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從產品經理的視角拆解了這一騙局的運作機制,揭示了行為經濟學、心理學與互聯網技術如何被惡意結合,形成了一套日均流水20億元的灰色產業鏈。

從「必中」到「必宰」:一場精心設計的用戶圍獵
當停車場繳費頁面彈出「5元停車券」按鈕時,當開發票界面自動跳轉金光閃爍的大轉盤時,當代收快遞櫃屏幕亮起「200元話費券」彈窗時,這些看似偶然的幸運場景背後,實則是一場由港股上市公司兌吧集團操盤的精密圍獵。2025年央視3·15晚會揭開的手機抽獎黑幕,本質上是一套將行為經濟學、心理學漏洞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的「殺豬盤」體系。
在這個日均流水20億元的灰色產業鏈中,產品經理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異化。他們不再是用戶體驗的守護者,而是化身「數字屠夫」,通過三層遞進式設計完成收割:首先利用「必中」機制製造認知缺口(所有用戶都抽中200元話費券);其次設置行為陷阱(分拆30張小額優惠券需充值4000元);最後構建沉默閉環(凌晨自動扣款覆蓋通知)。這種將斯金納箱理論與黑暗模式(Dark Pattern)結合的產物,已形成標準化操作手冊——兌捷網路科技負責人直言「投100萬元當天回150萬元」。
產品設計的「七宗罪」:解剖殺豬盤技術圖譜
從產品崗位視角解構這場騙局,可以清晰看到五個關鍵設計模塊的協同作用:
1. 流量劫持系統
諾諾網等平台通過「發票提交即跳轉」的強制引流設計,將公共服務場景私有化為流量入口。這種「寄生式交互」突破傳統廣告位局限,利用用戶完成剛需操作後的心理鬆懈期實施精準打擊。數據顯示,此類劫持轉化率比常規廣告位高出3-5倍。
2. 認知操縱模型
產品團隊深諳格式塔心理學原理,將200元話費券拆分為30張零碎優惠券的操作,本質是製造「整鈔幻覺」。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提出的心理賬戶理論,用戶對零散損失的敏感度遠低於整筆支出。配合15個月的使用周期設計,成功將留存率提升至78%。
3. 沉默收割機制
自動續費扣款時間設定在凌晨,這個細節暴露出產品經理對用戶行為的深度洞察。利用睡眠周期造成的認知延遲,配合次日信息流的覆蓋效應,使扣款通知打開率降至0.3%以下。更有甚者,某些平台要求取消續費需提供身份證照片,人為製造摩擦成本。
4. 風控規避架構
日均消耗5-10本營業執照註冊空殼公司,單支付通道存活時間不超過15分鐘。這種動態化合規體系遠超傳統灰產的粗糙運作,展現出互聯網公司級的技術中台能力。產品經理在此過程中創造出「合規沙盒」概念,將監管紅線轉化為可計算的運營成本。
5. 數據閉環構建
從掃碼行為到支付中斷率,從優惠券核銷周期到二次營銷響應,每個觸點都形成數據埋點。諾禾網路科技通過分析用戶沉默曲線,將19.9元視頻會員的扣款成功率提升了42%。這種數據驅動的精細化運營,正是互聯網產品方法論在灰產領域的畸形應用。
商業倫理的崩塌:當增長黑客變成作惡工具
這場騙局最令人震驚的,是正統互聯網產品方法論的系統性墮落。兌吧集團作為上市公司,其產品團隊本應具備完善的風控意識和倫理底線,卻將用戶增長模型異化為「養豬-殺豬」的流水線作業。三個維度揭示這種異化的必然性:
1. 扭曲的北極星指標
當企業將「單日流水20億」設為最高OKR時,產品經理的KPI自然向支付轉化率無限傾斜。某涉事公司產品文檔顯示,其A/B測試已細緻到「按鈕顏色對欺詐感知的影響程度」,紅色確認按鈕可使轉化率提升11%。
2. 異化的用戶畫像
傳統用戶分群模型被改造為「屠宰優先順序評估體系」,將人群劃分為「衝動型」「健忘型」「較真型」等類別。系統自動將前兩類用戶導入高利潤業務線,而投訴率高的用戶則進入營銷漏斗。
3. 失控的技術中台
原本用於提升運營效率的支付路由系統,在這裡變成規避監管的工具。動態更換收款賬戶的技術,與網約車平台的實時調度演算法異曲同工,卻用於構築違法防火牆。這種技術能力的「暗黑應用」,折射出互聯網創新能力的另一面。
破局之道:產品經理的自我救贖
面對如此系統化的作惡體系,單純依靠監管打擊難以根治。需要從產品方法論層面重構三個認知維度:
1. 倫理沙盒機制
在需求評審階段增設「黑暗模式檢測」,用技術手段識別誘導性設計。可借鑒金融行業的熔斷機制,當某個功能的用戶投訴率超過閾值時,自動觸發產品下線流程。
2. 價值對齊模型
將ESG(環境、社會、治理)指標納入產品路線圖。例如在自動續費功能中,強制加入「支出可視化」模塊,用年度賬單形式展現累計扣款。某電商平台實踐顯示,這種設計可使非必要續費率下降34%。
3. 正向創新試驗
將被濫用的行為經濟學原理轉化為用戶增益工具。如將「必中」機制用於公益捐贈——用戶每次掃碼繳費都自動為山區兒童捐贈1分錢,這種設計已在部分停車場取得良好社會反響。
文明的分水嶺
站在2025年這個互聯網發展的分水嶺,產品經理群體正面臨歷史性抉擇:是繼續做「流量鍊金術士」,還是成為「數字文明建築師」。那些被3·15晚會點名的企業,用20億流水換來的不僅是法律制裁,更是整個行業的信任赤字。當金光閃閃的大轉盤再次出現時,或許我們該記住:真正的產品力,永遠建立在價值創造而非人性弱點之上。正如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所言:「企業本質上是社會器官,任何傷害社會肌體的『創新』,終將被社會切除。」
作者:老林 公眾號:需求管理指南針
本文由 @老林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