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526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螞蟻頻頻刷屏的同時,作為金融科技的另一巨頭騰訊,近期在金融業務上也動作不斷。11月10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繼年初騰訊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卸任深圳市財付通網路金融小額貸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財付通小貸」)董事長後,近日馬化騰再次退出財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財付通支付」)法定代表人一職。除此之外,財付通小貸還在近期大幅增資「補血」。在分析人士看來,人事調整一方面是管理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公司創始人逐步轉入幕後,也是近年來互聯網巨頭較為普遍的一種做法。
01
支付「換將」,馬化騰轉幕後
騰訊旗下金融公司再迎重大人事調整。11月10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天眼查顯示,財付通支付原法定代表人馬化騰已正式退出,變更為林海峰。據了解,林海峰於2019年6月出任騰訊副總裁一職,主要負責騰訊金融科技業務(FiT線)的管理與發展。
財付通支付是首批獲得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機構,業務類型包括互聯網支付、行動電話支付、銀行卡收單,主要為微信支付、QQ錢包用戶提供支付服務。
針對法定代表人變更一事,騰訊方面回應北京商報記者稱,此次是基於公司管理結構優化需要做出的正常調整,於此前便曾向主管部門提交變更申請,並在10月獲央行批准。
「從2019年5月以來,騰訊金融科技業務相關高管就發生了一系列更換。」零壹研究院院長於百程認為,人事調整一方面是為管理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為後續金融科技業務拆分做準備。
事實上,僅在今年內,馬化騰已多次卸任旗下金融公司高管職位。就在1月,馬化騰退出財付通小貸公司原董事長、總經理職位,由馮明傑、唐羚分別接任,且目前公司法定代表人也已更改為馮明傑。
馬化騰「退位」,旗下金融公司多次人事變動,不免引起業內人士猜測,一系列調整是何原因?
「儘管退出高管職位,但馬化騰仍然是實際控制人。」 金融行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稱,多次人事調整,可能有多方考慮,包括為分拆做準備,也可能是為適應金融監管,降低企業風險。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則認為,公司創始人逐步轉入幕後,其實是近年來互聯網巨頭較為普遍的一種做法。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合規考慮,包括風險隔離等;另一種是主動讓賢,將公司關鍵崗位交給更加合適的職業經理人去打理。
「林海峰的背景信息顯示,其全面負責騰訊金融科技業務(FiT線)的管理與發展。金融科技業務未來需要跟央行打交道,而金控新規又是央行主導,因此在我看來,此次調整是順勢而為。」蘇筱芮指出。
02
小貸增資,仍未達新規要求
除了人事調整外,騰訊旗下小貸業務也在謀局。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就在網路小貸新規徵求意見不到三天,財付通小貸就發生工商變更。11月4日,財付通小貸註冊資本金由10億元增至25億元,增幅150%。不過,工商信息顯示,財付通小貸目前實繳金額仍為3億元。
根據最新網路小貸規定,經營網路小貸業務的小貸公司,註冊資本不得低於10億元,而跨省級行政區域經營者,註冊資本不得低於50億元,且為一次性實繳貨幣資本。當時就有業內人士指出,新規發出後火速增資,財付通小貸此舉或是為應對監管要求而做出的調整。
針對小貸業務註冊資本金增資,騰訊方面回應北京商報記者稱,該增資早在8月啟動,於10月完成監管備案,也是對公司資本金進行的正常調整。不過,針對網路小貸新規影響以及後續是否有進一步增資計劃,騰訊方面未給出進一步回應。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是財付通小貸年內第二次增資,且距離上次僅半年時間,今年3月24日,財付通小貸就曾發生資本金變動,註冊資本由3億元增加至10億元。
財付通小貸業務一向比較低調,未曾對外披露相關經營數據,也不曾發行ABS(資產證券化)融資。據媒體報道,財付通小貸的貸款對象主要是接入財付通的商家。於百程稱,財付通小貸在騰訊系裡並不突出,此次註冊資本金增資至25億元,可能更多是基於自身業務需求,從25億元金額來看,目前並未達到新規中申請全國網路小貸的要求。
不過,在分析人士看來,無論是經營範圍受限,還是聯合貸款出資比例要求,網路小貸新規都會對財付通小貸產生一定影響。正如王蓬博所稱,目前來看,如果財付通小貸要經營全國業務,肯定需要進一步增加註冊資本金,同時,騰訊也面臨和螞蟻一樣的問題,即需要增加聯合貸款出資比例,且在其他網路小貸新規要求的框架下做出合規性改進。
「若此次增資是按原計划進行,那騰訊恐怕也沒有預料到網路小貸新規的突髮狀況。」蘇筱芮認為,從新規要求來看,財付通小貸這一增資只是權宜之計,未來各機構從網路小貸牌照到消費金融牌照的遷移勢在必行。
不過,市場也有不同觀點。於百程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騰訊的互聯網貸款服務主要由微眾銀行提供,核心產品包括針對個人的微粒貸和針對中小微企業的微業貸,主要受《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等影響。網路小貸業務最新的監管辦法對騰訊的互聯網貸款核心業務影響不大,因此這塊業務的轉型調整並不急迫。
03
年收千億元,如何維持增速
當前,隨著支付業務的迅速發展及金融科技的多面布局,金融板塊在騰訊整體發展中,已承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自2019年一季度起,騰訊就已經將「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業務獨立出來,成為三大主要業務之一。
根據騰訊今年披露的財報,其「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業務二季度收入為298億元,同比增長30%;上半年收入563億元,同比增長26%。據媒體報道,若按此數據推算,騰訊金融板塊業務全年營收或超千億元。
不過,從目前金融監管形勢來看,騰訊後續金融業務發展是否將受到限制?又如何持續保持高速增長?
在王蓬博看來,結合最新監管形勢,騰訊金融業務後續規模和增速都將受到限制,同時產品合規性也需要進行改進。「比如其重磅金融產品理財通等產品需要適應目前監管,從騰訊相對比較低調的風格看,未來或將按部就班做好支付業務,以維持目前的利潤增速。」
王蓬博進一步稱,如何不斷建立且夯實以支付為基礎的信用風控模型,如何保證在合規框架範圍內做到更有效的金融用戶轉化,是騰訊金融布局後續要面臨的挑戰。建議進一步建立自有金融體系和信用體系,逐步擺脫對於微信體系的流量依賴,更多地深耕產業鏈,基於金融基礎需求和產品差異吸引用戶。
蘇筱芮則稱,今年內螞蟻消費金融獲批,京東也被曝申請消金牌照,此前度小滿也已經入局,「BATJ」中僅騰訊沒有公開動作,預計騰訊後續也會謀求消金牌照。
記者丨岳品瑜 劉四紅
編輯丨胡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