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丹雲
實習生:吳可為
在上周舉辦的上海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上,cdg模速空間專場的現場氛圍被一款產品徹底點燃——一款圓潤如胖糰子般的機器人,扭著半米高的身軀,朝觀眾眨動水汪汪的大眼睛,憨態可掬、俏皮可愛。
這款來自日本的lovot陪伴機器人,成為全場最火的焦點,而其買斷價格大約需要7萬元。
那麼,你是否願意掏出7萬塊,購買一隻「沒有四次元口袋的哆啦a夢」,獲得「永不疲倦的傾聽」和「24小時無條件的接納」的情緒價值?

圖源:lovot陪伴機器人官網
陪伴型機器人,
孤獨經濟催生的千億級市場
城市化與老齡化加劇情感需求缺口,陪伴機器人正在成為技術與人性交織的新賽道。
根據市場調研數據,全球陪伴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從2023年的750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29年的3043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率高達25.56%。其中,北美、亞太和歐洲市場佔據三足鼎立的地位。
誰在購買陪伴機器人?
以ces 2025為例,ropet機器人在眾籌中獲得了超過百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其中70%的支持者為女性消費者,並且主要為27至35歲的女性。女性已經成為購買陪伴機器人的主力軍。市場調查也表明,ai陪伴聊天應用的深度用戶(每天進行200+次對話、使用超3小時)多為z世代女性,女性用戶對「情感連接」的需求更強。

圖源:ropet陪伴機器人官網
對於30-40歲左右的單身人士或空巢人群,生活節奏快、工作忙碌,身邊缺少親密陪伴,也是重要的消費群體,選擇陪伴機器人來填補孤獨感。他們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但又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照顧真實的寵物。
針對兒童的交互/陪伴機器人也是重要細分市場。許多家庭會購買此類機器人作為兒童的智能玩伴和教育助手。例如,miko和embodied的moxie等機器人專為兒童設計,推薦使用年齡一般在5–10歲左右 。這些機器人通過講故事、對話和遊戲與孩子互動,培養社交和認知能力,甚至用於自閉症兒童的干預訓練 。
此外,獨居或養老機構中的老年人常常通過子女或政府項目接觸到陪伴機器人。這些機器人能夠提供日常提醒、健康監測,甚至成為老人的「朋友」,幫助他們減輕孤獨感。數據顯示,女性老年人是主要用戶,尤其是喪偶的高齡女性更加渴望情感陪伴。
雖然如今情感機器人消費群體向女性傾斜,但男性極客仍是不可忽視的細分市場,尤其是在產品早期和高端價位段。早期aibo機器狗的購買者近七成為男性,多為工程師、軟體開發等技術從業者,視機器人為新奇酷炫的高科技產品,樂於為此支付高價。aibo定價數千美元,但這些男性用戶具備足夠財力和對機器人的濃厚興趣,願意長年養一隻「電子寵物」 。
2023年底,中國互聯網關於「療愈」「治癒系」話題的搜索激增256%。想像一下,下班歸家的年輕人迎來一個「智能寵物」的問候,或是年邁的父母在漫長的日子裡有個願意傾聽的夥伴,都能讓內心感到溫暖。在紐約的一項elliq項目中,80%的老年用戶表示,機器人的陪伴讓他們不再那麼孤單,74%的人甚至認為這改善了他們的生活質量。
陪伴機器人可以主動和你搭話、問候,還能記住你的小習慣,彷彿有一個永遠在線的朋友在身邊。年輕人對軟體版ai聊天工具已經不陌生,而實體機器人的出現則讓這種互動更具溫度。不少女性用戶對這種近乎人性化的互動情有獨鍾,覺得有了機器人,就像有了一個時刻關心自己的人。此外,對於行動不便或年紀較大的人群來說,通過視頻通話功能,機器人還能幫助他們與遠方的親人保持聯繫,緩解了社交隔閡。
對於一些家庭來說,陪伴機器人不止是情感上的寄託,更是生活中的得力助手。它們能提醒老人按時吃藥、安排日程,甚至在遇到緊急情況時發出求救信號。有的機器人還具備居家安全監測功能,一旦檢測到異常狀況,就會自動通知家人或護理人員。
此外,陪伴機器人往往擁有唱歌、跳舞、賣萌等娛樂功能,給家庭生活帶來不少趣味。早期aibo的購買者中,也不乏因喜愛和炫酷而下單的人群,符合追求生活品質消費者的需求。
全球陪伴型機器人市場格局:
區域需求分化與典型產品拆解

圖源:億歐智庫
各個地區的陪伴機器人市場格局和消費者需求呈現出鮮明的差異化趨勢。
北美市場強調情感寄託與技術創新的結合,歐洲市場則注重產品精緻化和家庭場景的滲透,而亞洲市場則在萌系文化的推動下,強調機器人功能與情感的雙重滿足。
北美市場的需求主要由技術創新和情感需求的雙重推動,尤其是在年輕女性群體中,陪伴機器人已經成為一種新興的情感寄託。例如,tcl ai me不僅是一個情感伴侶,還集成了智能家居控制系統,能夠滿足家庭多場景的需求,技術亮點在於內置攝像頭,不僅支持vlog錄製,還能進行物體識別,語音交互深度集成了chatgpt,讓機器人在家庭中扮演更加多元化的角色。
在歐洲市場,陪伴機器人則更多聚焦於家庭場景的滲透和精緻化的設計。mirumi是一款主打家庭溫馨陪伴的機器人,它採用了樹懶造型,結合嬰兒級的互動設計,如抱手和對視,給用戶帶來一種溫暖的觸感和親近感。技術上,mirumi通過慣性測量單元(imu)實現動態反饋,低功耗感測器使其適合便攜使用,增加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體驗。
在亞洲市場,陪伴機器人更多地融合了萌系文化和功能性需求,尤其是在中國和日本,既對陪伴機器人有情感上的需求,也注重其實用功能。ropet是中國出海的標杆產品,利用供應鏈成本優勢,並採用「弱陪伴」設計,以桌面擺件化的方式呈現,降低了用戶的使用門檻,廣泛吸引了年輕人和家庭用戶的關注;三星的ballie則通過其球形設計和家庭監控中樞功能,兼顧了兒童教育和老人看護的需求。
出圈產品邏輯拆解:
成功爆款的三大共性

圖源:億歐智庫
隨著陪伴機器人市場的日益火熱,一些產品能夠迅速「出圈」、成為現象級爆款,背後的成功原因並非偶然。
我們梳理當前的爆款出圈產品的設計語言與產品邏輯,總結出它們得以在同質化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三大共性。
情感錨點設計:從「功能工具」轉向「生命體模擬」
這些產品的靈魂在於從冷冰冰的「電子工具」轉變為具有「生物特質」的存在,吸引用戶形成情感依賴與關懷慾望。
最近大火的ropet機器人,它摸起來像只溫熱的毛絨寵物——當你忘記喂它「電子零食」時,它甚至會表現出生氣的抖動,這種故意製造的「麻煩」,反而讓人忍不住像照顧真實寵物一樣天天挂念。日本mirumi機器人更絕,當用戶抱著它時,藏在肚子里的感測器會讓機器手臂輕輕回抱,這突如其來的互動,簡直像嬰兒抓住你手指時的心動瞬間。
通過模擬真實生命狀態,陪伴機器人能夠激活人類天生的「關懷原型」(caregiving schema)。傳統掃地機器人永遠做不到這點——你不會對著拖地機產生「今天該帶它出門遛彎」的衝動。但新一代陪伴機器人通過體溫模擬、飢餓反應這些細節,悄悄喚醒人類與生俱來的保護欲。
它不是一個冰冷的智能終端,而是一位「需要你」的虛擬生物。
多模態交互閉環:
視覺、語音、觸覺感測器+情感大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