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揚帆出海,作者 |周可
ai技術正在硬體領域開花結果,走向更多人的現實生活,這其中有一個受關注度最高的話題:到底哪些人才是ai硬體現實生活中的受眾?
比如智能穿戴設備,這類產品受眾以年輕人居多,但現階段,價格和產品質量成正比,低價的電子垃圾仍很難打入廣泛的消費市場。另一類當下比較熱門的產品賽道,就是ai陪伴。
ai陪伴也是當下大多數創業者比較熱衷的賽道,在這個賽道中,人們大體上把受眾分為三個群體:兒童、老人、女性,而這其中,又以兒童陪伴產品為重點市場,在對多款ai兒童陪伴產品進行關注之後可以發現,這些產品從技術,創意,再到核心產品優勢,以及最終落地的方向上,本質上以「陪伴」為核心主題,但最終的落腳點都離不開教育。
與其說ai兒童陪伴產品是想成為兒童的好朋友,家長的好幫手,不如說這些產品最終「被迫」會更貼近學習機。
那麼問題也就顯現:為什麼ai陪伴產品更傾向於兒童?ai兒童陪伴產品五花八門,最核心的競爭壁壘是什麼?下一步,ai兒童陪伴產品會不會出現「品牌死亡潮」。
兒童並不一定需要ai,但家長求之不得
創業者一股腦的衝進ai兒童陪伴賽道,隨之而來的是五花八門的兒童陪伴產品,ai玩具,ai手錶,ai兒童相機等等,這每一個細分賽道,都跑出了成績不錯的優等生。
比如ai玩具賽道的folotoy,這是當下ai玩具市場表現比較突出的品牌,去年出貨量為3萬台左右,今年,folotoy將目標出貨量提升到30萬台,且出貨地區以中國為主。
folotoy旗下產品以玩具為核心載體,接入當下前沿的大模型產品如deepseek,可以實現ai玩具和兒童的對話,有比較強的交互能力。folotoy系列產品可以說是將ai玩具從技術到產品形態的細節化做的相當到位,除了技術層面有最前沿的大模型產品作為支持,玩具還加入了聲紋魔法,可以模擬孩子父母的聲音對孩子進行情緒陪伴,可以看出,這類玩具產品確實將情緒陪伴提升到一個高度,並且是作為核心要素來融入兒童生活中的。
不過,教育仍然是folotoy產品中不可或缺的一個主題,比如其產品在歐美市場,就承擔著教育小朋友做中文對話的任務,對folotoy的功能分析後可以發現,其主導角色是作為兒童的朋友陪伴其成長,包括日常對話,聊天等等,但輔助功能依然是教育。
當然,folotoy創始人larry明確表示,其產品願景就是陪伴小朋友快樂成長,教育的主體地位並不算突出。
換個角度來看,這是因為folotoy本身就是以玩具作為核心載體來貼近小朋友的,而其他一些類型的ai陪伴產品,在脫離開「有趣」「可愛」這樣的玩具載體之後,還能做到以陪伴為主題嗎?
比如ai拍學機,典型的產品如嚕咔博士ai拍學機,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這款產品的學習屬性非常強,其覆蓋的功能包括:點讀筆、繪本機器人、故事機、兒童相機、百科全書、手機、圖像識別等等。
可以說,在兒童學習領域需要接觸到的知識場景,這款拍學機已經在最大限度的滿足其功能需求。
事實上,其功能還不止於此。
比如近期火爆海內外的吉卜力風格圖,這項功能在嚕咔博士ai拍學機上也能實現,不過對比gpt-4o的生成效果,嚕咔博士ai拍學機則是比較簡單的以吉卜力風格的ai特效為主,用戶只需要拍攝人物、風景或物體,即可生成吉卜力風格的治癒系動畫作品。
在這款拍學機產品的功能上,既有對傳統學習機功能的傳承,也有對當下新興功能形式的延伸,這背後,是產品對用戶需求的迎合和拔高,而這其中的「用戶」不僅僅是手握拍照機的兒童,還有為其做下購買決策的兒童父母。
本質上來說,ai兒童硬體產品的受眾和其他品類是有區別的,這個受眾群體需要劃分為「購買者」和「使用者」,對於硬體產品開發者來說,則需要將產品功能做的迎合這兩個群體,讓兒童的父母認可,讓兒童本身能夠喜歡。
但是問題也在於此,父母和兒童能否真正站在同一立場去考量一款產品與兒童需求的契合度,產品開發團隊又該如何平衡購買決策者和產品使用者之間的需求,這個問題最終的落腳點就是教育。
ai兒童陪伴產品,是偽命題嗎?
唱衰ai兒童陪伴產品的聲音從未停止,但用戶對產品的購買力也並未下降。某種程度上來說,兒童對陪伴的需求一定不是偽命題,但將陪伴這個需求落實到具體的硬體產品上,最終的結果是否會弱化陪伴,而讓陪伴產品成為學習機的替代品?
從當下一些產品的發展邏輯上來看,從陪伴到教育的延伸,似乎是ai兒童陪伴產品發展的一個趨勢。
網路上有人預測,未來三年將成為ai陪伴產品的淘汰年,最終這個行業會成為寡頭競爭的局面,類似兒童手錶產品一樣。
那麼,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一個一個來分析。
首先,為什麼ai陪伴產品會傾向於拿下兒童用戶?
ai產品的整體發展智能程度仍然不高,這與兒童心智發展不成熟的情況比較契合,兒童對陪伴產品的需求是引導和陪伴,考驗的事陪伴產品的交互能力,多模態情緒表達能力,記憶架構設計等等。但也恰恰因為兒童本身心智發展不成熟,所以他們對於這類產品的情緒表達要求以及數據積累程度要求相對較低,且兒童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站在購買者(兒童父母)的角度,ai作為社會的大勢所趨,父母並不排斥孩子更早接觸ai,這也是產品更容易切中消費者心理的角度。
其次,ai兒童陪伴產品,核心競爭壁壘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大多數行業人會給出一個共同的答案——技術。比如如何適配大模型,如何通過技術升級提升用戶體驗。也恰恰是「技術壁壘」,這四個字背後是一場長期戰役。比如陪伴類產品需要的多模態情緒表達能力,硬體如何識別人物的感情,語氣,語調,情緒等等,這並非單純的技術設計就能實現的,還在於長期的數據標註來提供支持。此外,想要更加智能的交互能力,則依靠記憶架構設計的更加智能,如何能夠實現信息的實時更新,讓信息的調取過程更加流暢,關係著產品本身能否帶來更加人性化的體驗,如果做不到這些,就回歸到了「人工智障」時期。
那麼,ai兒童陪伴產品是否會面臨「品牌死亡潮」?這個問題也是整個賽道最關注的。當然,小天才手錶的一枝獨秀之外,也並沒有阻斷其他同類產品的生存之路,但是「一超多強」局面的形成,也確實讓很多小品牌死在黎明前。
ai兒童陪伴產品是否會重走兒童智能手錶的老路?這個問題背後,一部分硬體產品選擇了迎合「購買決策者」,也就是「陪伴」向「教育」的轉型,陪伴的願景是美好的,但現實問題在於,兒童的可支配時間也是有限的,單純的陪伴,如果不能帶來教育層面的成長支持,自然是會出現階段性淘汰,更不用說現代社會生育率下降帶來的兒童人數減少,市場規模縮減的問題。
教育,成了不少ai兒童陪伴產品的下一步,或者說最終局。
當然,整個行業進入紅海階段的時候,品牌的生存邏輯也會改變,畢竟是面向c端的產品,技術、功能、品牌建設三者缺一不可,商業模式的探索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成本。
品牌會迎來行業洗牌,最終,這個賽道是「陪伴為王」還是「教育至上」,也許時間會給出答案。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