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雲副總裁胡利明:國內金融行業技術應用自主創新,如今更關注是否「好用」

每經記者:張壽林    每經編輯:馬子卿

「自主創新是未來國內發展技術的主旋律。」6月18日,騰訊雲副總裁胡利明在2024騰訊雲融合創新大會上提出,在自主創新加速的背景下,如何提升國產技術產品的性能、穩定性、適配性和安全性等,成為金融產業側的重中之重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壽林 攝

胡利明介紹,騰訊雲各產品的核心代碼全面自研,資料庫產品的核心代碼自研率達100%,在去年底通過集中式資料庫第一批國測,目前正做分散式資料庫國測。在操作系統方面,自研的tencentos操作系統實現全鏈路自研,上個月通過了國測

國內金融行業技術應用自主創新,如今更關注是否「好用」

經過5年發展,國內金融行業技術應用自主創新,已從當初關心是否「可用」,前進到當前關注是否「好用」的階段。

胡利明指出,當前階段面對的挑戰主要有四方面:一是技術轉型中新舊技術棧並存。舊系統需要長期維護並保證生產安全運營,同時還需學習新的國產技術棧,逐步遷移業務,企業的投入會一定程度增加。

二是軟體供應鏈挑戰。大家關注cpu、內存等硬體供應「卡脖子」問題較多,其實對軟體層面的供應鏈自主,也需要更細緻地審視,比如開源技術,包括技術演進渠道方面,我們要跟蹤全世界最新發展。這也是國內金融機構應用技術不可忽略的重要線路。要做到軟體技術方面真正自主,需要對國內自主開發軟體在組件供應方面的風險看得非常清楚,特別是基於開源的軟體。

三是性價比差距。當前國產軟硬體組合可用,甚至在核心場景也有不少實踐,但反饋在性價比上確實還存在現實差距。因此,在性能優化,包括在整體的軟硬體一體配套方案優化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四是安全挑戰。如今,越來越多的業務運行在互聯網上,邁入ai時代,整個安全邊界已與以前大不同了,安全威脅無處不在。

雲原生是分散式升級的必然趨勢,相信未來會在金融行業全面推廣

如何應對這些挑戰?胡利明基於騰訊雲近年來同頭部金融機構的探索和實踐經驗介紹,雲平台方面,過去一年騰訊雲落地的方向,一是小型化,實現10台以內的小規模,從小到大都有落地,專有雲使用規模越來越靈活。二是在專有雲中提供了自身混元訓練智算集群能力,包括智算網路。在騰訊內部,大家稱之為星脈網路。

據胡利明介紹,星脈網路可實現大量智能流量的調度,極大地優化了gpu利用率,可以做到當前業界最優水平,gpu日常平均利用率超過50%接近60%,集群在線率可達到90%以上,這是目前了解到的國內最優水平。

資料庫方面,過去一年騰訊尋求四個維度的提升。一是大幅提升oracle兼容性。金融機構目前面臨的情形是,在分散式投入越來越多後,需要在這些既有業務系統盡量少量改造或不改造情況下遷移到國產資料庫,這就涉及從oracle平滑遷移的問題,騰訊雲做了大量投入,包括配套的遷移工具支持等,把oracle兼容性做到96%的水平。

二是提升資料庫內核能力,在tpcc打榜過程中做到每分鐘交易8.14億筆,並保持極高穩定性。三是在應用資料庫過程中,除了核心賬目交易還有各種混合負載,比如一些涉及部分分析場景。因此,通過提供tdsql混合部署實力,從而做相應分析任務。四是將ai技術與資料庫運維進行結合,對sql查詢結構和數據進行實時分析,快速進行排查、優化。

雲原生場景方面,雲原生是分散式升級的必然趨勢,但涉及很多應用的改造和配套,使用技術門檻較高。目前部分行業頭部金融機構應用相對比較成熟,相信未來2~5年會在全行業全面推廣。

雲原生,倘若以交通運輸行業類比,胡利明認為,可以理解為集裝箱技術。雲原生可把很多業務系統標準化地載入運行環境中,可使包括調度、運輸在內全流程效率達到最優。從實際效果看,使用雲原生後可將cpu利用率提至50%以上,且保持穩定,這為騰訊每年節省超10億元的成本。

安全方面,傳統以攻防和實踐驅動為主的被動式防禦已不能滿足當前要求,建議金融機構從業務整體視角建設一整套免疫中樞系統,利用平台思維和插件化思路,通過實時態勢感知攻防對抗,從被動到主動,從靜態到動態,提高溯源和處置能力,打造立體防禦體系,做好金融級安全運營。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