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扛著重物爬泰山的「機器狗」在網路上吸引了很多人的關注。這樣的「機器狗」,學名叫四足機器人,是一種仿生機器人,也就是模仿自然界中四足動物的運動方式,除了四足機器人,還有模仿昆蟲的六足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具備步行、跑步、上台階等等多種運動能力。它們是怎樣擁有這些能力的?這些能力在生活中又有哪些應用?
中國電科二十一所機器人及核心部件研發中心副主任 范春輝:這款四足機器人具備十二個電動關節。每條腿具備三個電動關節,在它行走的過程中,三個電動關節可以通過我們的控制演算法,通過不同的步態,可以實現前後左右任意行走。內嵌式的相機可以在陌生的環境中實現環境感知和探測圖片識別。
背著東西前行、靈活上下樓梯,與其它機器人相比,它最大的優勢是能夠適應不同的地形,按需作業,包括偵察、救援、勘探等。
中國電科二十一所機器人及核心部件研發中心副主任 范春輝:原來我們工業機器人或服務機器人中,最常見的是輪式機器人、履帶式的機器人,但實際上這兩類機器人都不能解決一個痛點問題,就是複雜環境,無法在裡面進行靈活移動。
為了解決複雜環境下的移動困難,腿足式機器人應運而生。四足機器人,最早是以簡單機械結構形式出現,通過不斷研發,如今不僅具備強大的地形適應能力,還擁有智能控制系統,應用更加廣泛。
中國電科二十一所機器人及核心部件研發中心副主任 范春輝:四足機器人整個行進速度最高差不多可以達到6到8公里每小時,這也就是相當於人小跑的狀態了。對於快速更換電池和與用戶的交互體驗這塊目前發展比較成熟,包括手機App、人機交互的界面,實際上都是比較友好的設計。目前四足機器人的載重比做得比較好,能達到0.5至0.6就比較好了,那這個0.5至0.6更多指跟它的自重比,一般來說,60公斤的四足機器人能夠額定載重到30公斤。
定製款「機器狗」 應用場景更廣泛
四足機器人正以其獨特的優勢,逐步進入大家的生活中,不僅如此,研發團隊現在還能根據不同場景下的個性化需求,定製開發具備更多功能的四足機器人。
這款四足機器人就是專門面向實際應用場景打造的多載荷多功能「機器狗」,作為基礎款,它搭載的視覺感知模塊可以說是「火眼金睛」,不僅能自動識別地形,實時更新規劃路線、自主避障,還能自主構建環境三維地圖。根據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基礎款能輕鬆升級成定製款。
中國電科二十一所機器人及核心部件研發中心副主任 范春輝:比如像園區,最常見的像化工園區,那麼它對於危險氣體識別,包括危險源識別,有一定要求。那麼四足機器人就可以在這一塊做一個定製化開發,搭載我們氣體探測器,搭載雙目相機,來實現危險源識別或者危險氣體偵查。
中國電科二十一所機器人及核心部件研發中心副主任 范春輝:另外一類,像這種消防救援環境和特種環境下,我們四足機器人要面向的是排雷排爆,或者說是安置危險的爆炸物,那麼這個四足機器人可以採用搭載兩條機械臂進行危險物安置等這樣的工作。
除了定製化、專業化的設計開發,高校和科研機構也在對其演算法等進行持續創新。
中國電科二十一所機器人及核心部件研發中心工程師 李昀佶:控制演算法也是有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加持,所以它的控制運動的性能也在不斷提升,(還有)軟體,因為機器人它是要用所有的代碼,去完成它的元器件和元器件的交互,以及演算法與這個硬體之間的交互,所以說軟體(的穩定性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
提升電池續航能力 四足機器人未來可期
四足機器人行動自如能負重,可以幫我們干不少急難險重甚至有危險的工作,要想讓機器人做好這些工作,它的續航時間、負載能力、智能化水平等方面,都需要不斷迭代升級。
現在市面上的四足機器人,電池續航時間在2到4個小時,很難滿足長時間、高強度的任務需求。而電池的重量和體積是影響續航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為了增加續航時間,往往需要增加電池的重量和體積,但這又會對四足機器人的機動性和負載能力造成影響。
中國電科二十一所機器人及核心部件研發中心工程師 李昀佶:在未來的三到五年,四足機器人一定會得到比較大的突破,因為現在新能源汽車的領域也在研究電池,如果這一領域得到了突破的話,整個的機器人的續航就能得到解決。
藉助演算法訓練 推動機器人提升自主能力
此外,智能化水平也是當前要重點提升的方向,藉助演算法訓練,讓機器人在陌生環境下,不用提前對環境建立模型,就可以完成一定程度的自主動作。
中國電科二十一所機器人及核心部件研發中心工程師 李昀佶:隨著人工智慧技術提升,後面的模型驅動可以變成數據驅動。如果有大量的數據的話,就可以通過類似端到端的這樣一種智能演算法,我們去訓練它的對於物理世界的感知,那麼它們就可以像我們人一樣,看到什麼就能感知出來是什麼。
(來源:央視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