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給了差評么,我把您點餐的錢全都退給您吧」
「1200差評全刪,還有十多條沒評呢」
11月18日,在外賣平台開店的趙先生收到了一個陌生人的微信。
起因是自家新開的飯店最近遭受惡意差評,導致店鋪的評分和銷量直線下滑。在與這個人協商後,對方明確表示,不給錢就繼續差評,搞到店鋪倒閉。
「這明顯就是有目的的敲詐和勒索」趙先生表示,目前他已經報警。
這條新聞一經報道,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關注,「職業差評師」就這樣再一次進入人們視野。
那麼,什麼是職業差評師?
媒體普遍對它的定義是這樣的:靠給別人差評生活的人,專門以給網店差評為手段索要錢財。
通俗一點說,這些人會在網上購物或者點了外賣後,故意以商品質量問題或者食物不新鮮為借口,給店家打低分點差評,讓那些真正想要消費的人望而卻步。但這只不過是他們「計劃」中的第一步,讓店鋪評分降低,銷售量減少。
這一步常常會讓很多初創小型企業感到不安,沒有人希望自己的生意剛起步就全是負面消息。為了能夠減少差評,大多數商戶都希望能夠通過補償來撤回這些差評。基於商戶對這些差評的恐懼心理,職業差評師們就開始實行自己「計劃」中的第二步——談價格。
很多職業差評師往往到了這一步,基本就已經「勝券在握」了。
他們看似「客氣」的和你談價格,實則態度十分強硬,如果不滿意,搞砸這家店不在話下。
在這種兩難的情況下,大多數商戶只能舍「小錢」保「大錢」,但這種網路敲詐從來都是一個無底洞。有了第一次「成功」,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而且價格越來越高。
惡意差評屢禁不止,商戶們不堪其擾,對差評的敏感性和警惕性也變得越來越強,即使是來自顧客真正的差評,也未必真的被看到。
有網友說了自己的經歷,他因為點的外賣難吃給了差評,結果被店家當成同行,讓人哭笑不得。
原本差評存在的意義,是幫助商戶不斷改進和提高商品質量和服務,是方便消費者甄別物品的好壞。但是,隨著職業差評師的出現,「差評」逐漸開始變味。
真正物美價廉的好店鋪會因為無中生有的差評而逐漸垮掉消失,真正有用的好建議會被賣家當成莫須有的誹謗和攻擊 ,商戶正在失去對差評的信任,而我們,作為消費者,我們的聲音消失在了一堆虛假的差評中。
如今,面對真正的差評,我們有話說不出,有話不敢說,這個世界無論如何都需要差評的聲音,而職業差評師卻在毀掉我們評價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