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的邏輯變了:小米、華為的汽車可以虧本賣,靠軟體賺錢

眾所周知,現在造車業已經不是以前了,以前造車只有傳統的車企才能玩的轉,新玩家要入場,實在太難了。但如今在新能源汽車時代,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互聯網企業都加入造車大軍。

比如蔚小理,華為、小米、百度等,這些都不是傳統的造車企業,如今都在造車,並且表現都非常棒。

事實上,隨著這些科技企業、互聯網企業加入造車大軍之後,如今的造車邏輯其實已經變了,以前大家造車,主要靠硬體本身,品牌溢價來賺錢。

但隨著華為、小米等巨頭入場之後,靠硬體本身、品牌溢價來賺的時候,可能過去了,未來這些科技大佬,完全可以在造車硬體上虧本,只靠軟體來賺錢。

比如我的造車硬體成本是20萬,我可以賣20萬不賺錢,甚至只賣18萬,虧2萬錢錢都沒關係,靠軟體賺回來。

軟體怎麼來賺錢?可以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自動駕駛技術,收2.6萬塊錢一台車,一次收費、永久升級,這個不算貴吧,在汽車上另外收費。

很多人考慮到汽車性價比這麼高了,都在虧本賣了,軟體上付2.6萬也能夠接受吧。

如果小米或華為一年賣10萬台車,就是26億元,100萬台車呢?就是260億元……

對於科技巨頭而言,軟體的成本在早期開發時可能比較高,但後期有了基礎之後,再維護升級的成本就不高了。

只要汽車的銷量大了,在軟體上賺的錢,就完全可以填補汽車硬體上虧的錢,還能有多,這部分就是造車的利潤。

而傳統車企,還在想著靠硬體,靠品牌等來賺錢,那麼這些科技巨頭的打法,就完全是降維打擊了。

舉個例子,大家的配置一模一樣,性能也一模一樣,外觀也一模一樣,且成本都是20萬,小米汽車說我只賣20萬,但是告訴你,我的高階自動駕駛軟體要2.5萬,單獨買,但是永久升級,你也可以不買,不買就只要20萬,只有基本的自動駕駛功能。

而傳統車企的車要賣22萬,比小米汽車貴2萬,你是買小米汽車,還是買傳統車企的汽車?我想大部分人,應該會選擇小米汽車,想著我早期不買高階自動駕駛功能,只要20萬啊,便宜2萬,後期我再看情況,要不要單獨付2.5萬來升級,就算升級我也是自由選擇,最多貴5000嘛,能接受。

所以,這就是華為、小米等科技巨頭參與之後的可怕之處,大家顛覆了原有的造車邏輯,也顛覆了原有的汽車營收邏輯,而這一招靠的是互聯網快遞迭代,軟體能力,這個能力,一般的傳統車企還真沒有,也學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