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侯冰玉 摄影 陆梓昕
地包天、深覆合、腺样体面容……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讲孩子牙齿发育的小视频出现,很多家长深受影响,害怕错过给孩子牙齿矫正的最佳时机,带着孩子不断涌进口腔正畸科。
但其实,大部分孩子都不需要矫正。
“凭我的印象,至少是50%以上的孩子都被我劝退回去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主任医师乔义强面对焦虑的家长,常给出这样的建议:“定期观察就行,目前不需要做任何处理。”
来寻求矫正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医生:完全没必要
33岁的全女士,今年有一个8岁半的可爱女儿。
但在几年前,她发现孩子嘴有点突,门牙顶了出来,上嘴唇还有点往上翻,有点像网上说的“腺样体面容”。
全女士赶紧带孩子去检查了腺样体,发现堵塞只有不到30%,医生建议先不用干预,等孩子再大一点,腺样体自然会慢慢萎缩。
腺样体是不用管了,但孩子嘴突怎么办呢?全女士又带着孩子前往医院正畸科就诊。
“医生,您看我们这要不要矫正一下?”
“孩子这个情况目前不用矫正,她恒牙还没换完,只需要每年定期复查一次,观察一下发育情况就行。”
“那现在不矫正的话,以后会不会矫正不过来了?”
“不会的,你现在矫正,让孩子多受两年罪,和再过两年最佳时期矫正,效果是一样的。”
听罢医生的分析,全女士的心这才放下来。
“孩子6岁的时候,我就带她来看口腔科,就是怕错过矫正的最佳时机,给孩子耽误了。毕竟是女孩,相貌还是很重要的。”全女士这样告诉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在乔义强的诊室,经常会上演这样的“劝退”场景。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容貌很关注,就怕错过最佳矫正时期,有的两三岁孩子刚长满牙,看着有点‘地包天’,就来到我这儿想给孩子矫正,请求给孩子戴面罩,其实完全没必要。”乔义强说。
矫正并非越早越好,有些早矫对孩子是“灾难”
为什么没有必要?并非不为孩子的发育和面容考虑,而是根本没有到矫正的最佳时机。
乔义强指出,儿童牙齿矫正需要科学把握以下几个时期:
在乳牙期(约2岁半起),重点在预防龋齿,通过定期检查、涂氟和窝沟封闭来保护牙齿,而非矫正。
到替牙期(6岁之后),是判断是否需要干预的关键期。
只有出现颌骨发育和咬合障碍或严重影响牙齿替换和功能的情况,才考虑进行早期干预或矫正。
而在恒牙早期(生长发育高峰期前,约10岁左右),是进行功能性颌骨矫正的合理窗口期。
需要专业的医生通过对牙齿替换情况、第二性征发育、颈椎骨龄片进行专业评估,来判断最佳矫正时间。
乔义强特别警示了过度和不必要矫正的危害,尤其是低龄儿童长期佩戴复杂矫治器。
“有些小孩子从很小就开始戴面罩,我觉得那对孩子是灾难性的。”他解释,一个简单的乳牙期“地包天”,可能在3、4岁时,用简单的方法(如活动矫治器),花很少的钱,在一两个月到半年内就能解决,如果选择复杂的矫正器往往会给孩子的心理待来抵触,甚至伤害。
“你让孩子从5岁戴到12岁能达成的效果,我们在他10岁、11岁时给他戴一年,一样能达到效果。”他强调,让年幼孩子长期忍受不适的矫治器,往往源于家长焦虑或部分医生专业认知的局限。
对于家长的“早矫”焦虑,医生给出专业提醒
记者发现,目前,不少家长都有“早矫焦虑”。
在某平台上搜索“儿童牙齿矫正”,有不少家长分享自家孩子“腺样体面容”“口呼吸”等现象,内容中不乏“矫正要趁早”“越往后拖可能越严重”等内容。
面对家长的“早矫焦虑”,尤其是替牙期矫正的混乱现状,乔义强深感忧虑。
他提醒广大家长:
定期检查重于盲目矫正。孩子2岁半乳牙长齐后,建议每半年至一年看一次牙医,重点在防龋,个别才需咬合诱导。
充分信任专业评估。超过一半的孩子被劝退,意味着多数情况属于“焦虑就医”。若医生判断暂无大碍,定期复查即可。
警惕过度治疗。对建议低龄儿童进行长期、复杂矫正(如佩戴面罩数年)的方案需格外谨慎,多听取专业意见。
正视成年需求。若有功能或健康问题,成人正畸依然可行。
“预防大于治疗。”乔义强强调,与其将来花费更多金钱和时间矫正,不如从小做好牙齿防护,并在真正需要干预时,选择科学、适度、高效的治疗方案。
拒绝被焦虑裹挟,是对孩子牙齿健康最理性的守护。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郭莉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