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10月起,小米股價一路高歌猛進,從8.31港元攀升至如今的41.65港元,漲幅接近500%,總市值突破萬億港元大關。這波漲勢讓不少投資者直呼「坐上了火箭」,也讓一些錯失良機的人懊悔不已。
股價飆升背後,小米到底做對了什麼?有人說是市場情緒作祟,有人認為是基本面改善,也有人歸功於雷軍的戰略調整。就連雷軍也都表示,股票漲了很高興很激動,他也亞歷山大。
但也有人擔心小米股價漲得過快、估值過高,會不會有泡沫風險?
那麼未來,小米能否繼續演繹股價神話呢?
1、股價狂飆的小米
回顧2025年初,小米股價一路狂飆,1月3日衝上36.25港元,刷新了自2021年以來的新高;2月4日更是突破40.05港元,總市值一舉邁過萬億港元大關,達到10054億港元的高位。截止今日,小米股價報收41.65港元。看到這數字,估計不少人都在感嘆:小米這波操作,真是讓人「後悔沒上車」啊!
小米現在已經不是「手機廠商」那麼簡單了。看看全球市值排名就知道,小米在汽車行業也混得風生水起,僅次於特斯拉的8.63萬億和豐田的2.15萬億,全球車企中穩居第三,把賓士、寶馬這些老牌豪強甩在身後。
那麼,小米憑什麼做到這一點?有人說,是雷軍的野心;有人說,是小米的創新;也有人說,是市場的瘋狂。但我覺得,這背後是一場早有預謀的「生態戰」。
早在宣布造車之前,小米就已經把生態鏈布局得密不透風。從手機、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到AIoT系統,小米早已不是單打獨鬥,而是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智能生態體系。試想,當你買了一台小米汽車,回家後自動連接小米電視、空調、音箱,連車庫門都能通過小米手機控制,這種無縫銜接的體驗,誰能拒絕?小米並不是單純地在賣車,而是在賣「智能生活方式」。
當然,光靠生態是遠遠不夠的。小米能走到今天,還在於它的商業模式:高性價比的產品策略加上極致的運營效率。和那些動輒加價、玩飢餓營銷的車企不同,小米一貫秉持「厚道」定價,再輔以互聯網式的高效營銷和渠道管理,這就讓它既能保持利潤,又能迅速搶佔市場。數據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集團營收925.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5%;凈利潤53.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4%。這些數字,足以讓同行望洋興嘆。
但是,小米的萬億市值是光環,也是壓力。正如雷軍自己所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但風停了呢?」如今,小米飛的很高,但它能否繼續穩穩地飛,甚至飛得更高,才是關鍵。
2、股價起飛的背後
2024年第四季度,小米在中國市場的份額躥升至第二,全球排名穩居前三。憑藉出色的性價比和不斷提升的品牌形象,小米手機在國內外市場如魚得水。但僅靠賣手機,市值可沒這麼容易破萬億。真正推動小米市值飆升的,是它的汽車業務。
要知道,智能汽車早已不是「造個車殼裝電池」那麼簡單,而是一場新舊力量的對決。從傳統車企到互聯網巨頭,再到新能源新勢力,各路玩家都在爭搶這個未來賽道。就在這場紅海廝殺中,小米以一款su7迅速殺出重圍。
回顧2024年3月底,su7一經交付就引發市場轟動。憑藉極具競爭力的價格和智能化配置,這款車不僅月銷破萬,還多次超越特斯拉Model 3,成為銷量冠軍。上市首年,su7交付量高達13萬輛,並且手握超十萬輛訂單,產能一旦進一步提升,銷量勢必再創新高。要知道,這可不是試水,而是真正的市場博弈。
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小米並不是「單槍匹馬」闖入汽車圈,而是帶著它的「智能家族」一起出擊。小米手機、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再加上汽車,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智能生態體系。當你坐進su7時,手機自動連接車載系統,空調提前調好溫度,甚至回家後電視、燈光都已為你準備妥當。這種無縫銜接的體驗,不僅提升了用戶粘性,還讓小米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不僅如此,小米還在加速布局智能家電業務。首座智能家電工廠已順利封頂,預計2025年11月投產,2026年大規模量產。這意味著,小米正在用「硬體+生態」的打法,不斷拓展市場邊界,為未來的業績增長注入新動力。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小米的野心到底有多大?答案是,雷軍從來不掩飾他的「造車夢」。摩根士丹利在最新的研報中指出,小米2024年電動車交付量達到13.5萬輛,刷新行業認知。預計2025年目標交付量將翻倍至30萬輛。更有趣的是,小米的第三款SUV電動車已經在路上,業界普遍看好其成為爆款。正因為如此,摩根士丹利上調了小米目標價28.6%,從35港元提升至45港元,並維持「增持」評級。
在當今市場上,既能玩轉硬體,又能駕馭互聯網思維的公司屈指可數,而小米恰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小米從手機到智能家居,再到今天的汽車版圖,生態鏈不斷擴展和商業模式持續創新,市值過萬億也就不足為奇了。
3、「萬億故事」如何續寫?
如果說手機和智能生態鏈為小米奠定了基礎,汽車業務則幫助其突破萬億市值。那麼,接下來小米如何繼續演繹這一「萬億故事」?
首先,小米正在重新定義智能汽車的玩法。與傳統車企不同,小米不僅靠強大的產品硬實力取勝,更憑藉其獨特的互聯網基因和全場景智能生態,打出了一套「軟硬結合」的組合拳。小米所賣的,不僅僅是車,而是一種智能化、全方位連接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態粘性和用戶忠誠度將成為未來市值增長的重要動力。
然而,僅憑生態粘性還不夠。小米必須解決「高端化」的挑戰。從手機到家電,再到汽車,小米正在不斷努力從「性價比」向「高端」轉型。儘管su7的銷量可喜,但要真正站穩高端市場,小米還需要繼續提升品牌溢價和用戶認同感。畢竟,願意為高端車型支付30萬元的消費者,與購買3000元手機的消費者,決策方式截然不同。
雷軍顯然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根據相關報道,小米正在研發更高端的汽車產品,並計劃引入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和超快充電技術。同時,小米還加大了售後服務的投入,提升用戶的整體體驗。高端化的成功與否,將直接決定小米在智能汽車市場的地位。
此外,小米的全球化戰略也將成為其未來增長的新引擎。雖然目前小米在印度和東南亞市場表現出色,但歐美市場的滲透率仍然較低。歐美消費者對智能生態系統的接受度較高,小米的互聯互通體驗將在這些市場大有作為。與此同時,歐美市場還意味著更高的品牌溢價和利潤空間。小米能否成功打入歐美高端市場,將是未來市值能否繼續攀升的關鍵。
儘管前路充滿挑戰,但小米的前景依然令人期待。憑藉強大的生態鏈優勢、快速的市場反應能力以及穩健的商業模式,小米正在重新定義智能汽車和智能生態的未來。萬億市值僅僅是開始,雷軍的野心顯然不僅僅停留在這裡。
萬億市值之後,小米的故事仍在繼續,接下來的篇章將更加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