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姚瑞鵬
2025年5月22日至26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盛大啟幕。本屆文博會以「文化+科技」為核心脈絡,集結全球65個國家和地區的6280家參展機構,展出超12萬件文化產品,首次設立的人工智慧展區成為焦點。
23日,記者逛展人工智慧展區,從AI機器人矩陣的「十八般武藝」到沉浸式互動體驗,各地區的高新技術企業匯聚一堂展現自己的「看家本領」,當機器人的臉被「摸腫」、孩子與AI下棋猛烈對戰。文博會不僅展現了科技與文化碰撞的無限可能,更以國際化視野為全球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中國範式」。

人工智慧展區現場
從「技術展示」到「場景革命」
打破文化展示靜態局限 AI重塑產業邊界
本屆文博會首次設立人工智慧展區,匯聚60餘家頭部企業與創新新秀,包括優必選、元象、影石創新、洲明科技等「常青頂流」,以及眾擎科技、越疆機器人等「破圈新秀」。在展區,記者深刻感受到AI技術通過全場景應用、科技演出與共創互動,打破傳統文化展示的靜態局限。例如,樂聚機器人與工匠社機器人聯袂演繹詠春拳法,浙大海創人形機器人演奏鋼琴,元蘿蔔機器人挑戰人機棋藝對決,新疆三力智能機器人則以書法繪畫展現「東方美學與科技融合」的深邃意境。這些技術不僅復刻傳統文化精髓,更通過動態交互賦予其新生命,形成「可觸摸的文化記憶」。
去年8月,「粵字型大小」數字華夏的仿生人形機器人「夏瀾」,以逼真的臉部、高智能的交互體驗一炮而紅,不久之後更是與央視主持人康輝同台主持,此次「夏瀾」也來到文博會,被前來參觀的遊客摸到「臉腫」。數字華夏相關負責人吳為向記者表示,目前仿生機器人因為強大的交互功能已經有了很好的商業落地,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還將在更多商業領域開闢機器人的應用市場。
而作為「科技之都」,深圳在本屆文博會中集中展示了更多的人工智慧領域的最新成果。雷鳥科技的智能眼鏡、蓋亞研究院的無人機、星鏈科技的物聯網設備等22家本土企業機構,通過實物與互動體驗,展現了深圳在智慧文旅、數字創意、智能製造等賽道的硬核實力,也為其他地區帶來了可供參考的範本。

仿生機器人「夏瀾」
科技與文化的「雙向奔赴」
AI全場景覆蓋、年輕人迷上智能樂器
以人工智慧展區出發,文博會通過AI技術打造全域沉浸式體驗空間。國際文化貿易展區中,AI虛擬主播與觀眾實時互動;非遺展區內,AR技術還原敦煌壁畫動態場景;影視電競館中,VR遊戲與《黑神話:悟空》IP聯動,構建虛實交融的平行世界。科技不再是冰冷工具,而是成為文化敘事的情感載體。例如,深圳原創舞劇《詠春》通過全息投影技術,將武術動作與數字藝術結合,實現傳統美學與現代科技的「破圈」對話。

凡拓數創展位
一款名為「感音空氣架子鼓」的智能架子鼓吸引了無數觀眾駐足欣賞和體驗,成為本屆文博會上的「人氣王」之一。這一套無實體鼓的空氣架子鼓由深圳感音科技有限公司研發,深圳感音科技有限公司CEO凌曉軍稱研發團隊採用航空航天飛行控制技術和動感撲捉技術,從而實現精確的空間定位。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第三代智能樂器將越來越被年輕人喜歡。據介紹,文博會首日,就有來自俄羅斯、印度等海外客戶現場與該企業達成合作意向。

空氣架子鼓
文博會不僅是展示窗口,更是產業升級的催化劑,超百個多個投融資項目現場對接,多項促交易措施落地,為文化科技企業提供全鏈條賦能。通過「文化+科技」雙輪驅動,在全球文化產業競爭中搶佔制高點。
從AI機器人揮毫潑墨到無人機點亮夜空,從非遺數字化到全球文化貿易網路構建。記者在連續兩天的逛展中深刻感受到,這場盛會不僅是中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更向世界傳遞了一個清晰信號:在科技與文化的深度融合中,人類文明的未來正被重新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