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動點科技
作者 | 黃塵
近日,小米發布第二季度財報,國內外業務均表現突出,蘋果更是牢牢把握住著高端機市場的頭把交椅,華為雖仍缺芯,但是憑藉品牌影響力,在手機市場依舊屹立不倒……華為 OV 和蘋果五強爭霸的格局牢不可破。然而一直在家電市場尤其是電視等大屏產品頗具話語權的 TCL,卻在昨日的發布會上借著旗下互聯網大屏品牌 「雷鳥」 推出了一款 5G 手機——雷鳥 FF1。
這款手機的配置比較常規,處理器有博主爆料是高通驍龍 690,共有 8GB+128GB 和 8GB+256GB 兩種版本,售價分別為 2499 元和 2799 元,該價位段手機種類繁多,同等配置的話該機型性價比並不算高。
許多新生代消費者可能對 TCL 手機比較陌生,何況雷鳥,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TCL 都對旗下的通訊業務殫精竭慮,但是無論如何,TCL 的手機業務在國內還是日漸萎靡,只在海外還有一些細微份額。
執著的 TCL
去年十一月,有消息稱華為將 「榮耀」 以千億人民幣的價格出售給包括神州數碼、TCL 和三家國資企業在內的聯盟。而後榮耀出售方案塵埃落定,由經銷商組成的公司買下,TCL 沒有成為榮耀的股東。
實際上,TCL 之所以這麼關注手機行業,是因為其早在 1999 年就成功獲得工信部頒發的手機牌照。2003 年,TCL 手機銷量達到 966 萬部,市場佔有率排在第二位。2005 年,TCL 通訊以 4.8% 的股權置換阿爾卡特持有的 T&A 公司 45% 的股權,吸收合併 T&A,TCL 全資控股 TCL 通訊和 T&A 兩家公司,並藉助阿爾卡特的品牌影響力成功進入歐美等海外市場。
然而在國內市場,TCL 的手機並沒有太多消費者買賬,彼時摩托羅拉、諾基亞叱吒中國市場,後面還有三星、索愛入局,「中華酷聯」 的崛起,TCL 在國內的日子並不好過。有數據顯示,2006 年,TCL 在國內手機市場的銷量僅排在第 9 位,市場份額為 1.9%。
等到後面 iPhone 橫空出世,安卓機大行其道,連老牌巨頭諾基亞都不得不出售手機業務的時候,TCL 手機早已被消費者淡忘。移動互聯網時代,不死心的 TCL 還推出了好幾款手機,但是市場反應寥寥。
TCL 集團曾在 2015 年年報中提到,TCL 通訊為全球第五大移動終端產品提供商,手機全年累計銷量超過 8000 萬台。不過到了 2016 年,年報顯示,TCL 通訊實現銷售收入 203.9 億元,同比下降 15.8%;利潤為-4.74 億元。
2017 年上半年,TCL 通訊實現通訊設備及其他產品銷量合計 2116.9 萬台,同比下降 36.2%;實現銷售收入 68.7 億元,同比下降 26.1%;受海外手機市場低迷態勢延續、內部組織及業務重組的階段性影響,虧損 8.52 億元。此後便是各種退市、轉賣的傳聞,雖然 TCL 目前仍然間接控股 TCL 通訊,但手機業務基本淡出國內用戶視野。
前車之鑒
其實 TCL 的難兄難弟還有聯想和格力。2014 年以前,在運營商渠道稱霸手機銷售的時代,「中華酷聯」 在國內安卓機市場佔據重要地位。不過,隨著運營商補貼退熱,四家廠商中除了華為成功轉型,聯想與中興逐漸邊緣化,而酷派已經銷聲匿跡。
2018 年以來,儘管聯想憑藉 「機海戰術」 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手機產品曾獲得短暫的關注,也甚至多次 「碰瓷」 小米,以此借勢營銷。但在中國市場銷量低迷,即便收購了摩托羅拉,依舊是歸為 Others 廠商,跟其他幾大頭部廠商動輒千萬的出貨量不可同日而語。
另一位對手機業務比較執著的是格力,從 2015 年初進入手機市場至今,格力先後發布四款產品,但無一成功,甚至絕大多數消費者並不知道格力還做手機。幾年前不少格力員工甚至將年終禮品格力手機放在閑魚上出售,而且價格極低。其後董明珠了解後震怒,在公司內部徹查,要求節後員工帶格力手機來公司報到,於是一些員工不得不去閑魚高價收購賣出的格力手機。
不過即便執著如董明珠,現在也已經很少提起手機業務,同為家電行業的 TCL,為手機業務至少已經付出十幾億的代價,但是李東生曾經仍表示不會放棄手機業務。
結語
TCL 通訊經歷一系列的整合與調整,現在已經是強弩之末,而且中國手機市場在產品、售價、品牌、渠道方面已經基本上是沒有縫隙了,即便想從中低端市場入手,從新品牌突破,慢慢化解困局,最後消費者不買賬,也只能流於形式。
智能手機紅利期已經逝去,市場版圖基本劃分完畢,在大屏市場風生水起的 TCL,又何必繼續趟智能手機這趟渾水呢?
本文為動點科技記者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或開白請在後台回復「轉載」。
MORE | 更多閱讀
【動察】
十年庫克:蘋果後喬布斯時代的掌門人
保險科技的另一面,大棒揮舞,已有險企領百萬罰單
搜狗併購案倒計時,搜狐立志打造遊戲之外的新增長極
趕鴨子上架?京東科技保險業務成獨立部門
阿里二季報:喜憂並存,壓力不減
10家公司撤退後,中企赴美IPO通道正式落閘
「雙減」當頭,在線教育企業有多難?轉型≈二次創業!
線性馬達的蝴蝶效應:從鬧鐘調節轉盤到跟手的遊戲振動反饋
印度版支付寶Paytm上市,背後隱現螞蟻全球化藍圖
阿里騰訊和解背後,互聯網圈正在變天
江蘇國資二度輸血,蘇寧易購尚存一息
2021 WAIC探營:人工智慧助力百業競發
依圖科技終止IPO,AI公司商業化落地仍是行業難關
NFT皮膚被哄搶,它背後的技術你了解多少?
《數據安全法》將正式實施,企業數據合規有多重要?
AI賽道再添IPO角逐者,昔日「明星AI公司」格靈深瞳衝刺科創板
Soul終止上市,陌生人社交還是不是好生意?
區塊鏈六大新趨勢發布,將與隱私計算協同發展
微軟打臉,Windows 11 牽手安卓問世
商湯科技上市將近,全球最大AI獨角獸能否搶佔「AI第一股」?
私有化押後,有贊缺的不只是時間
一年投了6000億,房企加強對外多元化投資加速數字化轉型
初創公司生存指南|數字化轉型浪潮中的創業機遇與雷區
生鮮電商下半場冰火兩重天:前置倉集體上市,社區團購被降溫
打贏絕地反擊戰,小贏科技一季度成功扭虧
滴滴公開IPO招股書,2021Q1終於實現盈利
80億元螞蟻消金終開業,如何承接1.7萬億消費信貸業務?
騰訊位元組鬥爭升級,長短視頻生態格局將走向何方?
蘋果WWDC2021:融合、隱私和面向未來
「三胎政策」要求降低家庭教育開支,頂格罰款後,在線教育又迎裁員大潮!
滿幫集團將赴美IPO,能否搶佔「貨運第一股」?
高增長勢頭下監管升級,平台企業金融科技業務全面深化?
鴻蒙已至,華為脫實向虛?
毛利率跑贏小米京東,愛回收將成為「中概股ESG第一股」
網易雲音樂提交招股書,除了財務表現還有這些值得關注!
BOSS直聘即將上市,靠模式創新和技術革新招聘市場
小班課也強的掌門教育,為何還是增收不增利?
Soul App 即將赴美IPO,靠什麼得到Z時代的青睞
關鍵數據還需打磨,洋碼頭國內上市急不得
福佑卡車即將上市,貨運獨角獸迎來上市潮
一季度高增長未成利好,Coinbase將增加狗狗幣交易?
汽車數據立法當時,用戶未來能掌控自己的數據了嗎?
電子煙賽道下半場:如何告別無序競爭
走出數字貨幣和賬本,哪裡是區塊鏈的星辰大海?——許知遠對話螞蟻副總裁蔣國飛
中國電信加速回A,雲網融合領頭羊展開千億數字經濟版圖
哈啰出行赴美IPO,本地生活能否延續後來居上的神話?
腹背受壓,美團該到改變的時候了嗎?
三年燒了近40億,喜馬拉雅招股書里怎麼說?
手機晶元被限8月後,華為靠賣車能否找到新出路?
讀書郎赴港上市,硬體廠商能否分得在線教育一杯羹?
內容版權監管收緊,短視頻平台該何去何從?
大班課賽道終局之戰,作業幫或率先出線
也玩拆分,綠地數科能否打破金融科技上市魔咒?
上海每日接種疫苗60萬劑次背後,人工智慧如何助力基層工作?
牙膏擠多了?蘋果春季發布會不講武德
申設金融控股公司,螞蟻或靠徵信輸出信貸科技
反壟斷勢在必行,貝殼找房能否擺脫嫌疑?
營收暴降、股價跳水,嘉楠科技將投入10%產能挖礦
滴滴上市的腳步聲近了,商業版圖現在有多大?
馴悍記:182億罰單打響的互聯網反壟斷第一槍
擔心人臉信息被盜?3D視覺讓「刷臉支付」更安全
強監管周期到來,在線教育向何處去
晶元行業投融資火爆,國產晶元如何破局?
上市臨近,抖音電商終於擁有了「姓名」
輕鬆、水滴關停,相互寶用戶跌破1億,網路互助還值得搶救嗎?
京東健康首份年報超預期:營收增長八成 用戶增 3370 萬
新能源車虛火,小米入局靠譜?
入局移動支付,華為能否成為那條鯰魚?
OPPO Find 系列王冠要掉?
DCEP進入商用倒計時,還存在哪些技術難點?
小米2020年成績單:進擊高端市場,手機xAIoT戰略成效顯現
金融科技細分龍頭IPO再下一城!聯易融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
魔法打不敗魔法?Deepfake 安全隱患難消
B站回港受熱捧,抓住年輕人就抓住了未來嗎?
三年上市、六年干翻阿里,拼多多和黃崢出了哪些奇招?
金融科技中概股反彈,科技助貸風景獨好?
360和招聘網站被315點名,背後是危機重重的商業困境
315過去了,誰來給在線教育打一劑「退燒針」
硬核知乎,初心未改
要版權更要社交,網易雲音樂不做「選擇題」
造車新勢力們的2020
動點科技
@動點科技
動點汽車
@AutoNode
動點出海
@動點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