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封神」 國產新能源汽車「新王換舊王」

摘要:新能源的新格局,雛形已現。

鳳凰網科技 出品

2025年6月26日夜晚,小米旗下首款SUV車型小米YU 7正式發布。這款以豪華、高性能、極致體驗、先進安全性為特徵的SUV車型,猶如一顆重磅核彈投入本就不平靜的新能源車市,激起千層浪。

數據顯示,開售僅3分鐘小米YU 7大定就突破20萬台,一小時突破28.9萬台。開售後18小時鎖單量超過24萬台。針對「訂單有大量轉單」的質疑,雷軍在7月2日晚直播中回應,小米SU7和小米SU7 Ultra轉單小米YU7的數量,不足小米YU7訂單的15%。

也就是說,小米YU 7開售後不到一天的鎖單量,就超過了同級別「銷冠」特斯拉model Y半年的銷量(2024年銷量為48萬輛)。

這是屬於小米汽車的高光時刻,更是中國汽車從追趕到領先的一個標誌性時刻:終於有一家中國車企在20萬以上純電領域真正威脅到特斯拉的地位。

如今的新能汽車市場,格局已然生變。新能源汽車十年激蕩浮沉,大浪淘沙,實力不佳者已經出局,昔日王者特斯拉,在「後浪」的持續拍打下,迎來巨大挑戰。

新能源的新格局,雛形已現。

新王崛起

6月26日,小米YU 7發布會,萬眾矚目,微博數十個熱搜霸榜,#小米發布會#、#小米YU7價格#分別登上熱搜榜第一。而雷軍和小米汽車,也用一次極具感官震撼的產品展示回饋觀眾的熱情與期待。

延續了小米一如既往的品質追求,作為小米首款SUV車型的YU 7,處處體現著極致和超越的理念。

該車型最大馬力690匹,零百加速最快3.23秒(含起步時間);標準版CLTC續航高達835km,位列中大型純電SUV第一;功能更強的晶元、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輔助駕駛體驗感全面提升;超強鋼和鎧甲鋼鋁混合車身,硬核保障安全。

細節的設計,盡顯小米YU7的豪華。母嬰級材質覆蓋,全系標配靜音夾層玻璃,甚至為女性防晒而全新升級了玻璃天窗……

性能、安全、科技與體驗的全面領先與顛覆,市場很快給與了積極的認可。

發售僅3分鐘,小米YU 7大定突破20萬輛;1小時,大定突破28.9萬輛;開售18小時,鎖單量已突破24萬輛,創下了新能源汽車銷售的新紀錄。

小米YU7同步開啟了全國97城、355家門店的試駕活動。6月27日,首批試駕YU7的用戶來到小米門店,試駕之後對該車令人愉悅的駕駛質感讚不絕口。

之後的這個周末,前往小米汽車門店試駕體驗的客戶更是絡繹不絕。杭州、深圳、成都等地的小米汽車門店,擠滿了諮詢和試駕的用戶。

一位百萬粉絲微博用戶試駕小米YU7之後發文:剛剛開完YU7,又堅信了自己買YU7的決心,「天際屏太好用了。」

銷售火爆,忙壞了小米汽車的工作人員。有小米汽車銷售顧問向媒體表示,發布會結束後就一直在接訂單,當天有50多位客戶在門店下單,其一直忙到次日凌晨5點才休息。

訂單紛沓而至,小米創始人雷軍在發布會後的採訪中直言:「遠超了我的想像,一定要把產品質量做好,加快交付。」

24萬輛的鎖單量,導致部分用戶交付時間不得不延長。於是,一些其他汽車品牌銷售開始趁機「搶單」。據媒體報道,極氪、蔚來、智己、阿維塔等車企的銷售人員表示,預定小米YU7的車主轉定自家品牌,車價減5000元,以彌補客戶預定小米的定金損失。

雷軍在7月2日晚的直播中還提到,6月是小米YU7的宣傳檔期,小米SU7的新增鎖單反而更多了,「我們已經三次調高了小米SU7訂單預期,6月份最終鎖單大約1.4萬輛。」雷軍表示

小米YU 7首秀超預期,資本市場也熱情回應。

發布會次日,小米集團(01810.HK)股價一度大漲8%,首次突破60港元關口,創下歷史新高。

中信證券6月27日發布研報,給予小米「買入」評級,目標價72港元。其認為小米YU 7將衝擊所在價格帶銷量TOP1和純電車型銷量TOP1,並預計2026年小米有望超過特斯拉在華銷量。

據彭博社報道,高盛集團分析師認為,消費者對小米YU7的需求遠超我們和市場的預期,這有助於小米繼續鞏固其在中國高端汽車市場的領導地位。他們將該股目標價上調6%至69港元。

除了小米YU7的正式發布,在6月26日的發布會上,雷軍還宣布了小米SU7 ultra原型車征戰紐北賽道的最新圈速成績——6分22秒091,比上次的圈速紀錄足足提升了24秒,一躍成為紐北圈速總榜全球第三。

一次次挑戰紐北,小米汽車在最難的賽道上一遍遍折磨自己,終極目的是打造兼具極致性能和極致體驗的硬核產品。小米SU7做到了,小米YU7也不負眾望。

據汽車之家實測,小米YU7 Max超長續航高性能四驅版,實測續航682km,續航達成率92.6%;小米YU7超長續航後驅,實測續航756km,續航達成率93.9%。

易車實測小米YU7後驅標準版,綜合續航里程784km,獲SUV車型續航里程第1名。

時代更替,特斯拉浮沉

特斯拉曾是新能汽車廠商的參照系,無論是技術還是銷量,都統領了一個時代。

科技行業沒有常青樹。現在的特斯拉雖然還是新能源汽車行業里的那股強大力量,但放眼汽車發展的歷史長河和中國車企崛起的宏大背景中,特斯拉的浮沉脈絡也依稀可見。

2014 年,特斯拉正式進入中國。當時,恰逢中國新能源汽車政策重新調整之後又一次正式起步。中國決策層提出,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之後的2015年,上海率先實行綠牌政策。

初入中國的特斯拉,依靠遙遙領先的技術力和產品力,很快打開了中國汽車產業的另一扇大門。中國的一眾技精英對其追捧有加,首批車主也多為互聯網新貴。據公開信息,Model S的首批車主名單里,就有李想、李斌這樣的行業先鋒,後來雷軍也自掏腰包購入一輛。

早期的特斯拉,彷彿一條鯰魚,攪動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激發起眾多中國汽車創業者們的造車激情。此後在新能源汽車市場嶄露頭角的蔚來、小鵬、理想,甚至小米,很難說沒有受到特斯拉的影響。

此後的幾年時間,特斯拉在華表現持續升溫,銷量連續跨越。但在2017 年 Model 3 量產後,特斯拉陷入產能地獄,資金鏈瀕臨斷裂,大摩甚至預測「可能撐不過半年」。

還是中國的雪中送炭拯救了特斯拉。2018 年,特斯拉獲批在華獨資建廠,2020 年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貢獻其全球近半產能,公司市值從500 億美元暴漲至萬億美元。

也正在這期間,中國本土汽車產業也被戰略性激活,多種技術路線的爭論趨於終結,純電技術的路線回歸正統,倒逼國產汽車創新,寧德時代等動力電池供應商迅速崛起。

2020之後,中國新能源汽車百花齊放,燃油車廠商爭先恐後地講述換道新能源的故事,造車新勢力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儘管過去幾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頻頻對標特斯拉,但在20萬以上純電領域特斯拉卻依舊沒有對手。哪怕是早在2022年就宣布「棄油轉電」的比亞迪,也只是在銷售總量上實現反超,但是在20萬元以上的高端市場,競爭優勢並不明顯。

從2014 年首批交付 Model S 之後,在長達十年的時間內,特斯拉在華銷量一路飆紅,實現一個又一個跨越。2024年特斯拉在中國大陸銷量同比增長8.8%,以超65.7萬台的數量創下歷史新高。

在華銷售高光時刻的背後,隱憂或已埋下伏筆。2024年特斯拉全球銷量出現了自2011年來的「首次同比下滑」。之後的2025年,銷量的下滑也蔓延到中國市場。

最新的數據顯示,2025年5月,特斯拉中國電動汽車銷量同比下降15%,共計銷售 61662 輛。該統計涵蓋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的 Model 3 和 Model Y 車型的國內銷量及出口量。

拉長時間來看,這已是特斯拉在這個全球最大汽車市場連續第八個月出現同比銷量下滑。在此前的4月份,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同比腰斬至3.07萬輛,Model Y和Model 3的統治力被本土品牌瓦解。

特斯拉入花十年,紀錄了一個時代的變遷。

小米逆襲,有跡可循

特斯拉在華以及全球銷量的變動,與中國本土汽車成長與挑戰不無關係。隨著中國本土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崛起,逐步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穩固的品牌形象和產品認可。後來者小米,秉承小米追求極致的理念,迅速成為行業里的佼佼者。

造車僅3年,小米就打造了兩款現象級新車——小米SU7和小米YU7,並大獲成功,被外界視為最有能力挑戰特斯拉的新秀。

法國一線汽車媒體汽車志在報道中稱,售價30125歐元的小米YU7想讓我們忘記特斯拉Model Y,而且它有辦法做到。

美國一線新能源汽車媒體在談到小米與特斯拉的競爭問題時則表示:看起來小米所做的遠不止競爭,它正準備給特斯拉猛烈一擊。

小米的成功有跡可循。

造車之前,小米因手機被外界熟知。這是一家以追求極致品質著稱的創新科技企業,曾創造了小米手機、小米電視、小米生態等極具體驗價值的產品和服務。造車之初,小米汽車就將極致性能和極致體驗作為產品目標。

小米汽車毫不避諱與特斯拉對標,追隨、追趕、超越,是小米的競爭策略之一。雷軍也說過:只要開始追趕,就走在贏的路上。在追趕的路上,小米對產品性能追求近乎偏執和瘋狂。

小米汽車一次次征戰紐北,不只是為了刷圈速,更是對汽車底盤、剎車、散熱、可靠性、耐久性和安全性的全方位考驗,並反哺量產車技術。憑著這份執著和堅毅,造車僅3年的小米就打造了兩款現象級新車——小米SU7和小米YU7,並大獲成功。

小米YU7 大定破紀錄,SU7/YU7 兩款車型雙線出擊,向昔日王者發起挑戰。

這不只是小米一家企業的成功,更是中國汽車產業後來居上的縮影,是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標誌性時刻。汽車強國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在這條路上,中國的汽車人摸索了很長時間,從燃油車時代的「市場換技術」,到電動時代的摸著學霸過河,如今終於到了自家的孩子揚眉吐氣的時候。

時來天地皆同力」,站在前人肩膀上繼續攀登新峰,中國汽車的下一個征程已經開始。

小米創始人雷軍對未來充滿信心:「小米YU7是小米真正走向汽車主戰場的開始,將面對最強大的對手、直面最殘酷的競爭。」他重申,未來五年(2026年-2030年)小米將在核心技術領域再投入2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