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惹众怒:一句“孩子是累赘”,戳痛了谁背后的代价更扎心

2025年07月03日03:42:06 育儿 1477

新华字典惹众怒:一句“孩子是累赘”,戳痛了谁背后的代价更扎心 - 天天要闻

一本小小的《新华字典》,恐怕是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我们用它一笔一画地认识汉字,也用它懵懵懂懂地理解世界。可谁能想到,这本我们无比信赖的“国民工具书”,有一天会因为一个例句,像一根针一样,精准地扎在了无数中国父母最柔软、也最疲惫的心尖上。

  “累(lěi)赘:……孩子小,成了累赘。”

  就这短短八个字,在社交媒体上瞬间炸开了锅。愤怒的质问排山倒海而来:“字典是教书育人的,怎么能给孩子灌输这种‘你是负担’的毒思想?”“这简直是文化毒瘤!”“编字典的人,你自己没有孩子吗?”

  面对汹涌的舆论,出版方商务印书馆的回应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他们说,这只是在“描述一种社会现象”,不代表字典的观点,也没有任何价值倾向。这个回应,非但没能灭火,反而像是往滚油里泼了一瓢冷水,激起了更猛烈的沸反盈天。

  但我们不妨冷静下来想一想,这场风波,真的只是一本字典、一个例句的对错问题吗?或者说,与其追着一本字典喊打喊杀,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回头看看,是什么样的现实,让这句刺耳的话,拥有了戳痛亿万人的力量?

  一本字典的“本分”与大众的“期望”

  平心而论,这场争论的核心,是一场关于工具书“本分”与大众“期望”的错位。

  在我们,尤其是为人父母者的心里,《新华字典》早已超越了一本普通工具书的范畴。它是权威,是启蒙,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道门。我们理所当然地希望这扇门背后,是一个充满阳光、积极向上的世界。我们期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不仅解释字词,更要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正能量。所以,当“孩子”和“累赘”这两个词被粗暴地捆绑在一起时,那种被背叛和冒犯的感觉,是真实且强烈的。

  但如果我们跳出情感,站到辞书编纂学的角度看,事情就复杂了。一本字典的首要任务,是“客观记录”和“科学解释”。语言是活的,它像一面镜子,诚实地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光明还是阴暗。一个词怎么被人们使用,字典就有责任去记录下来。这叫“描写性”。

  商务印书馆的回应,正是站在这个“描写性”的立场上。我们必须承认一个虽然扎心但却无法回避的事实:“孩子小,成了累赘”,这句话,确实是真实社会语境中存在的一种表达。它可能出现在某个因孩子生病而工作泡汤的下午,可能出现在某个被辅导作业逼到崩溃的深夜,也可能出现在某个年轻父母因经济拮据而相对无言的瞬间。

  它是一种真实的情绪,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字典收录它,不是在提倡“孩子是累赘”这种价值观,而是在记录“累赘”这个词可以这样被使用。这就像字典里会收录“偷窃”“抢劫”等负面词汇一样,记录不等于认同。

  所以,把所有的怒火都倾泻到一本字典上,要求它过滤掉所有可能引起不适的负面信息,变成一本纯粹的“赞美诗集”,这既不现实,也有些苛责。价值观的塑造,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家庭的言传身教,学校的悉心教导,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共同努力。把这副沉重的担子,完全压在一本小小的字典上,它实在承受不起。

  与其批判一句例句,不如正视背后的万千叹息

  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该不该删掉这个例句”的层面,我们就错过了这场舆论风暴背后,真正值得全社会警醒和反思的信号。

  为什么“累赘”这两个字,能像电击一样,瞬间引爆如此巨大的公众情绪?

  答案很简单:因为它太真实了,真实到残酷。它精准地戳中了当代中国家庭最核心的痛点——那份几乎要溢出来的、沉重到让人喘不过气的养育压力。当一个社会现象普遍到能被《新华字典》当作典型用法收录时,它早已不是个例,而是无数家庭在现实泥潭中挣扎的缩影。

  这份压力,是压在父母身上的“三座大山”。

  首先是经济上的。从嗷嗷待哺时的奶粉尿不湿,到读书后的天价学区房、补习班、兴趣班……每一项开支,都像一个无底洞。父母们不敢病,不敢穷,更不敢失业,每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所谓的“碎钞机”,真不是一句玩笑话。

  其次是时间和精力上的。多少父母,白天在公司“996”被榨干最后一丝力气,晚上回家还要开启“007”模式。辅导作业是渡劫,亲子陪伴是任务,属于自己的时间被无限挤压,仿佛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那种身体被掏空,电量永远红格的疲惫,又有谁能真正体会?

  最后是精神上的。教育内卷的焦虑,对孩子未来的担忧,社交媒体上“别人家孩子”带来的攀比,再加上职业发展因生育而受到的影响(尤其是女性),种种压力交织在一起,让“父母”这个身份,变得无比沉重。

  当这些压力累积到临界点时,“孩子小,成了累赘”,就不再是一个冰冷的例句,而是很多人在深夜里一声无声的叹息,是一句藏在心底、想说却又不敢说的“禁忌之言”。它之所以扎心,不是因为字典把它写了出来,而是因为它说出了太多人的心声。

  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去堵住那本字典的嘴,而是去直面那个让无数父母感到“心累”的现实。我们应该反思,是什么让我们的社会,让我们的家庭,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本不该存在的“累赘感”?

  冰冷的5.6%,比文字更残酷的现实

  主观的感受或许可以争辩,但冰冷的数据不会说谎。这种弥漫在空气中的“累赘感”,背后有着残酷的经济学现实作为支撑。

  国内权威期刊《人口与经济》在2021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通过对“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长达八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在中国,生育一个孩子,将使得家庭总收入(包括父母双方)平均下降5.6%。

  看,就是这个数字,-5.6%。

  它将养育的“累赘感”清晰地量化了。它不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代价。这5.6%的背后,可能是一位母亲为了照顾孩子而放弃了晋升,可能是一个家庭为了教育开支而常年不敢外出旅游,可能是父母双方为了赚取更多收入而透支着自己的健康。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看到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生育,正在变得越来越“成本化”。我们的生育观念,从过去的“多子多福”,到集体主义时期的“为国生育”,再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考虑要不要生孩子时,就像在评估一个投资项目。他们会拿出计算器,理性地盘算成本、风险和未来的“收益”。

  《中国公众生育观念调查报告(2023)》显示,民众生育一孩的意愿最高,但生育二孩、三孩的意愿则断崖式下跌。这背后,正是对高昂养育成本最深切的恐惧。当生儿育女的幸福感,被账单、压力和牺牲不断稀释,当“孩子”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和“开销”“麻烦”“内卷”联系在一起时,我们又怎能去苛责那一句刺耳的例句呢?

  真正的解药,从来不在于删改词典,而在于构建一个强大的、能为家庭实实在在减负的社会支持体系。我们需要价格亲民、质量过硬的普惠托育服务,来解放被捆绑的父母;我们需要能真正落地、不打折扣的父母育儿假,让陪伴不再奢侈;我们需要真金白银的生育补贴和税收减免,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我们更需要一个对婚育、对女性更宽容、更友好的职场和社会环境。

  只有当整个社会都行动起来,共同分担养育的成本,将它从一个家庭的“私事”,变成全社会的“公事”,我们才能让生育,真正回归它幸福和快乐的本源。

  到那一天,“孩子”这个词,在我们心中唤起的,将只有爱与希望。字典里那句冰冷的例句,才不会再轻易刺痛我们敏感而疲惫的神经。

  那么,你觉得那句“孩子是累赘”,刺痛的到底是一本字典,还是我们每一个负重前行的普通人?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故事和心声。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俗话说得好,女大避父,儿大避母,儿子大了,妈也得学会放手 - 天天要闻

俗话说得好,女大避父,儿大避母,儿子大了,妈也得学会放手

高三那点事儿,做过父母的都懂。辞职、租房、陪读,咱们中国爸妈特别是妈妈,为了孩子什么都豁得出去。别说小出租屋蜗居一年,天塌下来都认。有谁不是想着:“我再坚持坚持,他就能上一所好学校!”但是时代变了,眼下陪读早把家变成了“全职保姆加心理咨询室
原本,这就是人生!(读到心酸) - 天天要闻

原本,这就是人生!(读到心酸)

原来,你会经历必须经历,你会走过必须走过的,你会失去不可避免的,你会承受难以承受的,你会撑住不能撑住的,你会肩负必须肩负的一切,这就是人生。
一个人(深度好文) - 天天要闻

一个人(深度好文)

自诞生至终结,无人能全程相伴。父母会老去,留下我们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朋友会散落在天涯,各自追寻梦想;爱人或许也会在某个转角离去,留下我们独自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孤独,并非我们主动选择,而是生命赋予的必然课题。周国平曾言:“孤独是人的宿命。”学会与孤独共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