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專訪任正非:美國誇大了華為,晶元落後一代,數學補物理

2025年06月11日07:33:02 科技 1316

|趙公子

編輯|趙公子

人民日報專訪任正非:美國誇大了華為,晶元落後一代,數學補物理 - 天天要聞

任正非

前言

華為晶元產品的不斷突破,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晶元技術的突飛猛進,甚至就連美國都稱讚連連,不斷誇獎華為。

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況,才讓許多人都開始盲目自信起來,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任正非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卻表示事實並非如此。

任正非表示,美國對於華為的評價是誇大了的,中國的晶元技術落後人家一代,只能通過數學補物理的方式彌補。

人民日報專訪任正非:美國誇大了華為,晶元落後一代,數學補物理 - 天天要聞

中國晶元

除此之外,中國晶元的發展還有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那麼在任正非看來,中國晶元究竟該如何發展呢?

任正非談中國晶元

根據《人民日報》6月10日對於任正非的專訪報道,作為華為的首席執行官,任正非對於中國的晶元技術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人民日報專訪任正非:美國誇大了華為,晶元落後一代,數學補物理 - 天天要聞

任正非

這個話題其實是從昇騰晶元被「警告」使用風險這件事情談起,任正非表示其實華為的晶元技術並沒有那麼厲害。

任正非表示,在中國做晶元的公司有很多,華為只是其中的一家而已,但華為的晶元相比起美國的技術還是落後一代。

這也讓人感到十分不理解,要知道此前英偉達創始人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華為如今已經變得相當強大了。

人民日報專訪任正非:美國誇大了華為,晶元落後一代,數學補物理 - 天天要聞

黃仁勛

不僅如此,此前英偉達的H200晶元一直都是最先進的,但如今卻也被華為的晶元產品所取代了,可見中國晶元的發展。

之所以中國的晶元聽起來發展得很不錯,一方面是因為美西方國家的宣傳,他們將中國的晶元技術過度誇大了,另一方面就是中國晶元技術會「揚長避短」。

儘管我們的晶元技術落後了一代,但卻能夠通過數學補物理、非摩爾補摩爾的方式,還有群計算補單晶元,這才讓中國晶元得以達到實用狀況。

人民日報專訪任正非:美國誇大了華為,晶元落後一代,數學補物理 - 天天要聞

圖源網路

這也就是說,中國晶元技術是採用了巧妙的方式,同樣可以達到使用要求,因此可以說中國晶元技術還是有待提高的。

面對昇騰晶元被「警告」使用風險的問題,任正非則是十分看得開,認為說好的時候壓力大,批評的時候清醒一些。

對於華為而言,作為商品的晶元在使用的過程中必然會面臨批評,而唯一要在乎就是做好自己,堅持下去就沒有問題。

人民日報專訪任正非:美國誇大了華為,晶元落後一代,數學補物理 - 天天要聞

任正非

當被提問中國晶元發展的主要困難是什麼時,任正非並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表示什麼時候沒有困難?

中國晶元發展的問題

其實面對中國晶元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任正非並不擔心,在他看來技術問題可以通過疊加和集群的方式追平,至於軟體封鎖就更不是問題了。

人民日報專訪任正非:美國誇大了華為,晶元落後一代,數學補物理 - 天天要聞

任正非

在這一次專訪之前,美國方面就宣布了對華半導體封鎖升級的消息,因此不少人都擔心這會成為中國晶元發展的問題。

但任正非卻表示,軟體本身只是運算元、演算法壘砌起來的,而中國未來將會有成百上千種操作系統,軟體設計也必然會得以發展。

除此之外,任正非還特別重視基礎理論的研究,認為沒有理論就沒有突破,因此每年都有大概600億投入到基礎理論的研究當中。

人民日報專訪任正非:美國誇大了華為,晶元落後一代,數學補物理 - 天天要聞

圖源網路

這讓華為在博弈領域提出了新的「先知不等式」,在人工智慧領域也有所突破,如今華為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專利持有企業之一。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付出,才讓華為有了如今的成就,就在今年的5月份,華為還推出了昇騰超節點技術。

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一項技術,這讓華為一躍成為了行業內最大規模的384卡高速匯流排互聯,算力達到了英偉達GB200 NVL72系統的兩倍。

人民日報專訪任正非:美國誇大了華為,晶元落後一代,數學補物理 - 天天要聞

圖源網路

因此從這些方面來看,儘管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晶元公司,依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只要堅持不放棄,就一定能夠成為美西方國家所宣傳的那樣厲害。

那麼中國晶元的未來,究竟又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呢?

中國晶元的發展之路

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技工貿」與「貿工技」這兩大路線就曾經引發過廣泛的討論,技術與貿易究竟哪一個優先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人民日報專訪任正非:美國誇大了華為,晶元落後一代,數學補物理 - 天天要聞

圖源網路

而在晶元技術上,這個問題的答案似乎呼之欲出,尤其是在美國方面出口管制之後,「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觀念被徹底擊碎。

正所謂爹有娘有都不如自己有,這個道理放在晶元技術上也是一樣,因此中國企業必須堅定自主創新發展的道理。

但堅持獨立自主並不意味著「閉門造車」,這反而是自絕於國際合作,更何況沒有任何的基礎,想要從零做起談何容易?

人民日報專訪任正非:美國誇大了華為,晶元落後一代,數學補物理 - 天天要聞

圖源網路

因此想要發展晶元技術,就必須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像是「一夜逆襲」的爽文劇本根本不適合科學技術的發展。

當然,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發展晶元技術並非一定要按照西方國家的腳印前進,中國晶元技術也可以有自己的發展軌跡。

就比如華為自己的專利技術,以及中國晶元以數學補物理的方式追平國際上一流晶元的性能,同樣也是一種辦法。

人民日報專訪任正非:美國誇大了華為,晶元落後一代,數學補物理 - 天天要聞

中國晶元

因此從這個方面來看,中國晶元的未來有無數種可能,如今與世界先進水平技術的差距也在不斷縮小,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晶元技術也將實現反超。

正如一位科學家曾經說過的那樣,中國人或許輸給了時間,但是從來沒有輸過志氣,相信隨著越來越多中國晶元技術實現突破,最終都會匯聚成為中國晶元的傳奇。

人民日報專訪任正非:美國誇大了華為,晶元落後一代,數學補物理 - 天天要聞

結語

在整個專訪當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任正非對於中國晶元發展的清醒認知,以及對中國晶元一定能做好的信心。

一代代中國晶元人,以代碼為譜,書寫了一段又一段動人的樂曲,而這就是中國晶元的未來之歌。

人民日報專訪任正非:美國誇大了華為,晶元落後一代,數學補物理 - 天天要聞

圖源網路

正如任正非所說的那樣,刀耕火種時代的人們怎麼可能想像得到還有高鐵這種交通工具,未來中國晶元會如何,這是誰也說不準的。

那麼你認為中國晶元未來的發展會是什麼樣子呢?

科技分類資訊推薦

小米王化:「傳小米與徠卡終止合作」系謠言 - 天天要聞

小米王化:「傳小米與徠卡終止合作」系謠言

今日有傳聞稱,小米與徠卡的合作關係即將結束。對此,小米公關總經理王化回應稱:「上次是2023年6月1日,番茄發了個微博說小米14就是最後一代了。我轉發了文案搭配的是「這就胡說了」,這次居然進階了,來了個據報道,還有作者……我的回復也需要進階,請大家笑納:這還是胡說。」...
微信重大更新! - 天天要聞

微信重大更新!

7月4日,騰訊宣布微信重大更新——優化聊天記錄備份。據了解,優化後,用戶可以將手機聊天記錄備份至外部存儲設備。聊天記錄還可以選擇「自動備份」。
混動轎車終局首選,「智能電混四驅轎車」領克10 EM-P全球首秀 - 天天要聞

混動轎車終局首選,「智能電混四驅轎車」領克10 EM-P全球首秀

在新能源市場「價格戰」白熱化的當下,領克只卷價值,卷技術,卷產品。在此背景下,領克首款中大型豪華運動轎車——領克10 EM-P迎來首秀亮相。新車定位「智能電混四驅轎車」,標配四驅和激光雷達,首次將高端配置一同下放至20萬級主流汽車市場。這種「頂配變標配」的平權
百年MG加速新能源布局:2年13款新車矩陣,全面ALL IN電動化賽道 - 天天要聞

百年MG加速新能源布局:2年13款新車矩陣,全面ALL IN電動化賽道

6月30日,擁有百年底蘊的MG品牌,正式宣布全面 All in 新能源。背靠上汽集團雄厚的技術實力,規劃未來 2 年推出 13 款全新新能源車型,產品矩陣覆蓋純電、插混、增程三種動力形式,轎車、SUV、跑車、獵裝車四大車身類型,這場轉型不僅是動力革新,更是百年
科技賦能綠色發展 中國為全球探新路 - 天天要聞

科技賦能綠色發展 中國為全球探新路

新華社貴陽7月6日電 題:科技賦能綠色發展 中國為全球探新路 新華社記者周宣妮 「很期待看到中國無人駕駛汽車如何從貴州工廠走向歐洲乃至世界,未來也許像我一樣不會開車的人也能在AI輔助下安全駕駛。」來自塞普勒斯的巴黎政治大學學生費奧多爾·德米特連科在貴州試乘無人駕駛巴士時如此感慨。 2日至7日,在貴州的青山綠水...
小米YU7今日交付,雷軍向首批車主交車,並親手開車門 - 天天要聞

小米YU7今日交付,雷軍向首批車主交車,並親手開車門

7月6日,小米YU7正式開啟全國交付,覆蓋全國58個城市。雷軍發文表示:今天下午,小米YU7正式交付首批車主。希望這台車,陪伴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你和你們,解鎖更多美好體驗。感謝大家的支持與信任!有多位網友發布視頻和照片,今日雷軍在北京小米科技園親手給首批YU7車主交付新車,並為他們開車門。6月26日19:00,小米首款SU...
19.58萬元起售,小鵬G7正式上市 - 天天要聞

19.58萬元起售,小鵬G7正式上市

2025年7月3日,小鵬G7正式上市,這次一共3個版本602長續航Max、702超長續航Max、702超長續航Ultra,售價分別為19.58萬元、20.58萬元和22.58萬元。定位中型純電SUV,主打家庭定位的5座車型,這次小鵬G7還給出了哪些亮眼的科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