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在即,我们宛爸育儿在郑州植物园的活动结束之后,妈妈们的反馈非常好。作为宛宁老师的家乡,鞍山有着数量众多的学员,让我们在鞍山做“宛爸带玩”活动的呼声也很高。
上周末,我们带着妈妈和宝宝们,来到了鞍山市动物园。
鞍山市动物园最大的亮点就是“滚滚”了,有大熊猫哟。
虽然不能和大型的野生动物园相比,但鞍山动物园的动物种类丰富,主要是一些温顺的小动物可以投喂蔬菜,让小朋友近距离接触动物。
有的家长认为小城市的动物园没什么好玩的,感觉得是大城市的大型动物园或者野生动物园,动物种类多、猛兽多、面积大才是好的动物园。
其实在孩子的眼里,动物园没有好坏之分,都是小动物的家,是可以观察动物、近距离接触动物的地方。
无论是大动物园,还是小动物园,只要符合动物园的管理规范,就可以。
动物园和公园一样,属于开放式的公共场所。平常都是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去游玩,像我们这次组织的活动,几个家庭都是第一次见面,我们创造了一个安全友善的社交场合。可以说,孩子们是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参与了一场与众不同的游园会。
和家人休闲游不同,这样围绕着动物的主题,和不同的小朋友接触,除了能了解动物生态和习性,增强环保意识,培养保护自然的观念。更重要的是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孩子与同伴一起探索、观察、交流。尤其是集体活动是宝宝结识新朋友和扩大社交圈的好机会,而在集体活动也能够更加轻松地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沟通。
有时妈妈会跟我聊,说孩子太内向,看到人多,有陌生人,不敢上前去打招呼。
这就是孩子的社交能力不强的表现,不一定是孩子不想融入到集体中,还有可能是日常生活中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参与机会太少造成的。
需要注意的是,我所说的“陌生环境”,并不是指家长带着孩子去商场、去公园这样的公共场合,就算是到了“陌生环境”。
带孩子逛商场,孩子是“看”为主,不需要参与。他没必要见到一个陌生人就打招呼,对吧。但是像我们这次围绕的动物主题安排不同的家庭共同参与的游园活动,在观看动物的时候,宛宁老师有目的地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动物,小朋友之间的互动,孩子们的参与度很高。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仅是在观察动物,也会注意到别的孩子和妈妈是怎么互动的,有哪些和自己不一样的行为,其他的小朋友是如何回答提问,自己的回答又引起了别的小朋友和家长的什么反应等等。
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孩子社交能力的锻炼。
对于家长来说,平常生活里和孩子接触是带着“亲妈滤镜”的,对孩子的评价很难客观中立。看别人家的孩子又往往只看到长处,看不到缺点。
但是这样的主题活动中,就有这样一个机会,家长作为旁观者,看到融入一个“小集体”的宝宝,表现是什么样的。参加过我们活动的妈妈们都表示看到了孩子平常很少展现的一面,非常惊喜。
那么从感觉统合的角度,我们来进行观察会发现新的变化
视觉上的变化
日常宝宝看到动物更多只在书籍中出现,而动物园的动物真实存在眼前,会带来一种兴奋和新奇的感觉。例如毛色的层次感、形态上的线条变化、静态到动态眼球的追踪,这些都是视觉上的体验和刺激,从而让原本书本上的静变成了生动灵活的动。不仅可以观察各种动物,还能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看到它们展现出来的各种有趣举动。
触觉上的变化
宝宝之间牵手而行,宝宝之间协作喂养小动物,这都是增强社交技能。尤其当和家人、朋友或同学一起去动物园,参与各项集体活动,促进沟通、合作、交流等社交技能的提升。触觉在其中是不可避免的一种接触反馈,让宝宝去熟悉,让宝宝去认知,让宝宝去理解肢体动作的表达互动。
听觉上的变化
在动物园中动物的叫声或者嘶鸣声是一种非常好的听觉刺激,例如 像狮子、老虎、猴子等动物发出的叫声,让人感到它们的威武和震撼。而像马、骆驼这样的动物发出的吐气声则有一种温润的感觉,让人倍感亲近。同时在动物园的游乐区域,可以听到有节奏的音乐声和孩子们欢呼的声音等,丰富了听觉的刺激影响,尤其配合上视觉上的认知。在动物园中,各种声音让宝宝可以轻松享受到各种声音的变化和多样性,在视觉和听觉上综合刺激,打造愉悦的游园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