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播間里買貨,是不是交智商稅?

據百度百科說,智商稅一詞是在2013年出現的。百度百科上甚至有本詞的嚴格定義:

智商稅,又稱低智商稅,網路流行詞,是指由於在購物時缺乏判斷能力,也就是低智商的表現,花了冤枉錢,這些冤枉錢就被認為是繳了低智商稅。

詞語定義和場景使用越來越脫離,是現實。這幾年智商稅愈發流行,已經演變成罵人不帶髒字的形容詞。

以前我們認為誰買東西買貴了,說你四不四撒,溫和一點,說你tm真土豪。現在可以用「你交了智商稅」來彰顯自己的優越感。

我覺得「智商稅」這個詞,確實是漢語中無數偉大發明之一。它可以迅速起到劃分「敵我」階級的作用,讓對話的其中一方佔據「智商」優勢。而「你tm真土豪」的潛在意思是誇獎,又有另一層意思是我窮。如果可以,我們都想做花錢不眨眼的土豪。

智商稅就不同了。智商這兩個字天生的高級感,可以牢牢的佔據鄙視鏈的上層,讓人毫不費力的俯視腳下。

由於「智商稅」一詞的特殊屬性,不僅傳播者喜歡用。每個行業後來入場的新品牌也都喜歡用。比如老羅,每次在進入新行業之前,都會猛踩原來行業的「友商」,說他們是流氓,讓用戶交智商稅。

時間長了,智商稅就成了黨同伐異的武器。你只要不同意我的選擇,那就是交智商稅。

其實,不管什麼人貨場如何轉化,商家都會利用場景來擴大自己信息不對稱的優勢,盡量減少用戶橫向比較的機會,提高用戶轉移成本。

按照現在「智商稅」的常規語境,我完全可以說,在手機App上下單,就是交智商稅。

為啥?

為什麼每個商家都想做自己的App?除了手機離用戶更近以外。

在電腦上,從京東到淘寶,只需要切換一個標籤頁。在手機上,你要離開一個App,打開另一個App。

在電腦上,你猶豫了,會去百度搜索,貼吧找人,知乎發問,一個瀏覽器搞定。

在手機上,這幾件事需要完全不同的App,想想就累。

在電腦上,屏幕足夠大,更容易做商品的橫向比較。在手機上,屏幕就這麼大,一不留神當時在看的商品就划過去了。你本能就想先加購。

從電腦到手機,是用戶放棄了更容易獲取大量信息的機會,自主增加了信息不對等的商家優勢。信息不對等,不就是原本你應該知道的,但是你就是不知道么?難道不是智商稅?

真不是!

我舉幾個例子。

同一件商品,專櫃5000,淘寶2000,是不是智商稅?

這是信息不對稱的典型案例之一。我們假設不存在假冒偽劣,就是完全一樣的商品,專櫃賣5000,淘寶賣2000,甚至閑魚賣1500。如果你在專櫃買了,肯定會有人說你交了智商稅。

誰這麼說你,誰智商也不高。

商品價格隨行就市,在不同的競爭區域里定價不同。廠家自然有自己利潤率的考核和定價方式,我們不討論這套演算法。單單從消費意願上來說,商品的價格是誰來決定的?並不是廠家,而是最後一個進場的買家來決定的!

只要專櫃的商品一直有人願意以5000塊錢去購買,它就能賣5000。因為專櫃環境本來針對的人群就不一樣。價格標籤本身也是買家身上的標籤。花多少錢吃一頓飯的標準,可以人人不同。去淘寶還是去專櫃,即使不考慮決策成本和使用習慣,購買力和價格標籤之間的聯繫,本身就是人群身份感的一部分。

不用淘寶,不用拼多多,不在電商上購物,也是一種標籤。代表此人可以輕鬆地選擇這種購物模式。而無需考慮購物模式還有什麼金錢使用效率優化的問題。

當然,前提是TA知道電商,而選擇不用。那要是不知道呢?

不知道電商,就好像你不知道批發商也能一件代發一樣,並不可笑。這個世界永遠存在信息不對稱,沒有人掌握所有的必要信息。即使有可能,為了掌握這些信息而花掉的時間,精力,也談不上投入產出比。

因此,在現有信息下作出的購買決策,不叫智商稅。

同理可證,iPhone在美國賣的便宜,我會海淘可以買回來,你不會,買不回來,你買國行不能叫交智商稅。

始祖鳥一件衝鋒衣在專櫃賣8600,我海淘只要2000塊,並不能證明誰的智商高。

用iPhone不用安卓,是不是智商稅?

或者反過來,用安卓不用蘋果,是不是智商稅。比如菊廠高達1萬好幾千的保時捷限量版。

都是手機,都能打電話,憑啥價格就不一樣?總有人用智商稅來證明自己的高大。

先不說不同平台上的生態,用戶使用習慣,疊加出來的轉移成本。思考一下,收費廁所和旁邊沒人的地方解決一下相比,是不是交智商稅?5星酒店和3星酒店對於商務繁忙的打工人來說,就是睡個覺的事,貴出來的錢是不是智商稅?

人群必然有階級,通過價格來表明自己的購買力,用商品做表象,是階級外放的形式之一。人群的優越感就來自於不平等。

外放的商品表象,不管是購買的產品,還是購買產品的場所,都代表了一部分人群的價值認知。

和跟自己價值認知相近的人做生意,交朋友,溝通成本最低。所以大家都會選擇用簡單的方式在自己身上貼標籤。iPhone顯然其中比較明顯的那一個,保時捷版的華為也是。

我願意為某些溢價付錢=我認可(或者假裝認可)溢價代表的勞動價值=我已經脫離溫飽,是個有選擇的人。

從財務自由,櫻桃自由,豬肉自由,大家追求的自由,其實都是這種標籤的不同展現形式。你啥自由都沒有,那就還沒脫貧。

在以金錢衡量個人價值的現實,沒脫貧,還說個屁智商稅?你不配。。。

買茅台是不是智商稅?

商品本身一定是有溢價的。這幾年的拼多多和直播間,搞得人群產生了一種錯覺,好像廠家賺錢有原罪,非得平進平出才是良心賣家。

是嗎?是嗎?是嗎?

如果有兩份工作擺在你面前,一份是做一件產品90%的合法利潤率,另一件是做一件產品只有30%的合法利潤,你選哪個?

前面說了,商品的零售價是由最後一個入場的買家來決定的。只要90%的利潤率一直有人買單,而且合理合法,為什麼不選?

比如茅台,水和酒精,再搭配一些玄學,可以一瓶賣到2-3000。茅台里還有不同的等級,價格也不一樣。你覺得不值這個錢,可以不買。但你只要買,就得接受這一套定價邏輯。

類似的商品還有茶葉,燕窩,蟲草,咖啡也算。我說的都是正經商品,只要市場上有人願意出價,在這種成熟流通市場上,有穩定的買賣雙方,那就不存在智商稅的問題。只有對不同價值的認知差異。

所以,什麼是智商稅?

被漏洞百出的謊言輕易欺騙,忽略最基本認知的購買行為,是智商稅。

比如,比特幣。

比特幣已經有穩定的買賣人群,還不能算智商稅。真金白銀去買那些不會落地的空氣幣,完全是靠項目方忽悠就進場的,確實是智商稅。

那些永遠不會成為現實的空氣幣,不產生任何價值,只靠口口相傳的故事來騙錢。一件連溢價基礎都接近於0的商品,你明知風險還要買,可不是就是拿著自己的智商跟別人PK嗎。每一分賠的錢,都是智商稅,根源是人性的貪婪。

有些人以為東西賣得便宜,就不會交智商稅。價格便宜不代表沒利潤,商業機構的核心是賺錢,不賺錢你賣什麼貨呢?老太太過馬路你可以做雷鋒,商場上你做雷鋒,那不是xx嗎,是吧。

總是臆想有人會賠本賺吆喝,把應得的利潤不要,送給自己,是賭徒心理,覺得自己是天選之子。

你是嗎?

不,你不是。

你是的話,還能這麼窮?

刻意忽略最簡單的商業邏輯,一門心思撿便宜的人,最容易交智商稅。只有人性中最基礎的貪慾,才能有效蒙蔽認知,把狗屎賣出黃金價。

我再提醒一句,狗屎不賣出黃金價,就不是智商稅了嗎?如果你買回去不是為了嘗這口特別的,就算狗屎賣狗屎價,如果狗屎有價的話,那也是智商稅。

把你完全不需要的東西,用任何價格賣給你,都是智商稅。

直播間買貨是不是智商稅?

我只能說,直播間買貨,比較容易交智商稅。那些天天喊自己血虧,卻換著花樣一直「虧」的直播間,就是收稅呢。

商業,就要符合商業邏輯。誰想佔便宜,誰就要做好交稅的準備。

直播間里有沒有符合正常價值認知的低價商品?當然有。但也有很多扯淡的貨。我是不相信誰的認知可以等於一座商場。除了巨大的購買成本,使用經驗本身也是難以逾越的門檻。

即使買一把刷子,一塊抹布,你還得刷幾個碗才知道好不好用吧。那些連商品都沒搞清楚,上來播的帶貨主播,當然是純忽悠,全靠商家良心,自己是一點都沒有。

就算那些號稱夜夜開會選品的大主播,也是自己騙自己,以為一個晚上就可以成為百科全書。這些都是故事,說給你買家聽的。特別是直播賣房,賣車的。

皇上跟你講,我在家都用這把金鋤頭鋤地,效果特別好。你信嗎?

沒有獨立思考的人,只能在中午買東西,因為智商稅早晚得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