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發展到今天,計算機設備已經被網路整合為一體

互聯網發展到今天,計算機設備已經被網路整合為一體。之前我們會認為一台計算機就是一台計算設備,而現在我們會習慣性地將其看作設備是一台網路終端。網路基礎設施的發展將我們的存儲和計算都搬到線上,手邊的計算機和手機只是調用線上主機的資源。網路的建設讓本地設備的任務變得更加簡單,只需聯網就可以進行很多原本需要強大的任務地質資源的工作,這也促成了網路終端設備的小型化。主機和終端之間頻繁忙的數據交換,也最終促成了大數據的快速崛起,而這些數據中大多數是個人數據。

雲的發展正是基於網路基礎設施、終端設備小型化、數據鏈條建設等條件的成熟。雲服務的範圍從基本的計算和存儲資源的共享,到今天覆蓋全面的在線服務的形成。雲的快速發展是在社交網路興起之後,社交網路的出現對個人使用網路空間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社交網路出現之前,網路很少需要應對數以億計的用戶同時在線進行複雜操作的情形。這與搜索引擎還不同,社交網路需要執行包括搜索在內的圖片上傳、文本編輯、信息歸類、數據鏈整合等操作。這樣複雜的需求,也最終催生複雜的雲計算系統。

隨著雲計算成為網路使用的主流,以及終端設備與雲之間頻繁的數據據交換,雲計算環境下個人信息的保護措施、責任認定問題也被推到了前台。因為在互聯網剛出現的時候,上網信息共享是當時構建者的功勞識。但隨著越來越多沒有這類共識的普通使用者的進入,加之對於信息保護的意願不能被原有的網路價值所掩蓋,社會也越來越認為應該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並基於此目的對開放性過強的互聯網加以改造。

近段時間,由於網路和電信詐騙的惡劣社會影響,我國在個人信息安全方面加大了力度。事實上,保護個人信息在數年之前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對於網路來說,個人的一系列情況都會以數據的形式被記錄下來,且由於網路極強的複製和傳播特性,個人一旦登錄網路,就會變成一個透明人。如果互聯網有人類意識,那它將是世界上最了解我們的人。我們的名字、郵箱、電話、住址、行動路線、信用卡信息、收入情況、子女狀況、婚姻、情緒、愛好等,都被一個個標籤和社交網路的狀態記錄下來。綜合這些數據之後,一個人的基本情況也就自然而然地立體呈現在我們面前。如果對這些數據加以分析,就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一個人的情況,這對個人信息安全將是極大的威脅。

一般來說,人性和心理方面的缺陷是難以克服的。社會工程學就是利用人性的弱點實施攻擊,讓人防不勝防。水平高超的社會工程師都很擅長信息的收集,而且首先要是一個很好的情報工作者。很多表面上看起來毫無用處的信息都會被這些人拿來利用,如一個電話號碼、一個名字、一個ID號碼或者一張名片等。社會工程學其實就是信息的收集與利用,本質上是一種騙術。由於它與網路安全技術的緊密性不是特別大,所以這不是網路安全建設的技術性問題,而是管理機制問題。

至此,我們可以提出今天對於信息安全的擔憂:雲計算讓個人信息過多地暴露在公眾視線中;網路設備對於個人信息的記錄相當詳細;社會工程學欺騙盛行,云為社會工程學攻擊者提供了非常好的收集個人信息的途徑。這就是我們在今天要如此看重個人信息保護的原因。

網路中的個人信息主要分為以下幾種。①個人真實信息:姓名、身份證、手機號、學歷、職業、銀行卡、社保信息;②和資金賬戶有關的信息:網銀ID、支付寶、微信、證券賬戶等;③與真實信息有聯結的普通網路賬號信息:QQ號、微信、微博、郵箱、二手交易平台等;④其他賬號信息:各種論壇、小型網站等。一般獲取了某人的QQ號和手機號,結合一個可以申請手機通訊錄許可權的APP,就可以完全獲得此人的個人信息。從當前來看,手機作為興起最快的個人信息泄露源,值得大家著重保護。

手機泄露的信息大多與財產有直接關係,最容易泄露的途徑包括電商APP。電商經常與第三方廣告數據公司進行市場數據研究,以完善廣告系統。其他的還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ID信息和交易信息。某些時候為了避免註冊賬戶煩瑣的過程,我們會用網站提供的QQ號、微信、微博第三方賬戶進行登錄。這樣相當於主動把自己第三方賬號的信息公開給對方,如果被授權的網站在網路安全上的漏洞被黑客發現,本網站的個人信息連同第三方賬戶的個人信息都將悉數泄露。而這些泄露的信息,將通過各種地下渠道流入社會工程學攻擊者手中。

有90多個國家在個人隱私方面進行立法保護。我們在這裡重申一下,在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的保護面臨巨大的挑戰。在基礎設施方面,不管是雲計算的硬體加密保護,還是網路安全機制的攻防配合都是技術層面的問題。今天個人信息泄露所造成的惡劣後果不完全是基礎設施的原因,而是由於從來都沒有完善的系統。個人信息保護在今後將是法律法規建設和社會制約機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互聯網發達展到今天的體量已經很難從根本上改變它開放的結構。既然我們已經不在得不「夜不閉戶」,那唯一的選擇就是建設安全社區。

社交媒體工具的出現,讓網路民意成為社會各界交相關注的問題。這其中不健康的網路行為在利益的鼓動下泛濫開來,而多數網民以接收信息和事件圍觀為主,並沒有參與到輿論對決中。事實上,網路民意與真實的民意之間有巨大距離,所以在面對網路民意時,應保持理性的態度,因為如果過於重視網路民意,沉默者的利益就會受到侵犯。

互聯網中的「群體極化」容易滋生極端觀點,這一點我們在本次美國大選中看得很清楚。縱觀歷次美國大選,在黨內初選階段,候選人都以極端的觀點贏得黨內提名,這幾乎成了他們的唯一策略。事實上,這種策略背後也有統計學和博弈論的理論支持。在獲得群體認同方面,極端言論是有巨大能量的。尤其是在社交媒體發達的今天,人們被社交媒體圈定為無數個持有特殊意見和觀點的圈子。

每一個團體都有自己明確的主張和主義傾向,加之社交媒體字數和篇幅的限制,無數缺乏前因後果的極端言論從社交網路中流傳出來,並在各個網路社群中傳播。網路社群會根據自己的主張和主義傾向進行加工,並再次將其傳播出去。所有剛剛提到的傳播過程都需要精心的準備和專業的編輯,而這些專業能力是一般網民所不具備的。如今,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煽動性言論生產最多、傳播範圍最廣的時代。

互聯網沒有反映我們真實的社會,也不可能做到真實。從互聯網成為社會基礎設施的那一刻起,它就成為重要的資源。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在互聯網公開民主的表面下,是廣大網民的沉默和不知所措,更不用說至今還不具備上網條件的貧困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