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在北京進行的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奔跑在馬拉松賽道上的每一個人形機器人背後,離不開一項新職業,那就是具身智能機器人訓練師。具身智能機器人訓練師,是如何讓人形機器人煉成「十八般武藝」的,今天,我們一起走近這個新職業。
位於北京亦庄的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的冠軍,天工人形機器人就誕生於此。每天早上,具身智能算機器人訓練師徐志遠和他的團隊,就在這裡開啟一天的工作。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具身智能演算法專家 徐志遠:今天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教會機器人在商超裡面去幫我們購物,另外一個任務就是去工業場景裡面去分揀物料,需要教會它怎麼去把物料放入到正確的筐裡面。
如果把人形機器人看作運動員的話,那麼徐志遠的團隊就是「教練組」。每天,「教練組」不僅要為機器人設計一系列訓練課程,還要「手把手地教機器人做事情」。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具身智能演算法專家 徐志遠:比如說,從這個貨架上抓到箱子裡面,它其實算是一次軌跡動作,像這樣的軌跡動作,每天不同的任務會重複大概100到150次左右,基本上操作人員三個月左右會達到一個非常熟練的水平。
用多大的力度抓取物體,什麼時候可以鬆手放,這些在人類看來輕而易舉的操作,對機器人來說卻是一件難事。「教練組」的工作之一,便是在多樣化的場景中,訓練機器人的肢體靈活度,以及在物體識別和力度把控等方面的認知能力。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具身智能演算法專家 徐志遠:比如說在商超場景裡面,它採集水果的時候,有的時候他相當於離這個籃子還比較高的時候就放下去了,這個時候如果它是一個真實的水果,可能會被砸壞。像這種工業環境,我們其實是希望它能夠速度更快一些,因為在工廠裡面大家節奏都很快。
在訓練的過程中,教練組會採集機器人的關節軌跡、視覺信息、力覺反饋等多個模態的數據,後續會被用於機器人學習模型的訓練。而對於不同場景,機器人訓練師的訓練重點也各不相同。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具身智能演算法專家 徐志遠:這個場景我們主要是做一個巡檢的操作,巡檢操作和其他一些抓取操作不太一樣的地方就是它需要多看,所以我們現在訓練這個機器人看的能力,這種感知的理解的能力,你可以嘗試動動頭,把這個頭仰一仰。
今年24歲的吳廣也是教練組中的一員,之前是一名羽毛球教練,吳廣從小就喜歡酷酷的機甲戰士,他認為機器人訓練師,需要手眼腦共同協調,很有挑戰性。
具身智能機器人訓練師 吳廣:機器人雖然是一個沒有生命力的,但是你要把它當成一個你的玩伴,也是可以的。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具身智能演算法專家 徐志遠:還是需要對機器人有一定的熱愛的,你喜歡每天和機器人在一起工作,相當於操控這個機器人去做各種各樣的事情。
新職業的崛起,是時代賦予勞動者的機遇,也是社會進步的見證。在徐志遠看來,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對於機器人的操作精度要求會越來越高,未來將需要更多有經驗的機器人訓練師投身這一行,但目前這個新職業的缺口還非常大。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具身智能演算法專家 徐志遠:逐漸地看到機器人在成長,它的技能會越來越強,有點像教練帶隊的學生,也是越來越強,自己也會感到非常欣慰。
(總台記者 張河運 袁成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