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價收割訂單前,請車企們先磨好刀

年關將至,但對於汽車行業的一大部分人來說,這個年恐怕都過不踏實。

「所有車企,無論自主還是合資,無論本土新勢力還是傳統豪華,大家春節都在加班。」一位在汽車行業智能駕駛技術供應商擔任項目經理的朋友告訴筆者。「真是想不明白,這麼下去還過不過了?」

然而,卷到飛起又何止研發人員。在最終面向客戶的終端市場,包括特斯拉、問界、蔚來在內的不少車企們,已經在官方價格以及門店優惠方面紛紛舉起了促銷大旗,以爭奪春節假期里進店看車的用戶。

在一個快速增長的市場中,從上到下的所有人都有望分到一杯羹。而在需求不足,競爭激烈且前途未卜的大環境下,註定有不少人將會被淘汰。

確實,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但也註定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能活到春天的到來。

為了活下去,必須刺刀見紅

儘管2022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績,但對於接下來的一年,賽道里的每一位玩家都對未來深感憂慮。究其原因,在於2023年大家沖得太猛了。

在整個2022年,由於晶元供應不足、俄烏衝突以及防控政策的影響,絕大多數車企的產品交付周期都受到了影響。尤其是晶元較多的智能汽車,受到的影響尤其劇烈。在今年Q4季度之前,像特斯拉、蔚來等車企的熱門車型,交付周期動輒高達2個月的時間。為此,有購車意向的用戶紛紛選擇趕緊下定新車,以便獲得更靠前的排產機會。

更重要的是,2022年是新能源汽車補貼徹底退坡前的最後一年。因此為了獲得更優惠的價格,一些用戶也選擇提前購車,透支了自己的消費需求。

綜合各個方面因素的影響,2022年成為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突飛猛進的一年。根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統計數據,全年銷售的新車中,新能源汽車佔比達28%,提前3年完成了工信部制定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目標。

然而,2023年的經濟形勢卻不容樂觀。當地時間1月10日世界銀行發布的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將放緩至1.7%,較2022年6月份預測下調1.3%。這是近30年來第三低的增長預測速度,僅次於2009年和2020年的全球衰退。顯然,對於未來經濟形勢缺乏信心的預期,一定會影響到消費者的購車需求。

根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的統計數據,1月1-15日,乘用車市場零售71.9萬輛,同比去年下降21%,較上月同期下降11%;全國乘用車廠商批發65.9萬輛,同比去年下降20%,較上月同期下降11%;全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零售18.4萬輛,同比去年增長20%,較上月同期下降33%;全國新能源乘用車廠商批發18.7萬輛,同比去年增長3%,較上月同期下降38%。

這場寒風,比任何人想像的,來得都快。

這也就是為什麼,2023年的新年伊始,我們就看到了一些車企在補貼退坡之後,反而對在售產品進行了官方降價。而在其中,小鵬汽車成為了造車新勢力三傑「蔚小理」中首個動手的車企。

1月17日下午,小鵬汽車在其官方微信、社區APP、微博等渠道發布了對三款車型進行價格調整的消息。其中,降幅最低的G3i 460G+版本降價2萬元,降幅最高的P7 625E降幅為3.6萬元。

緊接著第二天何小鵬內部講話透露出一個重要的信號:

「我認為2022年是先破而後立的一個轉折點,銷量很重要,假設銷量是砍柴的話,我們當前應該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總結和磨刀上,並且知道今後的柴應該去哪兒砍,而不是現在只會勤勞的砍柴。」

大意就是,價格調整並不只是為了短期收割訂單,更大的意義是在未來市場保持長期而持續的產品競爭力,對於小鵬汽車來說,這次降價可謂是一件艱難但必須做的決定。事實上,而作為中國造車新勢力的三強,小鵬汽車對於2023年的打法與同行不同,並不准備靠降價一招來解決所有問題。

貼身肉搏,還得靠技術實力

坦率來說,這次的價格調整對於小鵬汽車並不是個容易做出的決定。一方面,就產品類型和款式來說,相比較問界和特斯拉,小鵬汽車這次宣布降價的三款車型均擁有三個以上的配置,需要涉及的範圍更廣。另一方面,該公司也不像一些單方面進行產品降價,而不考慮老用戶感受的企業那樣,不對哪怕剛提車的用戶進行任何補償。

在1月17日宣布降價的同時,小鵬汽車還針對這三款車的老用戶推出了新春回饋方案。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將福利的覆蓋範圍擴展到了提車1年之內的用戶,顯然是想把事情做體面。

對此,老用戶大概率是會買單的。畢竟整車延保和車輛免費保養是實實在在的權益。而對於小鵬汽車這也意味著真金白銀的投入。

更重要的是,隨著價格的調整,小鵬汽車的各個車型產品開始殺入到更加廣闊的市場當中。而在這過程中,該公司是帶著先進科技作為勢能,有備而來的。

隨著小鵬汽車的發展走到第9年,這家曾經「新銳」的造車新勢力,已經走到了成熟發展的時期。而基於P7車型的大賣,小鵬汽車「輔助駕駛好用」、「超充速度飛快」和「語音交互先進」等等產品特點已經成為該公司旗下產品的核心賣點,被廣大智能汽車用戶所熟知。作為產品熱賣的直接結果,「智能」和「科技」已經成為了該品牌的核心標籤與競爭護城河。

畢竟,從輔助駕駛、智能座艙到補能網路全棧自研以及自建的車企,中國可沒有幾家。

在最為人廣泛知曉的智能駕駛方面,小鵬汽車是行業當之無二的先驅者。早在2021年3月就率先向普通用戶推送了NGP智能導航輔助駕駛系統,明顯早於其他中國汽車企業。而在2022年10月,小鵬汽車就開始為媒體提供城市NGP的體驗試駕活動,並隨後開始向小鵬P5 550P(搭載有激光雷達)的車主推送該功能。

這裡需要多說一句,小鵬汽車自主研發的智能駕駛演算法,可能是廣大車企、供應商的同類演算法中,最「不吃」算力的一個。相比較其他企業動輒需要多個算力上百 TOPS 的超級計算機,小鵬P5僅搭載30TOPS算力的英偉達Xavier晶元,足以見得後者在演算法方面的過人之處。

而在補能方面,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們的自營充電站已累計上線超過1000站,其中超充和480kW超快充站超過800座,目的地站超過200座,貫通全國337城,覆蓋全國所有地級行政區和直轄市。在這些超充站,用戶不僅可以享受便捷的即插即充式充電體驗,還能獲得限時免費停車權益。這在中國汽車品牌中,都是堪稱開創式的服務。

對於小鵬汽車的競品而言,前者在此前堅定進行的研發投入,已經形成了巨大的產品優勢。而這將為小鵬在更加下沉且主流的市場帶來領先的競爭身位。

私以為,小鵬這種「為更大規模用戶提供智能體驗」的做法,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陽謀」。畢竟,一個買了P7的用戶,很可能會被該公司的智能化、便捷補能體驗所吸引並成為「鐵粉」,最終在今後買車時,消費升級到更貴的小鵬G9等更高級別車型。

這一下,小鵬種子用戶的基本盤,又擴大了。

度過市場寒冬,要有充足「餘糧」

如果經濟發展勢頭迅猛,整個市場處於「勃勃生機,萬物競發」的狀態,那麼一家企業的存活乃至發展壯大,並不是特別艱難的事情。而在整個市場陷入寒冬之時,企業手中的「餘糧」的深度如何,則會直接決定公司能在風雪中挺多久。

更重要的是,企業領導人是否具備足夠的遠見,能夠基於準確的形勢判斷,為企業制定妥善的發展方向與競爭策略。

顯然,小鵬汽車在這兩方面都是有充足準備的。在資金儲備層面,小鵬汽車通過此前在美國和香港的兩次上市,籌集了400多億元的現金。根據小鵬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何小鵬在近日舉行的公司全員會上透露,該公司目前的資金儲備還有近400億元。作為一家長期在先進技術研發方面投入巨大資源的造車新勢力而言,這顯然是至關重要的。

而在市場判斷和公司策略方面,小鵬汽車也進行了提早的準備。早在2022年10月,小鵬汽車就對公司的組織架構進行了大刀闊斧式的調整,小鵬汽車在過去大集群策略的架構基礎上,設立了5個委員會(虛擬組織),以拉通各條業務線的協作。這種做法目前不僅在國內一些新勢力車企中採用,更是華為的經典打法。

具體來看,何小鵬本人將擔任戰略、產規(根據企業戰略和客戶需求,負責產品戰略和規劃的制定)、技術規劃等3個委員會的主任;負責制定供應商策略、產銷事務的產銷平衡委員會則由聯合創始人何濤負責;針對用戶抱怨集中的OTA問題,小鵬汽車還成立了OTA委員會負責相關業務的重大目標制定和管理決策,由陳永海(互聯網業務副總裁)負責,矯青春(技術副總裁)擔任委員會副主任。

此外,小鵬汽車還新建了三個產品矩陣組織:E、F、H平台產品矩陣。這是為了確保車型產品以客戶和市場導向為主,建立端到端的負責產品(含服務產品)全業務閉環。其中E平台產品矩陣,負責人廖清紅(小鵬首席人才官CHO);F平台產品矩陣,負責人夏珩(小鵬汽車聯合創始人、總裁);H平台產品矩陣負責人矯青春。這三人都直接向何小鵬彙報。

在此基礎之上,何小鵬表示公司將在未來兩年進行價值觀重塑。嚴重不符合價值觀的,躺平、不願意為小鵬下一個五年去努力的不要。

而對於接下來小鵬汽車的工作重心,何小鵬認為,成本控制將是重中之重。在他看來,從2023到2025年,大量品牌將會倒下,而小鵬汽車如果不想成為其中一員,那麼企業的成本和產品的質量絕對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一個企業要想做好,經營成本就必須要做好。可能我們現在是50分,那麼就要向優秀的競爭對手學習,努力做到80分。」

寫在最後

如今,對於今年市場競爭的殘酷預期,已經成為了廣大汽車企業的共識。與和小鵬的判斷相同,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日前在活動中也坦言,未來3-5年,中國市場中會有60%-70%的品牌關停並轉。

顯然,這是一種對於慘淡現狀下,儘可能委婉的表達。但這場寒冬中,註定會有不少品牌死去。

而最終活下來的勝利者,註定要有著自我變革的決心,以及充分的技術和資金儲備。相比較之下,降價促銷只是短期的手段。在長期的競爭中,企業領導人的遠見,以及妥善且隨機應變的競爭策略,才是幫助企業度過寒冬的核心實力。

從這一點來看,小鵬汽車提前走出寒冬的概率,要比它的競爭對手們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