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手第一次走進家庭:石頭掃拖機器人G30 Space探索版深度體驗

今年初 ces 展會上,石頭科技發布了首款自帶機械手的掃拖機器人產品。當時,筆者看到這一新聞時,內心並未泛起太大波瀾。主要原因在於,筆者此時潛意識裡仍覺得,這樣的產品屬於實驗室階段的產物,提前亮相不過是「秀下肌肉」。但令筆者萬萬沒想到的是,一個月後,石頭還真的把這樣一款黑科技的產品帶給了消費者。

2 月 16 日,石頭自清潔掃拖機器人 g30 space 探索版正式上市,各大平台同步開啟預售,其最大亮點是其全球首創的 5 軸摺疊仿生機械手,不僅能自動識別並移除可提起的障礙物,如紙團、襪子等,完成對障礙物周邊及下方的清掃,還可以智能分類收納散落物品,實現掃地機產品從地面清潔到空間整理的功能拓展。

現在,這樣一款非常科幻的產品也來到了it之家評測室,接下來,it之家就帶來這款新品的上手體驗。

點擊可查看大圖

一、掃拖機器人秒變「月球車」

這次先不談外觀設計了,先從大家最感興趣的「機械手」談起。

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搭載的「機械手」採用了 5 軸摺疊設計,機身與機械手模組支持多個關節的旋轉運動,內置 6 電機驅動,可實現整機六自由度的運動效果。

這隻機械手在非工作狀態下能夠完全摺疊並隱藏在機器內部,同時保證了機身頂部的純平性。

更為關鍵的是,儘管加入了機械手,但機身依然保持了 7.98cm 的超薄設計,並未因機械手的加入而犧牲諸如大吸力、超薄機身等重要體驗。

而在機械手收納盒的後部,是隱藏在機身蓋板下方的收納塵盒,配合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基站的大容量集塵袋和污水箱,產品可以實現長時間的清潔自持而不需要人工干預。

這隻仿生機械手末端裝有一顆攝像頭,在取物工作時,隨時可以通過 app 調用這顆攝像頭的視角。

那麼,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的機械手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呢?

其實可以簡單分為兩種:自動與手動

先來談談自動模式。

過去,在日常清潔工作中,傳統的掃拖機器人只能對地面進行平面清潔,一旦遇到稍大的紙團或諸如拖鞋、襪子之類的物品,便只能繞道而行,導致這些區域無法徹底清潔。

而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在完成地面清潔時,會利用機械手智能識別並抓取這些散落的物品,將它們移動到預先設置的指定收納區,並完成對其底部地面的清潔工作,從而實現了清潔維度從平面到立體的飛躍。

在用戶首次使用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時,完成建圖後,可以在地圖內標註不同的收納區,對應收納紙團,襪子,拖鞋等物品。

在配件內,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還額外附贈了一款摺疊收納桶,在首次建圖時,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會識別到這款收納桶(建圖時識別成一個方塊),並將紙團垃圾丟進去。

在完成前期設置後,開啟產品的輔助清潔功能,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在清潔過程中如果遇到紙團等物品會將其夾回收納區,然後完成其周邊和底部的清理。如果遇到拖鞋,它會先清掃其他區域,然後再把拖鞋挪開清掃,最後把拖鞋夾回鞋子歸置區。

將紙團扔到垃圾桶里(文章演示 gif 均進行了加速處理)

如圖所示,筆者在地面上放置了拖鞋、紙團和棉襪,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工作中會識別到這些小型物品,隨後通過機械手抓取。例如,將拖鞋放到鞋子收納區,紙團直接扔到垃圾桶里。

將第一隻拖鞋放到鞋子歸納區

將第二隻拖鞋放到鞋子歸納區

講完了自動歸納模式,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還有手動模式可選。

在it之家的測試中,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對紙團、拖鞋的識別、收納準確率還是相當高的,但目前產品可識別的物品種類仍然較少,後續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這時候,你就可以通過手動模式來收納。

通過石頭 app,找到遙控取物的選項,即可進入該模式。

右上角「遙控取物」入口

此時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秒變「月球車」,你將擁有遠程駕駛員視角

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提供了兩枚攝像頭,一枚位於主機正前方,另一枚則位於機械手末端,共同組成了 360 度高低雙視角,點擊不同的攝像頭,即可切換視角。

機械手和機身視角

在這個「遙控取物」模式下,提供了「自動取物」和「手動取物」兩種選項。

自動取物,你只需要手動遙控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來到地面物品區域,將屏幕內的藍色區域對準要取的物品,點擊開始抓取,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的機械手就能自動抓取該物品,隨後遙控將該物品放到理想的區域。

自動取物(機械手視角)

自動取物(機器視角)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手動取物」模式。

手動取物操控界面

在這種模式下,屏幕一側會顯示機械手上下、前後的動作控制,以及夾取、鬆開的操作選項,同時還有機械手關節的旋轉運動控制,完全由用戶手動操作,頗有幾分隔空取物的感覺,這讓筆者不禁聯想到了小馬雲的一句名言 ——「開挖掘機」。

不過,手動操作對於初次上手的用戶來說確實有一定難度

比如下圖,在拾取毛線手套時,筆者就很難精確控制機械手的高度,經過多次嘗試才成功。

當然,這個手動的過程卻充滿了樂趣和科技感,也難怪這次石頭髮布會選擇在上海天文館舉行,這簡直就是一輛低配版的月球車。

實際上,如果你願意,甚至可以遙控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夾取逗貓棒來遠程逗貓,或者讓它幫你撿起遠處的遙控器等物品,想像空間極大

在實際體驗中,it之家注意到,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目前能夠較為熟練地處理紙團、針織品和拖鞋等物品的清潔。

一些稍大的物品,它則會實時監測夾取物體大小,避免出現夾取物體過重造成的掃地機前傾或者物體墜落砸傷地板問題。而一些較小的物體,又或者是表面較為光滑的物品,比如乒乓球,又或者是下圖中的木質棋,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的雙夾架也難以牢固抓取。

但是,這裡要說但是了。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的發布,帶著機械手首次走進家庭,已經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從二維地面清潔到三維空間管理的跨越性進步 —— 這種開創性的設計藏著巨大的潛力和想像空間。

例如,如果將機械手的夾子設計為模塊化,其頂端可以替換為磁吸夾、八爪手或小吸盤,這樣的設計將使其能夠收納玩具、小部件、進行縫隙的局部清潔,甚至石頭還可以給這個機械手設一套程序,一鍵實現「機械手跳舞」等等…… 這些都不再是僅限於實驗室里的設想。

石頭已經完成了第一步,也是最具行業意義的關鍵一步 —— 用一隻真正意義上的機械手,重新定義了下一代家用機器人。

最後,是安全性方面,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在機械手內側裝有薄膜感測器,一旦觸碰便會觸發急停機制。同時,在機械手收納盒的一側,還配備了一枚長條狀的邊緣防夾感測器,該感測器若被觸碰,同樣會立刻啟動急停功能。

在機械手出倉時,如果檢測到頂部存在遮擋物,系統也會立即停止出倉操作,以確保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

二、基礎清潔體驗

上文提到過,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並沒有因為這個機械手的存在犧牲了其它體驗,因此,g30 系列所具備的 22000pa 行業頂尖吸力、4 厘米越障能力、rrmason 12.0 演算法以及全能基站等這些核心特徵,石頭 g30 space 也是都具備的。

在避障方面,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由 3 組 tof+2 個 rgb 攝像頭 + 豎線結構光共同構成,共 4 光源發射,可以帶來精準的避障體驗。搭配 rgb 攝像頭,可識別 26 類 108 種物體類型,並支持拍照學習新的物品種類。

在黑暗環境下,還支持自動補光。

先來看看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的系列表現。

22000pa 對於普通家庭來說,這可謂「性能過剩」了,這算是行業天花板規格,沒有對手。儘管日常清潔中,你幾乎不會 22000pa 大吸力的場景,但還是那句話 ——「力大飛磚」,22000pa 可以保證你的設備在未來的幾年時間裡,都不會被淘汰

在測試過程中,it之家選擇了「ai 省心」模式,這意味著無需手動調節水量、吸力或掃拖邏輯,完全由機器自行判斷。如下圖所示,無論是碾碎的咖啡豆、薯片還是密集的麥片等垃圾,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都能輕鬆應對,來回一趟即可清理乾淨。

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的滾刷採用了膠毛一體往複式主動切割設計,在滾刷密集的梳齒內隱藏著刀片。當遇到地面上的毛髮時,它會沿螺旋方向匯聚,並在中間刀片位置自動切割,直接吸入掃地機內部,有效防止毛髮纏繞。

在拖布方面,這款產品並未沿用 g 系列的「平板」拖布設計,而是採用了 p 系列的雙圓盤拖布設計,以 200 轉 / 分鐘的雙旋速度擦地。

同時,一側的拖布還加入了可伸縮機械臂結構,在面對桌椅腿、床腿、沙發茶几腿等複雜區域時,拖布會像人一樣「伸手」去清理。

貼牆清潔時,拖布會自動向牆壁伸出,確保牆壁邊緣也能得到徹底清潔。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的邊刷同樣支持伸縮功能,確保衛生死角也能得到妥善處理。

當識別到地毯區域時,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會通過底盤升降功能將萬向輪和拖布抬起,以便對中長毛地毯進行深度清潔並防止打濕拖布。

此外,它還支持拖布的自動拆卸和安裝功能。

例如,在僅進行掃地操作或先掃地毯的情況下,設備會自動拆卸拖布並將其留在基站內;而當需要執行拖地任務時,設備則會回到基站自動安裝拖布。

來到底部,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也支持底盤升降,通過多感測器融合檢測,底盤各升降模組獨立帶動,可實現最高 4cm 越障。

當多感測器融合檢測系統判斷門檻高度在 2 至 4 厘米之間時,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的底盤會自動升降,跨越較高的門檻。不僅如此,在複雜環境中遭遇障礙或被困時,它還能通過感測器感知並配合萬向輪的升降進行自救。

三、設計及細節篇

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的設計延續了 g 系列高端的設計語言,包括運用了大量的純平、純黑鏡面設計,非常不剋制,看起來是很高級、很考究。

當然,不可避免的,這種鏡面設計也會較容易留下指紋痕迹,日常擦拭是少不了。

清污水箱位於基站頂部,如果有條件的話,更推薦上下水版本,畢竟後者你要做的僅僅更換塵袋即可。

基站下半部分,是塵盒蓋,內隱藏了一次性塵袋和抗菌清潔液盒,其中,塵袋容量為 2.5l ,一般家庭 1 年只需換 6 次塵袋,採用 e12 級過濾材質,支持全鏈路抑菌。

不過遺憾的是,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並沒有採用 g30 系列同款的按壓式面板,依舊是卡扣式,從奢入儉難,體驗到了 g30 的按壓式設計,g30 space 探索版的卡扣設計只能說「不講究」了。

回到機器本身,石頭 g30 space 探索版頂部純平無凸起,機身厚度僅 7.98cm,確保在低矮環境中也能順暢通行。

存放機械手的區域採用鏡面半透明設計,既有強烈的反光效果,又在特定角度下呈現出銀色質感。同時,還能透過艙蓋看到內部的機械手,高級感依舊十足。

石頭 g30 space 基站支持主動式熱水洗拖布功能,可利用 80℃高溫熱水對拖布進行深度清潔,高效去污並實現 99.99% 的殺菌率。清洗後的拖布再經 45℃熱風均勻烘乾,有效防止異味產生。

此外,還支持清潔液 + 銀離子 + uvc 全鏈路殺菌技術。清潔盤內部配備了「雨刷」結構,啟動時能夠像汽車雨刷一樣徹底清除清潔盤底部及縫隙中的污垢。

在配件上,除了塵袋和清潔液之外,石頭 g30 space 還額外附送了一個摺疊收納桶。

結語

石頭 g30 space 的發布,頗有幾分科幻走進現實的感覺,儘管筆者對所謂的「機械手」並不感冒(主要是這類新聞太多,已經脫敏了),但當一款真正量產、商用的家用掃地機器人搭載了這項熟悉卻又遙遠的技術,並且即將走進千家萬戶的時候,筆者確實是有幾分震驚的。

甚至,誇張點說,像是見證著歷史。

畢竟,在家用掃地機器人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這還是首次從平面清潔邁向立體清潔的突破。

當然,也別急著吐槽石頭 g30 space 的機械手到底實不實用,但總得有人去做這些「第一次」的嘗試,去推動技術的邊界。

在筆者看來,石頭 g30 space 的發布,不僅僅是一次秀肌肉,更是石頭科技對掃拖機器人未來發展的一個前瞻性技術預判和技術佔位。

未來的家用掃地機器人,會是以什麼形態出現?石頭 g30 space 用機械手打了一個非常好的樣板。正如文章中提到的,如果未來採用模塊化設計,機械手可更換抓手,那麼掃地機器人是否還會局限於地面清潔?又是否僅限於清潔?

這隻仿生機械手,事實上承載了未來掃機器人清潔巨大的想像空間。

回到產品本身,石頭 g30 space 非常適合那些預算充足且熱衷於嘗試新技術的用戶。它不僅在地面清潔和物品整理方面表現出色,更像是一款遙控的「月球車」,為用戶帶來技術普及後的全新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