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大數據和演算法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各類網路平台,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個性化的服務。然而,這一技術也被部分平台濫用,導致「大數據殺熟」現象頻發,讓不少消費者深感困擾。近期,不少年輕人開始曬出自己的攻略,分享如何對抗「越用越貴」「越看越煩」的演算法。
圖片來源抖音截圖
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第一次搜機票直飛最便宜的也要4309元,我就反覆評論『機票太貴了買不起,不去了』,後來就變成了1903元。」這一經歷引發了眾多網友的共鳴,許多人表示自己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有的消費者在微信和朋友聊天時提到想買什麼物品,隨後在其他平台便會精準看到相關物品的廣告;有的消費者發現,使用不同的手機登錄網購APP,同一商品的價格居然會相差幾十到上百元。
記者在某社交平台評論區里發現,大量網友開啟「哭窮」模式,評論數量遠超於點贊數量,達到了驚人的3:1,甚至更多。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大數據殺熟」的投訴日益增多。在某投訴平台上,有關「大數據殺熟」的投訴累計已達8167條。一位消費者反映,作為某平台的十年鉑金會員,她上周訂的機票價格為2510元,而在另一平台上,作為新用戶,相同航班的票價僅為2000元。面對消費者的質疑,多家旅遊出行平台官方客服表示,機票價格實時變動且受多種因素影響,無法證明最終降價是由用戶評論內容決定的。
除了出行平台,外賣平台也成為「大數據殺熟」的重災區。有網友發現,通過卸載軟體再重新下載的方式,可以獲得更多的紅包。然而,多家外賣平台對此並未明確回應,只是表示發放紅包是獲取客戶的常規操作,不會給消費者貼上所謂「標籤」。不過,也有消費者反映,即使使用相同的賬號,在不同的手機上看到的價格也各不相同,這進一步加劇了消費者對「大數據殺熟」的擔憂。
面對「大數據殺熟」的亂象,國家相關部門已經重拳出擊。11月24日,國家四部門聯合發布了《關於開展「清朗·網路平台演算法典型問題治理」專項行動的通知》,將重點整治頻發的大數據「殺熟」亂象。通知明確指出,嚴禁利用演算法實施大數據「殺熟」,嚴禁利用用戶年齡、職業、消費水平等特徵,對相同商品實施差異化定價行為。同時,要求提升優惠促銷透明度,清晰說明優惠券的領取條件、發放數量和使用規則等內容。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