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靖雯(湖南農業大學)
在當今AI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們的關注點應從擔憂AI取代人類轉變為學會善用AI。DeepSeek的走紅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它作為AI工具,被眾多用戶所採納並見證其強大的應用能力。因此,今天我們應從抵制使用AI走向學會使用AI,去發揮出AI的使用價值,充分發揮身邊可利用資源的價值。
在教授課程中,老師應當積極倡導並鼓勵同學們去探索和利用AI技術,去發掘每一種AI工具的獨特優勢與特性。通過實踐操作,同學們可以深入理解不同AI之間的差異,從而找到最適合自己專業需要的輔助AI。這不僅能夠幫助同學們提升學習效率,更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同學們將學會如何與AI協同工作,共同推動知識的探索與應用的拓展。在學習進程中,我們可以巧妙地藉助AI來梳理語言和思維邏輯。通過將個人的想法和見解輸入給AI,我們不僅能獲得條理清晰、邏輯嚴密的語言表達範例,還能在此過程中學習到如何更有效地組織語言和構建論證。在生活中,AI能更精準地管理我們的日程安排,給出最優解。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一古訓深刻揭示了事物具有兩面性的哲理。當新興技術如AI出現並日益普及,我們確實面臨著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局面。然而,如果某項技術的出現就讓我們擔憂失去自我價值,那很可能意味著我們尚未對自身價值有清晰而準確的定位。換句話說,那些輕易能被取代的事物,往往並未觸及我們真正的核心價值。面對AI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們無需過分焦慮它會取代人類。畢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知識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AI系統雖強大,卻也高度依賴於數據進行學習與決策。沒有足夠的數據輸入,AI便難以發揮其應有的效能。這一點從根本上限制了AI的某些能力,使其無法完全取代人類。更為重要的是,AI在情感理解與表達方面存在天然的缺陷。人類的共情能力,對複雜情感的細膩捕捉與深刻體會,是AI所難以企及的。此外,方言及眾多獨特的表達方式,這些富含地域文化和個人特色的語言現象,也是AI難以全面掌握的。這些人類獨有的特質,構成了我們與AI之間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確保了我們不可替代的價值與地位。
因此,我們應當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看待AI技術的發展。它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既是工具,也是夥伴。在善用AI的同時,我們更應注重提升自我價值,發掘並強化那些AI所無法複製的人類特質。如此,我們才能在AI時代中立於不敗之地,共同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