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通信工具的變化

玉屏投稿郵箱:weiyuping1984@qq.com

  為記載玉屏侗族自治縣成立40周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玉屏經濟社會翻天覆地的變化,展現玉屏發展的堅實基礎和巨大潛力,縣政協組織人員精心編撰了《變遷》文史書籍。微玉屏正在陸續刊發以饗讀者。


感受通信工具的變化

楊顯政

  改革開放以來的幾十年間,人們的生產形態和生活方式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巨大變化。在最廣泛和深刻的變化中,通信工具的變化應該屬於其中之一。從廣泛性來講,2020年6月,新華社公布,我國手機上網用戶13.17億戶,已經成為第一手機大國。從深刻性而言,從搖把子電話到程式控制電話,從傳呼機到手機,從模擬電話到智能電話,從單一通話到智能利用,從機機聯繫到機物互聯……可謂是一機在手,走遍全球。40年前,通過書信通信,要幾天乃至十多天等待才能收到。40年後,人們使用智能機通信,遠隔萬里也能實時連接。

  玉屏也和全國一樣,幾乎同步保持著這種變化,而且與全國同頻共振的距離也越來越短。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平常百姓家。據我縣統計數據,2022年全縣有戶籍人口17.6萬人,常住人口14.67萬人,而行動電話用戶就達11.14萬戶,接近一人一機。從剛進小學的學生,到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基本上都能做到一機在手,幾十年前高不可攀的電話,變為今天人們生產生活須臾也不能離開的必備物件。

百年不變:漫長的等待

  傳統通信工具大致有三類。一是古老的書信,二是電報,三是手搖電話。
  先說書信。據說書信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代。據《貴州玉屏縣誌》[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記載:「明永樂年間,貴州思州府設驛於衛城之東關。」表明玉屏最早有記載的郵政活動大約是在明永樂年間(1403—1424),在今玉屏縣城東部館驛天馬山腳設有驛站。那時平溪一帶往來郵件由舟、馬運送。明永樂十一年(1413),平溪驛有馬27匹,馬夫27名,分別承擔至鎮遠、思州、石阡、思南、銅仁等府及晃州驛(今湖南新晃)的郵運。我縣在清宣統元年(1909)就開辦了函件郵寄,經營收寄信函、印刷品、明信片及新聞紙業務。民國時期,貴陽至玉屏的郵件兩天可以到達。
  新中國成立以後,我縣寄出的信函每年大致在20萬件。郵政部門統計,至今我縣寄出信函的最高年份是1970年,突破50萬件,其原因是修湘黔鐵路,外來人多。改革開放初期的1979年,達到了30多萬件,到21世紀以後,我縣的郵政業務量慢慢減少,最大的原因是現代通信工具的普及。儘管如此,現在每年的七八月份,那些有子女即將考上大學的家庭中,使用頻率較高的一句話就是:「還沒有收到紙質通知書呢。」這就表明即使子女們被網上錄取了,紙質通知書這一不可或缺的憑據就是通過信函郵寄的,幾千年來的通信工具還保持著它最後的莊嚴性和儀式感。隨著時代的發展,20世紀七八十年代那些八分錢寄一封信的往事,距我們越來越遙遠了。但書信給老一輩們帶來的情懷,是現代人無法體會到的。
  再說電報。某種意義上,電報拉開了電信時代的序幕。我縣有電報業務最早是在1946年1月。那年發出電報103份。從新中國成立後到改革開放前,除個別年份外,每年發出電報都在1萬份左右。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電報還是最快速的通信工具,從1979年起到1990年,這個數字多數保持在兩到三萬多份。
  從私人角度來看,打電報並不頻繁,但相對書信而言,電報的信息傳播速度特別快,比如通過電報通知對方接車,或者通報特別緊急的事還是很實用的。一般電報八小時之內可以收到,但交通不便的地方就看接收的郵電所與收電人的距離了,也有一兩天才收到的。但是電報使用得少還是因為價格高。電報的價格是根據字數多少計費,1981年的時候,一個漢字七分錢,阿拉伯數字兩個數按一個漢字收費,收件方的地址和收件人的姓名是半價收費。那時一般工薪人員的工資每月才二三十塊,打個電報要一兩塊錢,那也是一兩斤豬肉的價錢。
  但是公家用電報的事還是很多的。1991年,我縣開辦了天氣、水情、公益、政務、新聞、普通、匯款等7大類電報業務。當年,電報業務量為27690份。1992年,電報業務31009份。隨著電話的普及,移動通信的不斷發展,使用電報的人漸少。1997年,一些黨政企事業單位自購傳真機,到電信發業務傳真的越來越少,到2000年,電報業務量僅有7600份,傳真業務714份,2005年,傳真業務不到500份。
  然後就是手搖電話。手搖電話是很有標誌性的通信工具。我縣是在1930年始建城鄉電話。1935年,電話可通至青溪、岑鞏和湖南晃縣。1946年,電話可通大龍、朱家場、田坪、萬山和晃縣涼傘。1947年,玉屏分別與湖南衡山、安江、洪江開通長途電話。
  新中國成立後,長途直達電話有玉屏至銅仁、晃縣、鎮遠3路,1970年增至7路,1976年增至10路,1987年增至22路,1990年減至14路。1965年,全縣各區、公社、大隊都通電話,形成了全縣城鄉電信網路。我縣的電話戶數為1952年28戶,1956年102戶,1970年287戶,1978年236戶,1988年338戶,1989年361戶,1990年377戶。
轉接電話
  我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縣委宣傳部工作以後,才接觸到的手搖電話。當時縣裡各單位都安裝有一台,據說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家中也各有一台,有一定級別以上的少數離退休幹部家中也有。打電話時,要按下放置話筒的叉簧(支架),握住話機右側的手柄,順時針方向搖動3至5圈,再拿起話筒告訴接線員請他接哪個單位,接通後,只要對方不佔線,話機前有人就可以馬上通話。如果打到縣外就需要等待,就是等接線員幫你呼叫,距離越遠,線路接線員呼叫的環節就越多,等的時間就越長。有時會等幾個小時,基本上別的什麼事情也幹不成,還等不來一個電話。當時的外縣電話話費較貴,打到外縣的需要單位領導批准,語音還不清晰。那時縣裡的主要企業如縣酒廠、復烤廠、元絲廠、水泥廠等,為了搶抓商機不耽誤供銷信息,保證語音清晰和聯絡方面的暢通,多數時候是開專車或者坐火車到懷化市去撥打信號更好的載波電話。
  那時也經常開電話會議。我參加過兩次電話會議,地點就是原來老公安局即今天的玉屏龍華湘骨科醫院處,在單位的院內,七八隻木椅子用來坐參會者,院子中間擺一個小音箱,就是差不多像今天很多單位門口掛的意見箱大小。會場就如今天村民組的壩壩會場,甚至還沒那麼整齊。開會時,電話聲音很不穩定且有沙啞聲,如果說話的人方言比較濃,那就基本聽不清楚。我有的筆記記不下來,就問別的人,別的人也沒記下,回單位彙報時,只好如實報告說記不下。

多機迸發:不斷翻新的花樣

  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玉屏開始進入了數字電話時代。可以說,從那時起到21世紀前十年的十六七年間,多機迸發。程式控制電話、無線尋呼、移動通信以及互聯網的使用,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同時,拓寬了人們的視野。
  那個時代,最具標誌性的通信工具首先就是程式控制電話。從操作方式來說,當時也叫撥號電話。現在來看,隨著手機的普及,再回過頭去看,那就叫固定電話,也簡稱固話。程式控制電話的使用相比手搖電話來說,給人們帶來三個明顯變化:一是通過撥號直接向接話人呼叫,省去了接線員的環節和呼叫時的等候,即撥即通;二是語音清晰,如同人與人面對面說話;三是功能更加多樣,可以隨機保存5到10個電話號碼,可以重撥,可以免提等等。從那時起,電話號碼本就成為了單位和個人的標配。當時一個縣一年或幾年就要編一本電話號碼本,裡面印有本縣全部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鄉鎮的電話號碼,還有全部的私人電話號碼。另外,每個人大多都備有一個厚薄不一的電話號碼簿。
  我縣最早開通程式控制電話是1994年1月初,大龍1000門程式控制電話開通。到當年8月18日,縣城2000門程式控制電話開通,結束了縣城市內電話沿襲數十年的「搖把子」歷史,率先在全地區開通程式控制電話。到2000年10月底,我縣全部併入市話網,電話號碼由6位升為7位,並進入全國大網。
  對原來的搖把子電話單一的操作方式,程式控制電話機上的多功能面板帶來了操作方式的巨大變化。當時面板的按鍵說明全部是英文的,部分單位在剛安機時,為了辨別按鍵的功用,按話機說明書的說明,就在話機相應的按鍵旁邊用中文標註功能,更多的單位則是用醫用膠布貼在按鍵旁邊。程式控制電話帶來的便利,激發了人們安裝和使用的熱情,儘管當時安裝費相對收入來說並不低,但電話還是逐漸走進更多的家庭。剛開通時,安裝費是4000元,購機費200至500元不等,有高檔的甚至到800元,每個月還需支付月租費30元,通話費不等。但開通當年,就安裝了1221台,比1993年689台手搖電話多了近一倍。進入21世紀,隨著安裝費陸續遞減,到2005年免除安裝費,電話的安裝量直線上升,以每年1000多台的量增長。到2002年超過1萬台,到2004年即開通10周年時,達到14905台,增長了10倍多。
  程式控制電話的開通還帶來了一些通信設備的產生,如無線家庭固定電話,就是沒有電話線的電話,如小靈通,即無線市話手機,和公共電話亭等,這些都是基於程式控制電話的技術產生的副產品,在我縣沒開通使用幾年就消失了。
  其次就算是call機了。call機的正名是尋呼機,全名是無線尋呼機。由於它接到信號發出「嗶嗶嗶嗶」的聲音,又叫bp機。call機的使用在我縣差不多跟程式控制電話是同時的。1993年末,縣郵電局建立了縣城無線尋呼基站,開通縣城無線尋呼數字系統。通過126人工尋呼,實現無線呼叫。當年發展用戶39戶。到1994年有126戶。1995年10月6日開通無線尋呼中文設備和127自動尋呼,實現無線尋呼數漢兼容,126人工和127自動尋呼並用。到1997年,全縣共有3451戶。2000年,由於移動通信的快速發展,年末僅有100多戶。
  call機在我縣存續的時間不到10年,但是它可以說是無線通信和來電顯示的前奏。雖然程式控制電話逐漸普及,但程式控制電話也有局限,一是沒有來電顯示,二是位置固定。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人們流動頻率不斷加大,並不是所有被呼叫的人天天都守在自己的電話旁,以無線通信為特色的call機填補了這個空白,保證每個呼叫都能夠成功。所以這算是最早的個人移動通信工具,它的本質是無線尋呼系統的用戶接收機。但只能接收信號,不能發送信號。多數的bp機是數字的,如果接收到信號,屏幕顯示的只是呼叫你的那個電話號碼,但不能直接回復,而是得找地方給對方回電。如果是漢顯的,屏幕上不僅顯示呼叫方的號碼,還可顯示對方的留言,類似於今天手機上的簡訊,當然費用比數字的要高些。最初時,尋呼機用戶入網費100元,數字機使用費一年180元(每月15元),漢字機一年600元(每月50元)。為競爭用戶,傳呼台入網費從最初的100元降到50元、30元,直到最後免費入網。服務費也降到了數字機一年120元漢字機每年三四百元甚至更低。2007年,全國最後一個公共無線尋呼系統關閉,我縣關閉的時間更早些。
移動通信基站
  行動電話(手機)的出現,以風捲殘雲般取代了bp機的存在。據統計:1996年,我縣有「大哥大」(即模擬電話)30戶。1997年有行動電話手機111部,1998年204部,1999年504部,2000年1500部,2001年6000部,2002年11780部(移動10500部、聯通1280部)。2003年20500部(移動17500部、聯通3000部),2005年32150部,十年間增長了上千倍。截至2002年7月底,全縣網路覆蓋率達90%。移動手機用戶快速增長的原因大約如下:一是國家政策的鼓勵,要求讓更多人民群眾用得起手機;二是從一家獨大到多家參與競爭,帶來了費用的減省;三是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使手機的更新換代頻率不斷加快。比如在1996年,一台手機入網初裝費2000~3000元,通信基本費每月50元,通話費主叫被叫均按每分鐘0.40元收取,撥打國內國際長途,加收長途費。人工漫遊登記費每部每次50元,通話費主、被叫均為每分鐘0.60元,撥打長途電話,加收長途費。這樣的標準就是現在都算很高的。2000年6月,取消登記費,人工漫遊通信費。直到現在你可以預交話費領手機、可以分期付款領手機......得到和使用一部手機的門檻越來越低了。
  手機的業務也是五花八門,在手機推廣的早期,全球通、神州行、黔中游知道的人比較多。隨著時代的進步、商家的精明、科技的推進、政策的寬鬆,很多新業務不斷地被開發出來,很多舊業務不斷被淘汰出局,如國內直撥和國內漫遊、網路直撥和國際漫遊、來電顯示、呼叫轉移、無條件呼叫轉移、不可及呼叫轉移、無簽訂呼叫轉移、遇忙呼叫轉移、呼叫限制、有限制所有呼出、限所有電話接入、國際漫遊後除中國外關閉所有接入、呼叫等待、三方通話、語音信箱、會議電話數據傳真、移動ip電話、簡訊業務服務、移動秘密、信息點播、手機銀行、wap業務、神州行親情號碼業務、全球通愛心卡業務、移動智能網業務。僅聯通業務一家在2002年就開通了「世紀風」「新勢力」「如意通」「新時空」,估計能全面了解這些業務的特點和收費標準的人,在我縣不會超過五個。
  「伊妹兒」(e-mail)在21世紀初是一個時尚的新名詞。現在看來,那就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電子郵箱。我縣1997年就開通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業務了,當年就有計算機互聯網用戶4戶。1998年20戶,1999年92戶,2003年341戶,2004年825戶,2005年2016戶。互聯網上當時最主要的通信工具有兩個:一是qq,二是電子郵箱即e-mail。電子郵箱的流行,是因為手機通信還有很大局限。當時的手機儘管帶來了通話上的極大方便,但是不能傳輸文件。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大量的商業來往和更多形式的文件,如圖片、文檔等的傳輸和交換,手機是不能完成的。當時也可以使用傳真機來完成,但是考慮到費用和傳輸效果的局限,人們還是選擇了免費、快速、無損耗的免費電子郵箱。使用電子郵箱需要電腦、快速的網路以及熟練的電腦操作業務,可以說在2005年以前,這些設施和技術在玉屏還很不普及。不像20多年後的今天,每個單位在人手一台電腦的基礎上,有的單位還有閑置設備。當然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進入互聯網,免費的電子郵箱也一直流行至今。至於qq,更是當年每個網民的標配。2000年左右,qq號也是緊缺資源,網上申請不到,要在手機上申請,到後面才逐漸放寬。一個經常上網的人如果沒有qq號,是不可想像的。

智能時代:手機功能實現大一統

  儘管在我縣1996年就開通了手機,可是直到2010年,手機還是一部以單一通話為主要職能的功能機,它取代不了固定電話、取代不了電腦。可是從3g到5g網路的發展,賦予了手機這唯一的通信工具最強大的功能,在通信領域裡所向披靡、獨步天下。
玉屏移動公司辦公大樓
  這一變化,就是從3g到5g網路的發展所賦予的。1g網路時代被稱為「語音時代」,代表手機就是「大哥大」,採用模擬通信技術,只能打電話,不能發簡訊,通話質量差;2g網路時代被稱為「文本時代」,手機可以打電話、發簡訊、玩遊戲,其中最有名的遊戲就是貪吃蛇。但是網路不穩定,網速慢;3g網路時代被稱為「圖片時代」,手機除了打電話、發簡訊、玩遊戲外,還能快速處理圖像、音樂、視頻,提供電子商務、視頻通話等多種信息服務,微信也是從這個時代開始的。但流量套餐較貴,網速較慢;4g網路時代被稱為「視頻時代」,手機除保留了前面的所有功能外,幾乎滿足了用戶對於無線服務的所有需求,可以實現各種視頻app和視頻直播,使用微信支付、支付寶支付,極大地弱化了錢包的作用,且速度快、通信質量高、費用便宜等特點;5g時代被稱為「物聯網時代」,是多種新型無線接入技術和現有演進技術集成後的解決方案的總稱,是真正意義上的通信技術與互聯網的融合。5g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快」。還會強力推動vr、無人駕駛汽車等物聯網技術發展。
  可以說,從3g網路時代開始,手機就進入了智能機時代。
  我縣的3g業務是2011年開始安裝的,2012年,全縣實現了3g業務基本全覆蓋,2013年,移動公司發展4g網路,2014年4g已覆蓋全縣100%的城區及鄉鎮、40%農村區域。2020年,5g網路全面領先。建設寬頻小區286個,小區埠56921個,覆蓋住戶29333戶。2022年,建有5g基站213個,縣城區及鄉鎮5g網路全覆蓋,行政村和自然村5g網路覆蓋率45%。
  我縣在不斷發展領先的網路技術的同時,也不忽視基礎網路的建設,也就是5g、4g、3g網路同時建設,帶來了手機用戶數量的激增,普及率越來越高。2019年,僅移動公司客戶規模就達11.56萬戶,佔全縣市場的75%,表明全縣行動電話總用戶15.41萬戶。之後又有降低,到2022年,年末固定電話用戶2501戶,行動電話用戶11.1萬戶,互聯網用戶6.5萬戶。對於當年全縣戶籍人口17.6萬,常住人口14.7萬的規模而言,行動電話的普及率已經很高了。
智能手機各種功能實現大一統
  如此之高的普及率,來源於智能手機強勁的通信功能。有人梳理,目前手機有十大功能:一是最基本的功能(打電話和發簡訊),二是互聯網功能(瀏覽網頁、查看郵件、觀看視頻等),三是娛樂功能(玩遊戲、聽音樂、看電影和電視等),四是拍照和攝像功能(用自拍、超廣角、微距等拍攝模式拍照片和視頻、圖像處理和美化),五是導航功能(定位和導航,提供路線規劃),六是支付功能(用支付寶、微信支付、手機銀行進行在線支付、轉賬),七是社交功能(隨時發現趣事、交朋結友),八是語音識別功能(通過語音輸入快速完成搜索、撥打電話等),九是健康管理功能(記錄運動數據、睡眠情況等),十是智能家居功能(控制智能家居、設備門鎖、燈光等)。實際上,這些功能還遠遠概括不完我們正在使用的功能。比如網路學習、閱讀寫作、書法繪畫、電視投屏、電子證照、打卡報到、健康掃描、網路投票、遙控家電、電子會議等,不一而足。
  可以說,除了年事已高的老人使用老人機,除了中小學生多數使用電話手錶以外,使用智能機的成年人群體中,估計不低於90%的人都用了十種功能中的九種。在手機如此強勁的功能中,微信又是強中之強,幾乎可以包括上述所有功能中的80%以上,給人們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比如文字錄入這項功能,這在20年前只能是經過專業訓練過的人才能使用,一個單位會打字的人也就只佔到單位人數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而現在,你通過微信手寫,可以輸入;不喜歡音頻聊天的人,可以使用微信的語音轉文字功能,通過說話也能實現文字輸入;如果你還嫌麻煩,那就直接點開微信上的語音轉文字按鈕,你邊說話,上面就把你的話直接變成文字。如果你普通話水平很好,微信的文字識別差錯就很低,你就是說玉屏方言,這也是屬於北方語系,經過微信識別,差錯率一般也不會超過五分之一。要寫一個簡報,只要你事先在腦子中打個腹稿,三五分鐘,就可以寫出來,且很省事。
  總之,功能太多,不勝枚舉。在這樣極富特色的信息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每個人只要在做好相應準備的前提下,拿上一台手機,就可以開始自己的人生之旅,就可以把自己的人生道路描繪得很精彩。在這裡,我也是只從我幾十年來所經歷的通信工具的變化記錄這個時代,未免偏頗、未免狹隘、未免落後、未免掛一漏萬。讀者只把它當作一個分享,當作一塊引玉之磚就可以了。

作者系玉屏侗族自治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原局長

編:徐雪 校:楊可佳 吳夢潔 審:趙林 覃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