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少年闖關!讓中國人工智慧產業躋身世界級賽道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孫奇茹

今年3月,美國行業研究機構zeta alpha發布的一項排名,令不少國內人工智慧(ai)從業者倍感振奮——全球引用次數前一百名的人工智慧論文中,僅次於國際人工智慧界「當紅明星」openai,力壓谷歌位列榜眼的,是來自中國北京的曠視科技,一家由三位清華「姚班」學子創立的獨角獸企業。

早在人工智慧風起潮湧之前,他們就踏上了將人工智慧技術從實驗室送入現實生活的征程,一路披荊斬棘,終於讓中國的人工智慧產業站上了世界級賽道。

學霸少年「集結號」

在哪裡,能在中國一次見到最多的奧賽金牌得主?答案或許是——海淀區金隅智造工場,曠視科技的研究院。500名研究人員里,有30餘位前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和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的金牌得主。

研究院的領頭人叫印奇。2006年,18歲的少年印奇考入清華大學,入校後又被選拔進入「姚班」。

印奇

「半國英才聚清華,清華半英在姚班」——贏得外界如此讚譽的「姚班」,全名為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由美國圖靈獎得主、世界著名計算機科學家姚期智院士創辦。

「世界一流的計算機專業人才,就要去探索全球科技最前沿的問題。」在「姚班」的課堂上,印奇埋下了孜孜追求前沿科技的人生志向,也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學唐文斌和楊沐。

彼時,技術變革正在大洋彼岸以「星星之火」帶動「燎原之勢」。扎克伯格創建的facebook(臉書)改變了全球的傳統社交模式,喬布斯帶領的apple(蘋果)推出了劃時代的電子產品iphone。

變革即機遇。2011年,三位清華「學霸」聯合創立了曠視科技,成為中國最早的人工智慧創業公司。但ai無比誘人的技術願景,卻無法直接將未來拉至眼前。熱血澎湃的少年極客們剛闖進社會,就被兜頭潑了一盆冷水。「中國哪有技術創業公司?」一位投資人對印奇和唐文斌撂下一句話,語氣不容置喙。

投資人的刻板印象,是十多年前中國科技創業者都曾面臨過的。那時,資本對創業項目的熱切目光,大都集中在能夠一夜爆紅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上。技術創業成功的先例寥寥,至於人工智慧,更是鮮有人關心。

儘管如此,幾位青年對自己的判斷堅信不疑——掌握了底層技術,就抱上了儘早會發光的「金磚」。

印奇與團隊夜以繼日,通過「類神經元深度學習演算法」讓視覺識別雲平台每天進行10億級別的演算法訓練,加速平台的自我修復。如同題海戰術一般,系統分析的數據越多,計算、識別結果就會越精確。

僅僅一年後,曠視的視覺服務平台face++的誤識率已降至萬分之一,相當於在視覺識別方向上用3年時間就長成了一個18歲成年人的大腦。到2014年下半年,其識別率已達到97.27%,連續收穫fddb、300-w、lfw三項國際評測的冠軍,超過了臉書97.25%的識別率。這是後發者的趕超。

耐心穿越「死亡谷」

2016年3月,谷歌人工智慧圍棋軟體alphago(阿爾法圍棋)大勝前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一夜之間,人工智慧家喻戶曉。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創業公司也突然變得炙手可熱。2017年,曠視科技就獲得4.6億美元的c輪融資。

然而,成長的煩惱也隨之而來——玩家多了,研發貴了,技術落地卻不多。

印奇意識到,經歷了早期的蜜月期後,產業正步入深水區。人工智慧技術的落地應用,會在企業級市場率先成熟,人工智慧初創企業越過「死亡之谷」的關鍵之役也將在這片「戰場」上打響。攻堅企業級市場!

然而,相比於高爆發、高增長的消費級市場,企業級市場是一門「苦」生意。無論金融、安防還是供應鏈領域,每個行業都盤踞著深耕多年的巨頭。對一群初出茅廬的青年極客來說,啃這樣的「硬骨頭」實在不易。

剛進入安防行業不久,作為公司首席技術官的唐文斌就發現,很多人臉識別系統是從前端普通攝像機拍攝的視頻中獲取信息後再進行識別,視頻的存儲和傳輸都比較困難。「何不直接做出一個可以即刻完成識別的智能攝像機呢?一定很有價值。」

說干就干。一款高端智能攝像機問世,不僅搭載了自研的智能識別系統,用上了性能領先的感測器、價格不菲的處理器,甚至還做出了七個顏色的外殼。

但到真正與用戶溝通時,團隊才發現這些無論從技術指標還是外形都足夠炫酷的產品,並不符合需求。某一行業客戶要求功耗在3瓦以內,而他們的智能攝像頭功耗近18瓦。一台設備上萬元的成本,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更是難以被接受。

「揣著鎚子找釘子。」這樣的經歷,是不少技術起家的公司都曾走過的彎路。在技術創業的長征途中,從來沒有捷徑,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走下去。

到離需求最近的一線去——

站在零下10℃、兩萬平方米的電商平台倉庫里,唐文斌與印奇發現,任何空調、暖氣在這裡都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在這種環境下來回折返的揀貨團隊,一天下來所有人加起來的步行總距離能到三四十公里。有沒有辦法提高倉儲物流的效率?此後,在這間大型倉庫,曠視與合作夥伴的500多台三種類型的機器人上崗,協同工作,提升了40%的人員效率。

到對技術需求最緊迫的「戰場」去——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印奇挂帥的應急項目組在大年初一緊急成立,100多人加入人工智慧測溫方案的研發。10天後,曠視明驥ai智能測溫系統正式交付試運行,應用到北京各大地鐵、超市、醫院等場景。

如今,在百餘座國內城市、十餘個國家和地區,曠視城市物聯網解決方案正時刻為城市運行發揮智慧力量;各大企業的智慧倉庫里,車身小巧、標準載重可達到1500千克的曠視智能托盤四向車已上陣;全球數億台智能手機用上了曠視的設備解鎖和計算攝影解決方案……

12年前的少年極客們「用人工智慧造福大眾」的技術願景,已在田間地頭、工廠、礦山、學校、社區等落地開花。

擁抱硬科技創業浪潮

一個鋼筋鐵甲的機器人,在與人類長期接觸的過程中逐漸習得了人類的動作、語言、創意甚至情感,最終被人類認可,融入人類社會——1999年上映的科幻片《機器管家》,向人們展示出機器人與人類共存的未來生活,片中智慧又溫情的機器人,如今正加速走進現實。

印奇感慨:「技術變革一定會滾滾向前,無論你加入還是不加入。如果在核心技術上無法引領,中國的ai企業就會在全球競爭中逐漸失去自己的位置。」

在技術探索的道路上,他與曠視並不孤獨。

2014年,大學時曾在號稱「計算機界奧林匹克大賽」的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中獲得世界冠軍的戴文淵,與導師楊強教授成立第四範式;2016年,與印奇同樣畢業於「姚班」、因超群編程能力而被清華學子稱為「樓教主」的樓天城與彭軍成立自動駕駛公司小馬智行;同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的兩兄弟陳天石、陳雲霽創辦人工智慧晶元公司寒武紀。

印奇、陳天石、樓天城、戴文淵……在北京,新生代創業者和企業家嶄露頭角,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硬科技浪潮,也以北京為圓心向全國席捲。目前,聚集了全國近三成人工智慧企業的北京,已成為名副其實的「ai第一城」。

硬科技的創新螺旋所觸及的不止於人工智慧。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觀察到,在新材料、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精準醫療等高科技與前沿技術領域,技術創業者大量湧現,一批具有極高技術競爭力與廣泛市場應用前景的創業企業強勢崛起。在探尋科技前沿奧秘的道路上,新生代創業者將有越來越多的同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