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學生創業團隊研發出一款黑科技產品 為鈦合金穿上「柔性盔甲」

飛機翱翔天際,「輕量級大力士」鈦合金功不可沒,因其密度小、抗腐蝕性強等特性,成為飛機發動機、槳轂等關鍵部件的重要材料。鈦合金性能卓越,卻在加工時容易與模具黏附,降低了工件表面質量與加工精度,從而限制了它在相關領域的應用。近日,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鈦潤科技」大學生創業團隊研發出一款黑科技產品,為鈦合金穿上「柔性盔甲」。

團隊走出校園 深入生產一線發現問題

黑磷烯,由黑磷剝離後得到的層狀二維材料,因其低剪切阻力和高壓承載能力,可被用作潤滑材料。「鈦潤科技」團隊依託功能材料加工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雒建斌院士工作室等平台和「表面功能化調控黑磷烯納米片及其摩擦誘導潤滑機理」研究項目資助,對黑磷烯等二維材料進行進一步改性,優化其抗氧化、潤滑等性能,實現了潤滑介質產品的性能調控,助力鈦合金加工潤滑實現新突破。

回顧研發的過程,要從2021年團隊成立說起。「鈦潤科技」團隊,是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金屬材料加工工程專業本科四年級學生張若雲,在冶金學院王偉教授的支持下於2021年10月創立。團隊致力於研發鈦合金加工潤滑介質,提高鈦合金加工效率。

前期,團隊成員深入寶鈦集團、長羽航空等企業,通過調研,他們發現目前國內鈦合金加工所採用的潤滑介質產品大多依賴進口,企業加工面臨成品率低、成本高等困境。如何助企破局,成功研發高效的潤滑介質產品?成員們開始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在王偉引導下,團隊決定從市場調研與風險分析入手,為項目的開展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持,還綜合考量了技術、經濟與社會因素,全面評估項目的可行性。

隨後,進入項目研發階段,結合調研發現和相關文獻梳理,團隊了解到鈦合金加工面臨潤滑材料難承載、高溫易失效、潤滑難成膜三大技術難題。

300餘次嘗試不放棄 突破三大難題

2022年8月,通過修飾黑磷烯表面、橋連親水分子集團解決了鈦合金分散難題,並經3000餘次工藝參數的精細調整,突破鈦合金加工潤滑材料承載瓶頸,攻克了第一大難題,解決高承載下潤滑失效的難題,取得了第一階段重大突破。

新的挑戰接踵而至。鈦合金加工通常在600℃以上的高溫環境中進行,現有的潤滑介質無法滿足這樣的溫度條件,如何解決潤滑介質在高溫下易氧化失效難題?為此,團隊迅速投入新一輪科研攻關。他們決定嘗試核殼結構化學合成的方法,通過表面處理後的二維材料「捕獲」納米級無機物,在表面形成一層保護殼,防止氧氣進入內部與潤滑主劑發生氧化反應,從而提升潤滑介質產品的抗氧化性。然而過程中,目標產物包覆率遠低於預期,嚴重影響實驗進度和數據的可靠性。「我們嘗試改變溶劑、調整反應溫度、延長反應時間等反應條件,並對每一步反應進行細緻監控。」張若雲介紹,經過百餘次工藝參數篩選改進,最終實現了95%的包覆率,成功攻克第二大技術難題。

在解決以上兩個難題後,團隊前往企業進行中試。鈦合金在成形的過程中會不斷形成新的表面,而潤滑介質難以在新表面上形成連續穩定的潤滑膜,導致潤滑效果與成品質量不佳。為成功在鈦合金表面形成連續潤滑膜,團隊反覆調適多組元成分之間的配比,經過300餘次的嘗試,2024年3月,團隊基於摩擦化學反應原理,研發了潤滑膜多組元梯度高效潤滑技術,成功使鈦合金成形新表面形成連續穩定的潤滑膜,解決了第三大技術難題。「鈦潤科技」團隊成功研發出黑磷烯基綠色潤滑介質產品,在鈦合金加工中形成連續、緻密的保護層,為鈦合金穿上「柔性盔甲」,從而保障鈦合金加工精度。

據介紹,目前該團隊申請專利15項,發表國內外高水平學術論文13篇,獲第十四屆「挑戰杯」秦創原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主體賽銀獎、2023年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全國總決賽高教主賽道金獎等多項榮譽。回顧一路走來的歷程,張若雲和團隊成員感慨良多:「這段經歷激勵我們在潤滑技術領域不斷探索與創新,未來,我們還將計劃逐步將產品推廣至整個金屬加工潤滑領域。」

文/任娜 肖雯雯

(西安晚報)

編輯/倪家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