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美國正對部分中國企業取得尖端晶元施加限制,作為全世界最大晶元代工廠的台積電也正在劃清界限。
從去年9月斷供華為開始,台積電就走上了劃清界限這條不歸路。到了今年4月8日,美國宣布要斷供天津飛騰等七家製造和維護超級電腦的中國公司,結果,台積電很快又跳出來表態,自己只負責生產晶元,對於客戶拿去做什麼,根本毫不知情,強調會遵照美國的意願停止接單。
當然,台積電的說法一向都是美國要求的,我不得不做,但事實卻未必如此。有一件事就可以證明,台積電正在主動劃清界限。
眾所周知,現在全球晶元大缺貨,各大晶元廠都在追加投資,擴產應對。台積電也把今年的資本支出上調到了300億美元,比去年的180億美元多出了60%。
可是偏偏只有台積電位於南京的工廠成為例外,台積電早已表示,目前南京廠暫時沒有進一步擴產的具體計劃。要知道,美國不準極紫外光(EUV)製程落地中國,但對南京廠的12、16納米深紫外光(DUV)製程卻沒有限制,所以說,面對晶元大缺貨,台積電南京廠卻不投資擴產應對,是屬於主動自發的。
事實上,台積電並非唯一在中國大陸擁有晶元工廠的非大陸企業,作為對比,三星早已宣布在西安的內存工廠要投資80億美元,提高產能。SK海力士除了在重慶擁有一座工廠之外,也在去年斥資90億美元,收購了英特爾位於大連的工廠。
韓國廠商重金投資中國半導體的原因在於,中國是全世界半導體需求最大的市場,佔全球的23%。而且,中國的科技公司們正製造越來越多的最先進的消費電子產品,絕對為會半導體廠商提供龐大的成長來源。
而台積電選擇就此打住,其實並不符合中國市場的發展趨勢,這就是台積電正在劃清界限的明顯特徵。
為何這麼果斷?曾經,台積電的經營策略是成為「各方的代晶元工廠」,可如今卻已經變味了。
根據台積電的財報顯示,華為曾是台積電的第二大客戶,2019年貢獻營收佔到15%,到2020年9月斷供,還貢獻了13%的營收。可在9月失去華為這個大客戶之後,會重傷台積電嗎?其實並沒有,蘋果、高通、聯發科等迅速補位,拿下了之前屬於華為的產能,彌補了台積電失去的訂單。
2020年,包括華為在內的大陸客戶提供了台積電17.45%的營收,可以預計,一旦把華為拿掉,基本上只剩下2%到5%,說實話,已經無足輕重。
而台積電的前七大客戶,除了聯發科以外,有六家是美國企業,號稱是「各方代工廠」的台積電,事實上已經變成了美國企業的代工廠。
4月17日,台積電宣布,去年交出亮麗成績單,營收年增25.2%,凈利潤利年增50%,可見美企給得太多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能斷定,台積電對於劃清界限這件事這麼果斷的原因。
對於劃清界限這麼果斷的台積電,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