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界觀察|山東豪擲10億:政策頻出背後的AI產業突圍密碼

2025年5月,山東省委、省政府擲出重磅政策——《關於加快人工智慧賦能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的推進方案》(以下簡稱「《推進方案》」)和《關於支持人工智慧全產業鏈創新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10億元財政資金注入人工智慧領域,28條具體措施同步落地,這場以「真金白銀」為底氣的產業革新,不僅標誌著山東在AI賽道上的戰略提速,更折射出傳統工業大省向新質生產力轉型的深層邏輯。

圖片來源:攝圖網

工業大省的「AI焦慮」與破局契機

山東擁有全國最齊全的41個工業大類,化工、醫藥、冶金等支柱產業產值穩居全國前三。

然而,傳統工業模式下的高能耗、低效率與智能化浪潮的碰撞,催生出結構性矛盾。

敏銳的山東,早已將未來發展重點錨定在人工智慧領域。近年來,山東選擇以政策創新與資金注入為突破口。

從此次的政策措施來看,2025年,省級財政統籌10億元資金,設立人工智慧產業基金,並推出「算力券」「模型券」「語料券」等創新工具。其中,企業採購算力可獲最高500萬元獎補,垂直領域大模型研發可獲「模型券」支持。

這一舉措不僅緩解了中小企業AI轉型的資金壓力,更通過市場化機制引導資源向高價值領域集聚。

此次山東的AI戰略並非空中樓閣,而是深植於產業轉型的現實需求。通過政策與資金的精準滴灌,傳統工業的「笨重」與AI技術的「輕盈」形成互補,為產業升級鋪就了現實路徑。

在《推進方案》中,山東明確了「打造全國人工智慧示範應用高地」總體目標定位:計划到2027年,培育20個服務垂直行業的基礎級人工智慧大模型,打造50個以上可複製推廣的標杆應用場景,推出100個以上融合示範典型案例。

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經過五年發展,這座工業大省已初步構建起涵蓋智能算力、數據語料、演算法模型及智能應用的全鏈條生態。

2024年,全省智能算力產業規模已突破580億元,而不久前,規划算力達510P的魯北大數據中心「德智未來」智算中心更正式點亮,成為國內前列的超大規模推理算力中心。

此次山東發布的28條措施,圍繞打造全國人工智慧示範應用高地,實現全鏈條生態的「立體化」培育,為人工智慧全產業鏈創新發展提供系統化政策支撐。

山東的政策設計體現為「縱向深耕」與「橫向協同」。縱向層面,聚焦算力、數據、模型三大核心要素:

從算力角度看,通過「算力券」獎補機制,降低企業算力使用成本;從數據角度看,每年遴選10個高質量語料庫實施「語料券」獎補,推動工業數據資產化;從模型角度看,開展垂直領域大模型「揭榜挂帥」,2024年全省重點監測的大模型企業業務收入實現翻倍增長。

橫向層面,推動AI與產業深度融合:

在產業端,在化工、鋁業等六大支柱產業推廣AI應用,例如化工行業通過垂直大模型實現生產全鏈條智能控制,安全生產水平顯著提升;在消費端,在文旅、醫療等領域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青島世博園蓮花館的XR梵高數字藝術體驗館成為全國標杆。

山東的AI發展模式證明,單一技術突破難以形成持久競爭力,唯有通過全鏈條生態的協同進化,才能釋放技術賦能的「乘法效應」。從算力底座到應用場景的閉環,為山東AI產業構築了護城河

圖片來源:攝圖網

探索人工智慧場景落地

從山東當前的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視角望去,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模型層產品的開發是產業的「今天」,而賦能千行百業的「人工智慧+」則是產業的「明天」。

從《推進方案》中可以獲悉,山東從產業發展、生活消費、政務服務3個方面,聚焦13個重點領域,明確賦能應用方向、具體目標和重點模型支撐,深度拓展應用場景。

在產業發展方面,山東將選擇化工、鋁業、鋼鐵、礦山開採、高端裝備、生物醫藥6個產業領域,作為推進重點。

以智能製造為例,山東通過政策引導企業建設「產業大腦」和「晨星工廠」,推動生產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例如,淄博在12個重點領域落地81個「機器人+」場景,2026年全市機器人產業規模將突破100億元。

在化工行業,依託行業通用數據集和共享平台,加速垂直大模型訓練,實現生產全鏈條智能控制,短期提升安全生產水平,中期提效降本節能,長期推動產業鏈向高端邁進。

山東以10億元財政資金撬動AI產業升級,其核心邏輯在於「場景驅動、生態共建」。從傳統產業的AI改造到新興技術的場景落地,山東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發展路徑。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如何避免低水平重複建設?如何平衡技術突破與商業落地的節奏?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將在山東未來的政策迭代與產業實踐中逐漸清晰。但可以確定的是,這場以AI為名的產業革命,正在重塑山東的經濟基因,也為全國提供了可複製的轉型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