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以來,不少乘客反映,乘坐網約車時遭遇「臭車」的情況愈發頻繁。截至去年年底,中國網約車的用戶規模已達約5.28億人。面對如此龐大的網約車市場,「臭車」問題究竟能否得到有效規避,來來往往的乘客、困在車裡的司機、作為第三方的平台,究竟誰應該為「臭車」買單?
在寒風刺骨的冬日,打一輛溫暖快捷的網約車,是很多上班族不約而同的選擇。然而,一鑽進車內,不少人便瞬間被一股錯綜複雜的氣味包圍,直覺得頭暈目眩。多次打網約車出行的吳女士告訴記者,「經常會打到有一些味道的車輛,有的實在讓人受不了,噁心想吐,感覺是一種混合的味道。」
打到「臭車」的情況並非偶然,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遭遇。為什麼冬天網約車「臭車」變多了?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快車和經濟型車輛是消費者最常選擇的網約車類型,這些車大多是10萬元左右的緊湊型車,車內空間小,空氣不易流通,而臭味很大程度上來自汽車內飾本身。
「車子本身比較便宜,所以它的內飾裝修材料可能含有一些刺激性的化學物質,像甲苯、甲醛這些東西。還有空調系統可能用久了,司機沒有去換,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廣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教授劉文峰告訴記者。
除了材料本身散發出的異味,來來往往的乘客、長時間待在車裡的司機,這些同樣也是複雜氣味的來源。「有的乘客他還抽煙呢,別的沒什麼味,都是抽煙味兒。」「有些司機在車上住,你想他一個月不洗澡什麼的,肯定有異味。」
近年來,網約車單價持續下滑,要取得相對高的收入,意味著必須有更長的出車時間。90後司機陳師傅在北京跑車已有7年,為了接到更多的單,同時省下房租,他曾在車內住過兩年之久。
「我有一個侄子在修車店上班,有時候一個禮拜去他那洗一次衣服,然後去大眾浴室洗一次澡。我開的是油車,不可能一直開著暖風,一會兒就凍醒了。冬天的話,一晚上會凍醒六七次。」
陳師傅告訴記者,為便於管理,目前網約車平台將司機分為不同的小隊,小隊內會不定期會打pk來激勵司機。而他所在的小隊中,長時間駕駛則是一種常態。「平台會分配30多個人一個小隊,我們小隊駕駛率挺高的,有的天天十一二點、一兩點才睡,一天出車也都是十六七個小時。」
當越來越多的司機被困在車裡,人和車都在持續性地超負荷運載,氣味的複雜程度自然可想而知。
而對於乘客來說,自己掏錢享受服務,誰也不希望打到臭車。市民周先生表示,「我憑什麼花了錢了,我還得聞它的臭味呢。不能說是專車肯定就不臭,然後因為打了普通的車,就有可能會遭遇到臭的情況。是貴還是便宜,臭都不是理由,因為你畢竟是服務行業。」
12月23號,針對用戶打到「臭車」的反饋,@滴滴出行 發文回應稱,目前,滴滴正開展「異味車」治理專項,通過上線拉黑異味車功能、對車內空氣差評率較高的司機暫停服務培訓學習、對司機服務開展正向激勵考核等方法,爭取改善用車體驗。
而在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馬亮看來,這一措施的實際效果如何還要打個問號。「你如果允許乘客去拉黑某一個網約車,但是這個網約車它照樣可以運行,實際上它也沒有去進一步改進的動力。同時也沒有真正去關注為什麼網約車會臭,實際上每個人都想自己是乾淨整潔衛生的,但是為什麼他們現在處於這樣一個狀態,我覺得是需要去考慮,怎麼樣去關愛網約車駕駛員這個就業群體他們面臨的一些現實問題。」
馬亮認為,想要從根源上消除這些隱匿於車內各個縫隙中的臭味,找到標本兼治的方法,還得依靠社會的共同努力。「很多網約車司機他為了省錢而吃住都在車上,那這就說明我們現在其實沒有給他提供能夠負擔得起的住宿條件。你像有些城市現在已經關注到這種問題,通過這種保障性租賃住房去解決一些靈活勞動者的住宿問題。或者說是即便沒有這種住宿的條件,也有一個讓他去洗澡,去休息的這種驛站,那這樣的話也能夠比較好的解決類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