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新一季阿里巴巴財報發布,疫情影響下,這份財報成為觀察中國在線零售與行業數字化發展態勢的重要切入點。
財報數字顯示,阿里巴巴整體營收 1550.59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30%。其中,來自雲計算的營收同比增長 60%,達到 148.99 億元人民幣,約合 21.1 億美元。
這不僅是阿里雲季度營收首次突破 20 億美元大關,同時其對整個阿里巴巴營收的貢獻也達到 10%,成為阿里巴巴又一個重要的增長點。
也是在這個財季期間的雲棲大會上,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宣布阿里雲進入 2.0 時代,為飛天雲這個「超級計算機」裝上「數字原生操作系統」,依託雲釘一體、雲端一體的發展戰略,為企業上雲、用雲以及雲上應用開發提供更完整、更易用的平台和架構。
事實上,基於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不同認知,包括 AWS、微軟 Azure 在內的雲計算巨頭也在不斷調整各自不同的發展方向,阿里雲 2.0 已經形成了一條差異化的發展道路,這既是對雲計算髮展新拐點的判斷,又是對阿里雲體系里的產品、技術的重新梳理,在 2020 巨大的不確定性面前,這份季度營收超過 20 億美元、營收增長達到 60% 的成績單已經讓業界感受了 2.0 時代阿里雲的增長態勢。
雲計算的兩個拐點
過去兩年,雲計算迎來兩個重要的「拐點」。
2019 年 7 月,IDC 發布的《全球雲計算 IT 基礎設施市場預測報告》顯示,2019 年全球雲上 IT 基礎設施佔比超過傳統數據中心。這意味著兩點:其一,企業對於 IT 服務的採購開始向雲上遷移;其二,雲計算巨頭的競爭進入到一個全方位、立體式的新階段,不僅要滿足企業 IT 設施上雲,還要實現業務和經營的全方位數字化,讓新的能力直接長在雲上。
這是包括阿里雲在內的全球雲計算巨頭的新增長機會,過去的 2019 年,阿里雲提出「全面上雲」的口號,營收持續增長,並在 2020 財年第三季度首次達到 100 億元人民幣的營收。
如果說 2019 年的這個拐點是 IT 產業發展的必然,那麼 2020 年突發的疫情則構成了全球雲計算髮展的另一個重要拐點。
一方面,從政府部門到各個類型、各種規模的企業,快速上雲成為保障業務不間斷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隨著大量的工作、學習場景向線上遷移,催生了大量基於雲上的應用開發和服務創新需求。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供在線會議服務的 SaaS 公司 Zoom 股價暴漲近 1000%;依託 Office 的微軟 Teams 短短几個月突破 7500 萬日活用戶;AWS、Google Cloud 的營收屢創新高。
阿里雲也敏銳看到了這個拐點,張建鋒在今年 6 月的阿里雲峰會上表示,「經此一『疫』,原本需要 3 到 5 年的數字化進程,將在未來 1 年之內加速完成」。
兩年兩個拐點,雲計算行業迎來一次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有一系列巨大挑戰。比如,不同行業對於雲計算產品的需求不同,如何能夠在通用與垂直的產品供給上實現平衡;再比如,疫情催生的政企上雲需求,更多是面向業務層面,因此還需要在保障業務運行的前提下,幫助企業實現基礎設施、數據的雲上遷移。
更重要的一點,面對未來不確定的挑戰,雲計算公司能否向客戶提供更有技術導向而非銷售導向的解決方案,成為雲計算公司能否抓住這次發展機遇的關鍵。
這也是阿里雲 2.0 需要面對的行業現狀。
從雲釘一體看阿里雲的 2.0
正如上文所言,疫情催生了巨大的在線服務需求,在中國,釘釘成為承載從政府、學校到大中小企業在線需求的重要平台。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釘釘用戶數量突破 3 億,企業組織數量達到 1500+ 個,僅浙江就有超過 100 萬公務員在釘釘上辦公。
當越來越多的機構組織將業務遷移到釘釘,這個原本的企業內部溝通工具,已經演變為移動協同辦公平台和應用開發平台,更是承載企業與政府業務、數據與應用的平台。
站在應用開發的角度,此前的應用開發部署環境依託 IT 基礎設施、雲伺服器,不僅需要考慮內部流程和數據流程,在開發複雜程度上也超出了許多非技術類企業的能力,而當釘釘平台提供了更多模塊化、低代碼的開發環境,基於釘釘的應用開發也變得理所當然,特別對於沒有技術能力的中小微企業,還可以直接用「拖拉拽」的方式,快速建立自己的企業應用。
最新數據顯示,釘釘上的企業應用已經快速上漲至 60 萬個,有超過 20 萬企業應用開發者在釘釘開發平台上幫助企業定製屬於自己的應用;上文提到的浙江公務員辦公平台,擁有超過 1000 個應用,每天產生超千萬條電子流,這些電子流原本是通過電話、郵件的形式在公共服務的流程中運轉;包括立白、東方希望、太平洋保險、廣東農信在內的眾多企業已經基於「雲釘一體」的基礎設施,開發了數十萬種企業應用。
這構成了雲釘一體的一個維度,通過將複雜的底層基礎架構封裝起來,形成一個更高效、更友好的上雲、用雲、雲上開發的環境,成為各行各業加速數字化轉型的「操作系統」。
而在另一個維度,阿里雲還在通過底層技術的不懈投入,支撐起雲上的創新。
以計算為例,為了克服虛擬化的計算損耗,阿里雲自研了神龍架構的雲伺服器,這個兼具「虛擬機的心臟」和「物理機的肌肉」的新型伺服器(架構),為行業樹立了計算性能與計算成本的新標杆,在 2019 年雙十一的技術大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面向雲原生的場景里,阿里雲已成立雲原生技術委員會,大力推動阿里經濟體全面雲原生化,並利用阿里雲在雲原生領域的技術積累,提供更符合雲計算特性的應用開發、交付架構,幫助企業從全面上雲到業務全面雲化。
更進一步,在數字基礎設施的「基礎設施」數據中心領域,已落成的五座超大規模數據中心,集中展示了阿里雲過去幾年在自研軟體與硬體的突破,也讓外界看到阿里巴巴從晶元、部件、整機到雲平台軟硬體的整合能力,這些超大規模數據中心既是一系列技術集大成者,也形成了未來雲上創新的源泉。
上述兩點,一方面通過釘釘拓展雲計算的客戶群體與用戶場景,將雲計算的紅利從價格變成價值,同時利用對技術的持續投入,打造面向未來的計算基礎設施,這構成了阿里雲 2.0 的關鍵發展戰略。
寫在最後:新增長之路
從行業發展規律到突發疫情按下的「加速鍵」,不斷加速的行業數字化故事正在全球各地上演。在中國,強有力的防疫措施保障企業快速復工復產,基於雲的業務、數據開發與利用,則成為企業接下來快速實現數字化轉型並持續增長的不二動力。
進入 2.0 時代的阿里雲,正在把複雜的架構、伺服器留給自己,同時將更具操作性的界面和更實用的能力呈現給客戶,這一季財報也充分說明,雲釘一體帶來的效果已初現。財報里還有兩個數字:截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約 60% 的 A 股上市公司都是阿里雲的客戶;至 2020 年 9 月,這些公司的平均消費額同比增長 45%。
這不禁讓人想起上世紀 80 年代的 PC,當時,儘管硬體廠商已經提供了強大的硬體能力,但各行各業還是無奈於複雜、高門檻的 DOS-MS 操作界面,隨著微軟 Windows 的出現,複雜的操作邏輯被封裝為面向用戶友好的界面,通過圖形化的交互,極大降低了個人、企業使用 PC 的門檻,由此開啟了一個計算新時代。
而在 2020 這個特殊的時間點,雲釘一體的阿里雲,顯然已經踏上一條新增長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