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22日,以「視聽改變生活,文化引領未來」為主題的首屆中國(北京)國際視聽大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大會線下展覽共設置11個主題展區,展覽內容突出視聽領域內容、技術、業態的創新應用。同時,還有30餘場專業論壇活動,將有近300名專家學者就視聽行業的高質量發展交流經驗。
19日,在本次大會的首場論壇「北京新視聽年度峰會」上,各方嘉賓圍繞視聽行業的發展與變革分享了各自的觀點。流媒體網將其中部分話題與觀點進行了整理,供業界參考。
中國廣電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呂建傑
——《整合再出發,新時代視聽領域的機遇與挑戰》
呂建傑分享了中國廣電「有線+無線+內容」三位一體的發展目標。
有線方面,本地類業務「統一規劃,分省運營」。基於各省原有的存量業務和資源,不斷提升用戶的本地化服務水平,開展在地化敏捷運營;發力本地有線電視業務、本地寬頻接入業務、本地政企集團客戶業務等。
無線方面,全國類業務「統一規劃,統一運營」。在「全國一網」下對全國性、核心戰略業務進行統一規劃和統一運營;建設具有廣電特色的5G網路,實現「全國一網」與5G的融合發展;緊抓5G廣播發展契機,搶佔產業高地。
內容方面,基地類業務「統一規劃,基地運營」。逐步夯實廣電特色內容優勢;以「一省一特色,各省有特色」的發展思路,在地方分設內容「基地」:依託各省的資源稟賦條件,匯聚全行業資源,面向全國市場開展垂直運營。
呂建傑還分享了中國廣電的願景: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媒體、信息和科技融合的平台型企業,成為創新驅動、有市場活力的國家級新基礎網路服務提供商、領先的數字生活服務提供商和智慧廣電網路運營商。
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 楊爍
——《奮力推進北京新視聽高質量發展》
楊爍分享了北京新視聽創新實踐的一些啟示。
1、全力推進智慧廣電建設,如制定智慧廣電三年行動方案,智慧廣電第一次寫進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認定第一批市級智慧廣電重點實驗室,設立3000萬元專項資金等。
2、加快5G+8K+高新視頻產業布局,如編製北京新視聽5G+8K產業地圖,發布北京新視聽重點場景,推動設立5G+8K專項資金和京津冀新視聽發展基金,建設超高清電視技術研究和應用實驗室等。
3、深入推進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發展,如成立中國(京津冀)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發展創新中心等。
4、抓好視聽文化精品創作生產,加強視聽精品創作規劃生產引導,用好北京市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發展基金,調動網路視聽平台作用,使優秀視聽作品不斷湧現。
5、北京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整體呈現融合發展、逆市上揚的態勢。
6、北京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具有事業和產業雙重屬性。
楊爍強調,要貫通廣播電視和網路視聽,打造北京新視聽,做好首都文化這篇大文章。
愛奇藝創始人、CEO 龔宇
——《高品質影視作品和科技創新構造美好生活》
龔宇首先強調,現在的觀眾需要更多高品質的影視作品。龔宇從用戶圈層、內容創作、網劇、電影、綜藝等不同維度分享了他的看法。
關於圈層,龔宇表示,如今的觀眾逐漸成熟,再也不會輕易「被騙」,每個圈層的觀眾清晰、穩定地喜歡適合自己的作品。當下,主流觀眾可以分為三個圈層:少女圈層「充滿幻想」,女青年圈層關注「現實的焦慮」,男青年圈層是「邏輯癖」,比如愛奇藝今年推出的「迷霧劇場」,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打造出來的。
關於創作,龔宇強調,要尊重藝術家,特別是給青年藝術家機會,他說,10年來,愛奇藝給了眾多年輕導演第一部商業片的機會。
關於網劇,龔宇分享了網劇提高品質的四大發展趨勢:題材古轉今,創作天轉地,形式長轉短,表演弱變強。
關於電影,龔宇表示,電影是藝術價值最高的視聽作品形態,疫情讓我們重新考慮網路電影以及互聯網和電影院的關係。
關於綜藝,他說,廣告綜藝已見天花板,不會再有明顯的增長,而付費綜藝還是處女地。
關於動漫,龔宇認為國產動漫還是「22歲的兒童」,因為整體產業不夠成熟,前途光明但路途漫漫。
關於技術,龔宇表示,科技創新是網路視聽構造美好生活的長期驅動力,5G、超高清、HDR、AI、VR/AR等技術將持續提升用戶體驗。科技創新也將助力更多創新形態的網路視聽作品,加速中國影視行業工業化的進程,並推動商業模式的變革,使效率更高,公平性更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張曉明
——《擁抱變化,謀劃未來——站在文化產業發展新十年的起點》
張曉明表示,如今的文化生態環境已經發生變化,新舊媒體面臨著轉換與重構的問題。
他說,我國傳統的文化環境是由單一的政府主管主辦的「文化事業單位」構成的,直至2003年才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開始啟動全面改革。
經過近10年來文化發展過程中劇烈的結構變化,由於數字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傳統以出版廣電為主要載體的文化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系統,已經變成以「互聯網+」為主要載體的全新系統了;網路內容已經構成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主要內容,互聯網服務公司已經成為最大的文化內容提供商和渠道運營商。
但是問題在於,以往由政府主管主辦的、以出版廣電等傳統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服務體系,如何能向數字化平穩轉型,如何能與以民間力量為主導的,以新興媒體為主要載體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迅速崛起的現代文化服務體系相互配套、相互支撐、日益融合,建構起一個全新的文化生態環境。
華為融合視頻產品線總裁 何晶晶
——《高新視頻,加速文創視聽產業升級》
何晶晶表示,基礎設施發展重構內容表現,更加高清、沉浸、自由的高新視頻成為趨勢。高新視頻產業已進入高速發展期,空間視頻成為主要技術投入方向。他說,高新視頻將引領新視頻體驗,培育新業態、新服務,帶動新消費,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何晶晶介紹,高新視頻新時代,面臨著新機遇,如增強體驗需求暴增,5G新基建戰略推進,產業數智化升級加速。但同時,也面臨著新挑戰,如高新內容生產不足,產業標準仍需完善,商業變現尚未閉環等。
在內容方面,何晶晶表示,華為採用立體化的內容策略,擴大供給,平衡供需關係。
通過構建協作、互助、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機制,鼓勵和支持更多高質量高新視頻節目生產。
他分享了當下的三層內容架構:第一層是托底內容,主要為精品2D/3D內容,是由海量片源構成的基礎內容;第二層是粘性內容,主要為社交化教育、娛樂內容,創新用戶付費場景;第三層是精品內容,即周期性、常態化內容,可以創造全新消費意願。
優酷總編輯 張麗娜
——《堅守初心,理性前行》
張麗娜分享了三個關鍵詞:理性、回歸、包容。
關於理性,張麗娜表示,理性是市場的需要,無論片方還是平台,都在回歸理性,比如今年優愛騰與六家影視公司聯合發布了倡議書,反對內容「注水」,規範集數和長度,以及多拍良心劇、口碑劇、精品劇等,就是回歸理性的表現。
她說,如今用戶也更加理性,不能再用原來的老方法去做,用戶喜歡的內容和題材都需要更多的創新性。她舉例說,優酷今年第一個採用超前點映的劇集《嘆息橋》,在主題等方面都非常新穎,雖然它不是流量的破圈劇,但卻是口碑的破圈劇;再比如《冰糖燉雪梨》,更多關注的不再是年輕人的戀愛觀,而是年輕人的成長觀,因此也受到了用戶的歡迎。
關於回歸,張麗娜表示優酷要做到雙輪驅動,一方面是內容,一方面是阿里擅長的電商等領域。比如《奮鬥吧主播》把綜藝和主播、電商結合,在生態方面進行了創新;再比如《花小廚》推動了線上線下的結合,《街舞3》創新了文化消費模式,在商業方面產生了創新;再比如LED數字背景系統、北斗星智能系統、幀享、6DoF、智能桌面等的利用,在技術方面帶來了創新。
關於包容,張麗娜說,行業要尊重專業,更要有對內容創作人的包容。此外,她還提到,其實並不存在長短視頻的競爭,主要是要有好的內容,內容的長短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精品。而關於「行業寒冬」,張麗娜說,猛獸也需要冬眠,積蓄力量就能迎接更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