源于“后厨违规添加含铅彩绘颜料制作食品”,8名责任人被刑拘,但事件的动机逻辑与关键数据差异却笼罩在重重迷雾之中。为“扩大生源”不惜向幼儿食品投毒的解释难以服众,而此前天水与西安两地检测结果悬殊数十倍的巨大差异更未得到解答。这起骇人听闻的刑事案件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