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王曉娜
近日,央視網曝光影音、閱讀平台廣告套路。不少視聽類的App,廣告接連不斷,網友吐槽是在廣告里播電視劇。有的小說按章節收費,消費者花了幾百塊錢,卻仍然看不到結尾。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在一些平台的熱播劇中存在大量廣告。此外,一些閱讀App也被大量廣告干擾,並反覆提示若想消除廣告,用戶必須選擇開通會員服務。
不少消費者對廣告深惡痛絕,正是因為接連不斷的廣告,嚴重影響App的使用體驗感。每當電視劇看到入迷之時,突然被廣告打斷,切換下一集,依然有廣告……想要截屏自家「愛豆」的絕美鏡頭或者電影中的經典畫面,一暫停,電視劇突然「萎縮」到屏幕一角,頁面幾乎80%的面積被廣告佔領,一個誤點就跳轉到了購物平台……消費者不停地被打斷追劇和閱讀的節奏,就剩一個詞——「掃興」。
開屏廣告、片頭廣告、片中廣告、片尾廣告、彈窗廣告……各種各樣的廣告,可謂見縫插針、層出不窮。面對「開通會員即可跳過廣告」的引誘,消費者付了費,卻發現還是有其它廣告。平台在廣告頁面設置的引導,就像一種文字遊戲:「我說免廣告,免的是這條廣告,又沒說免除所有廣告。」消費者後知後覺,原來自己當了「冤大頭」。
頑固的廣告背後,是商家的套路。關於廣告的說明,藏在上萬字的會員服務協議里,極少有消費者能讀完。引誘消費者開會員的字眼明目張胆,免廣告的陷阱卻讓人難以發現。在類似的App中,看不到影音閱讀平台對消費者的尊重,只有對利益的追逐。
「套娃」收費之後,還有「套娃」廣告,相關部門不能對其坐視不理。電視劇的集數、時長都能限制,廣告怎麼就不能限制呢?面對廣告亂象,相關部門應該建設、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制定行業標準,對於一部作品中的廣告條數、時長、面積,要做出限制,減少廣告對消費者的干擾。
「你再整這些幺蛾子,就別怪我支持盜版。」一些消費者為了對抗平台「套路」,被逼去盜版網站,商業平台應該反思其中的問題。作為商業平台,要堅守底線,不能為了營利不顧消費者的使用體驗。尊重消費者,少點「套路」,才能贏得「鐵粉」,保持用戶粘性。