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班主任的大实话:“聪明”孩子的陷阱,早知道真相少犯很多错

2023年07月13日14:31:28 育儿 1943

教育孩子我们一定一定要搞明白的一件事是:孩子真正的技能进展都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一定会经历一个又一个的瓶颈期,停滞期,甚至下降期。

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孩子做任何事都是一直在快速线性上升,比如英文、钢琴、滑雪、象棋等任何技能,那只能说明一件事:他只是在浅层次上“玩”,或者说他的进展太浅,以至于还没有到达“瓶颈”这个高级阶段。

我们常发现孩子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教的课文,一遍就背过了;手机上的游戏,不用教就会玩;学游泳,一次就学会了。

这其中有一部分父母,知道这只是浅层次的人类普遍认知力,所以不会给孩子营造“你很聪明”的印象;但有一部分父母,会不由自主的用“机灵、聪明、反应快、记性好”来夸孩子,所以会给孩子建立起一种“我很聪明”“我学什么都快”的自信。

这种自信,是极其有害的。

因为孩子只要继续做下去,就一定会触碰到了一件事开始变难的瓶颈期,他/她会感到极其失败;因为自己到高级阶段没法“一遍过”了,说明自己不够聪明了。

《终身成长》的研究发现,为了逃避这种沮丧的失败感,他们会直接逃避掉瓶颈期,或者干脆放弃这个技能:“我不玩了,没意思。”“这个不适合我。”

于是,他们就一直在浅层次的技能上过瘾;他们失去了跨越瓶颈期、掌握真正技能的可能性。

为了继续维持让父母觉得自己很聪明,他们学会了半途而废。而父母会半是埋怨半是骄傲地说:“他聪明着呢,就是不愿意下功夫罢了。”

所以与其让孩子错误地觉得自己很聪明,不如不要给孩子下任何一个固有的定义。而是帮孩子建立“愿意重复、愿意失败”的习惯,给孩子一次次突破瓶颈的机会,找到从低谷中反弹上来的成就感。

低层次的聪明带来的是多巴胺的快感;高层次的成就才能带来内啡肽的深刻快乐。

这种重复力和不怕困难的能力,只要从简单的小事上一点点灌溉,就会有很快的积极扩散。比如鼓励孩子自己养一盆小花,每天坚持浇水;当孩子偶然在喜欢的事上克服了一次困难,就不断表扬孩子面对困难的勇气;在生活中给孩子做出努力跨越瓶颈的榜样,等等。

你要记住,聪明并不是机灵、记性好、上手快。聪明,是专注力、重复力、自控力、逻辑力。它们只有突破瓶颈,才能得到。

其实这些高认知的育儿理论和鸡娃经验,300页的牛娃手册都写得清清楚楚,是北上广深高认知家长人手一本的育儿圣经!从各种信息搜索到语数英,到鸡娃的各种实战路线和理论,等等各方各面都集齐了,可以算是一本普通妈妈的育儿百科全书了。不会的时候查一查,想学哪一块的时候拿出来查一查,对着做一做!

一位班主任的大实话:“聪明”孩子的陷阱,早知道真相少犯很多错 - 天天要闻

一位班主任的大实话:“聪明”孩子的陷阱,早知道真相少犯很多错 - 天天要闻

一位班主任的大实话:“聪明”孩子的陷阱,早知道真相少犯很多错 - 天天要闻

一位班主任的大实话:“聪明”孩子的陷阱,早知道真相少犯很多错 - 天天要闻

一位班主任的大实话:“聪明”孩子的陷阱,早知道真相少犯很多错 - 天天要闻


一位班主任的大实话:“聪明”孩子的陷阱,早知道真相少犯很多错 - 天天要闻

一位班主任的大实话:“聪明”孩子的陷阱,早知道真相少犯很多错 - 天天要闻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不喜欢出门,可以一整天在家里的,多半是这3种人 - 天天要闻

不喜欢出门,可以一整天在家里的,多半是这3种人

有些人忙碌起来,仿佛永不停歇的陀螺,可以一月甚至几月都无暇休息;而有些人一旦闲下来,便仿佛与世隔绝,可以很长时间都不踏出家门一步。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呢?他们一旦有了闲暇时光,便不喜欢出门,不愿意参与社交活动,宁愿一整天都待在家里。其实,他们大多属于
清明节,致远在天堂的亲人! - 天天要闻

清明节,致远在天堂的亲人!

人间四月,正值芳菲盛放之际,清明悄然而至,家家户户焚香祭祖,缅怀先人。在这特殊的日子里,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淡淡的哀愁与无尽的思念。天堂的亲人啊,你们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否一切安好,是否也能感受到这份跨越时空的牵挂?
记住了:狗永远喂不饱,人永远讨不好! - 天天要闻

记住了:狗永远喂不饱,人永远讨不好!

狗实在喂不饱啊,人实在是讨不好啊!给得再多,它都能帮你一口吞掉,越是去讨好,就越是蹬鼻子上脸。一步一步地,哪一天喂少了,还反咬你一口,哪一天你的所有讨好让步就成为了理所当然的了!
三月初六发财日:食三宝纳财,行一善积福,避一忌守运 - 天天要闻

三月初六发财日:食三宝纳财,行一善积福,避一忌守运

亲爱的宝子们,来吧!美食不会辜负你!晨起推窗,见庭前桃李初绽,方知今日已是农历三月初六。古书《岁时广记》有载:“三月初六,天地交泰,万物生发,乃纳福聚财之日。”这一日,民间称为“发财日”,承载着人们对富足生活的朴素向往。作为美食与传统的虔诚信徒,我愿以舌尖为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